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 多选、 错选均不得分)1.(2018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焉。这说明孔子()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解析:d针对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等礼崩乐坏的现象,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说明孔子融其治国思想于春秋,d项正确;a项不符合孔子主张;b项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属于教育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2.(2019浙江温州十五校期中)淮南子汜论训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下列诸子之言所表达的主旨与这一理念相通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续表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a.b.c.d.解析:c从材料“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可知是民本思想,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老子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是韩非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思想。综上可以看出具有民本思想的是,所以正确答案为c。其他组合不符合题意,排除a、b、d。3.(2019浙江台州模拟)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到某一学派的思想时指出:“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以下属于该学派观点的是()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c.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解析:a根据材料“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可以判断这一学派是道家。选项中a是道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c的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是儒家的诚信思想,d是法家思想,故选择a。4.(2019浙江绍兴期末)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d.加强君主集权的思想 解析:d从材料看,反映的是加强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故选d。a是儒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5.(2018浙江绍兴选考模拟)战国时有思想家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然而,同为“显学”的儒、墨两家诸多思想却多有相异之处。下列属于墨家言论的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a.b.c.d.解析: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重义轻利儒家思想,故排除;符合墨家节用主张,符合墨家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符合墨家尚贤的主张;均正确。选择c项。6.墨子尚同(中):“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存臻而至者,此天之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墨家的兼爱 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解析:d材料主要强调天子与天的关系,墨子的兼爱是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与儒家的“爱有等差”有本质不同,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重法,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道家的无为而治是指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儒家的天人感应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即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a.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b.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c.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d.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解析:a董仲舒将天地、阴阳、春夏与君臣、夫妇、父子联系起来,结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可知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而这并不是先秦儒家思想内容,因此b项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c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董仲舒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d项排除。8.(2018浙江湖州期中)汉书武帝纪中写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为解决“稽古礼文之事”,汉武帝采取了()设置十三州部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太学表彰六经建立地方教育系统a.b.c.d.解析:b设置十三州部刺史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并不是为了解决“稽古礼文之事”,故排除,均是武帝解决“稽古礼文之事”的举措,故选b项。9.朱熹,南宋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加以注解,明朝政府以朱熹的注为依据,以此来选拔知识分子。下列对朱熹和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仁”,因此要努力达到仁者境界b.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曾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c.理学的修养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d.程朱理学逐渐衰落后,渐渐兴起了陆王心学,促进了儒学发展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a项错误;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曾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b项正确;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c项错误;陆王心学是理学的另一个流派,并不是由于程朱理学的衰落才兴起的心学,d项错误。10.(2019浙江嘉兴联考)思想家陆九渊曾赋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其主张()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扫落枝叶,直奔主题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愚夫愚妇与圣人同a.b.c.d.解析:b根据材料“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可知人见墟墓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这悲哀钦敬之心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可知陆九渊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地点明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正确。由材料“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可知,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可知陆九渊认为在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的存在,正确。是朱熹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是王阳明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故正确,错误,排除a、c、d,选b。11.(2019浙江杭州期末)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a.天行有常,人道有为b.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天地之化日新,反对“道统”主宰历史解析:c依据材料“王文成公”“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王守仁的心学,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选项中只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属于唯物主义自然观,排除;b项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d项是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12.(2018浙江湖州期中)古代中国某学者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该学者认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在于()a.推行君主专制b.实行中央集权c.设立内阁制度d.宦官参与政治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的思想,材料关键信息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废除丞相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13.(2019浙江4月选考)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中,顾炎武自比精卫“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他的经世致用思想,a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是王阳明的思想,b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王夫之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c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顾炎武对君权进行限制的主张,d项排除。14.(2018浙江丽水期末)“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后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提出与此观点相类似的思想家是()a.陆九渊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解析:b材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后世之民,皆守株之类矣”体现出作者主张进行变革,反对守旧、僵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主张变革,反对守旧,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故b项正确。1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解析:a材料中“怀种族之奇耻”反映的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并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大思想家认为改朝换代是历史必然趋势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大思想家因主张民主才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三大思想家都带有排斥夷狄的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6.(2018浙江金华十校期末)儒家思想从创立到被确立为思想的正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材料二(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认为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他晚年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5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政治理想”结合所学回答孔子的政治主张即可。第二小问“方式”,孔子晚年主要是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第(2)问第一小问“标志”,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主要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统治的需要。答案:(1)政治理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3分,写出2点即可)特殊方式: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2分)(2)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2分)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3分)17.(2019浙江湖州联考)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良策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宋史朱熹传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核心观点、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黄宗羲限制君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