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_第1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_第2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跟踪检测评估12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22019山西太原二模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4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六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5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 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62020广东肇庆模拟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7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8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农民随意迁徙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完善地方行政区划 d削弱地主经济势力92019四川内江二模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102019山东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112020广西百校高三联考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由此可见,当时()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12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9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 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跟踪检测评估121解析: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这些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仍然有游牧习俗,但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之前,国家的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其政治中心在西北方向,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东西方向。到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其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以推知该变化反映了经济中心的变化影响到了漕运的方向,故选a项。答案:a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由“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可见从公元前5世纪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选a项;“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无法判断铁农具的使用分布情况,排除b项;“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铁农具数量对比”的增长趋势不能说明经济形态一定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答案:a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可知,经济作物种植扩大,这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答案:c7解析:从扇形图可知,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占比最大的是肥料,其次分别是播种和灌溉,体现了多投入,追求高产出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征,故d项正确。答案:d8解析:据材料“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和“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所有者,有利于征收赋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答案:b9解析:制模、雕刻、翻制、焙烧、浇注、修整等工艺的形成,说明商周时期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这是他们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关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无法判断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排除a项;这一方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排除b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题干述及了“郭纵”、“卓氏之先”、“曹邴氏”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说明在战国时期,冶铁业影响很大,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经济利益,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产部门,故选b项;题干没有述及冶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没有显示“邯郸郭纵”、“卓氏之先”、“鲁人曹邴氏”三个人的出身及地位,也没有论及其对于政权的影响,排除c、d两项。答案:b11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代官营纺织业发达,而未涉及到丝织品出口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代手工纺织生产区域集中在苏杭地区,生产区域并未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丝织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朝苏杭地区官营纺织业发达,说明苏杭地区丝织业繁荣,故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由“以一人当三人矣一人可当四人两人可当八人”可知,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a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c13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从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美洲农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说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第(2)问应依据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状况,说明农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每点2分,共10分)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9分)14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3分)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