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题型突破3 观点推断题——精准筛选规范流程(含解析)_第1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题型突破3 观点推断题——精准筛选规范流程(含解析)_第2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题型突破3 观点推断题——精准筛选规范流程(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突破3观点推断题精准筛选,规范流程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学术论文中国文化一、(2019湖南省六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学术界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在法家看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有效作用。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国家这个庞大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并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而与法家同时期的许多其他文明形态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时期展现出独有的智慧。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摘编自武树臣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和法治统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理论依据,法家的“法治”理论就满足了这种需要。b以往的治国典则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并公布的成文法。c学术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的只是法家的刑法之治。d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解析“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说法错误。由第5段“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可知,“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是“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的重要原因。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论部分采用设问的方法,在论及他人观点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b文章从保护民众和约束官吏两个方面论述公布法律的意图,显现法家的平等思想。c文章本论部分论述了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宗旨、表现形式、实质内涵及其历史作用。d文章指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法治建设的价值,显现了审慎的思维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保护民众”说法错误。由第3段“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可知,法律的意图是约束民众和官吏。答案b3.(分析概括推断观点态度)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中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法家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其实质是要借此来调整社会关系。c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是中华法系的基石,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d在现代社会,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因其仍属古典法治。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只代表”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无“只”字。b项,“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曲解文意。由第4段“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知,法家把法律制度看得比君主品德更重要。d项,“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说法错误。文章第6段说“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可见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只是不能不加思考地照搬。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解析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答案b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d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解析a项,“对比论证”错。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等内容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答案a6.(分析概括推断观点态度)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d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解析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对作品的理解越感悟能力”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误。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