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提升7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_第1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提升7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_第2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提升7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提升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模拟)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d)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2(2019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b)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3(2019吉林百校联盟联考)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d)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解析: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种植桔树可以成为生计来源,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社会需求,故b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之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李衡种桔子就能赚钱,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明显,故d项正确。4(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b)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解析: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项错误;画像中有多个劳动力在进行集体劳作,体现了大地主田庄集体协作的情形,故b项正确;图片中有多个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等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属于农业的范畴,而材料中的画像是属于手工业的范畴,故d项错误。5(2019河南商丘模拟)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报皇天牧养有成时,都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这一做法反映了(b)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重视c土地国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d明朝的人口户籍管理较严格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人合一更多体现的是君权神授,与题意不相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符合题目中“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不相符,故d项错误。6(2019湖南益阳、湘潭调研)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a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b农业收入稳定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和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都买田置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这是因为当时两国的政权都与土地所有权有关;故商人买田置地的共同原因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而商人可以通过置地成为土地贵族,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a项正确。7(2019山东滨州模拟)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b)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题目牵涉的是经济的发展,并未牵涉宋代政治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得出:民间名瓷在市场上流通,原因是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目牵涉的是经济并未牵涉文化,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d项错误。8(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联考)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c)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定窑是官窑,其产品主要供皇室使用,不流通于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定窑的经历,可知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宋代瓷器发展鼎盛,还涉及了金元等朝代定窑的发展状况,故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不能概括全部材料,故d项错误。9(2019河北沧州质监)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c)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富商罗裒擅盐井之利”,富商与官府勾结擅营盐井之利,故a项错误;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10(2019广东肇庆模拟)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材料反映出当时(b)a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c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解析:根据材料中“盐引”的发放,可知政府并未扶植盐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说明明政府仍严格控制食盐,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商勾结,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食盐的买卖,不是生产,故d项错误。11(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c)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解析:汉代盐铁官营是指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与手工业技术水平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由于盐铁官营导致铁价格昂贵,人们无力购买,不能体现明显的市场导向性,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官府垄断盐铁经营,导致强买强卖,破坏了商品经济的竞争机制,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盐铁官营对铁器买卖的影响,没有体现国家重农政策,故d项错误。12(2019江苏海门模拟)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c)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解析:“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指的是海外贸易,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政府没有废除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故c项正确;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海禁政策的松弛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四川绵阳模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2)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14(2019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12分)(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他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此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该观点正确,也可以认为该观点错误,最重要的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找到支撑你观点的论据,如果认为此观点不正确,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中国在当时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如果认为该观点正确则重点论述中国在这些方面具备的条件。答案:示例一: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