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化景观_第1页
[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化景观_第2页
[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化景观_第3页
[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化景观_第4页
[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化景观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化景观 xx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标志着中国商业大片时代的来临。该部影片投资数千万美元,首开中国大制作之先河,引领中国电影进入了所谓的“镀金时代”。此后,商业大片不断问世,从天地英雄(何平,xx)、十面埋伏(张艺谋,xx)、无极(陈凯歌,xx)、夜宴(冯小刚,xx)、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xx)以至集结号(冯小刚,xx)。与此同时,中国香港导演拍摄的七剑(xx)、神话(xx)、霍元甲(xx)、墨攻(xx)、投名状(xx)、赤壁(xx)以及美中合拍片功夫之王(xx),推波助澜,衍生为一股华语电影的古装-武打片潮流。 我们知道,技术从来都是电影艺术的一部分。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电影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最深。默片时期的叠印、溶接、倒摄法等技术手段丰富了电影的基本语汇,胶片携载声音技术使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特艺色(technicolor)和伊斯曼彩色胶片技术的出现,使电影转入缤纷的色彩世界,宽银幕技术(cinemascope)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极大提高了观感的愉悦,也成为影院重新捕获观众的法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四声道光学立体声格式,给视觉愉悦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听觉享受。不过,与以往的技术革新相比,数字化技术带给电影却是一次更加绚烂的审美飞跃。为这个飞跃提供跳板的是各种数字软件的开发与使用。CG场景,VR技术,Maya, Fusion, Motor 和PF track,借助于这些电脑软件的帮助,人们在拍摄素材上进行二度创作,把素材转化为奇诡眩目的视觉景观。矫健潇洒的武打动作、宏伟浩大的战争场面、超乎想像的细节再现,都是经过特效软件的加工、润色、渲染才得以完成。电影符号学家麦兹曾把电影称作“想像的能指”,数字化技术使这个“想像的能指”更加虚拟化,这是因为,当传统电影用胶片记录现实对象时,虽然影像本身是二维的幻像,但影像的所指尚有现实基础,但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影像的所指有可能是纯粹的虚构物漫天飞舞的矢石、武士手中的长矛、排山倒海般的人流都只是数字幻化的结果。数字化技术给想像插上了翅膀,为人类想像的表达提供了更宽广的可能性。在未来的电影里,等待我们的将是无限伸展的虚拟世界。 对制作者而言,数字化技术拓展了想像的空间,对观众而言,数字化技术则意味着视听新体验,感觉新世界。在电影的默片时期,急速行驶的火车、摩托车、汽车都曾成为重要的电影元素,提供惊险刺激的情节和场面,欧洲先锋派艺术部分地也回应的是西方声、光、电技术所带来的感官冲击。同样,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导致的也是“感觉反应范围”(米莲姆?汉森语)的扩张,观影感受的强化。 按照西方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阉割焦虑直接导致“否认”心理机制的形成,当婴儿看到母亲的身体时,他看到了两性的差异,但为了避免这一差异给他造成的创伤感,婴儿会极力否认这一差异的存在,他会说“我知道,但是”,依靠这种“否认”心理机制达到“否认”差异,消除内心焦虑感的目的。根据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观点,观众观影快感的基础也基于这个“否认”机制,它保证观众在观看虚假的、二维影像的同时, “否认”这种虚假性,从而进入到影像的真实性逻辑当中。“我知道(屏幕上的影像是假的), 但是(我还是承认它们是真实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大片,加重了影像的虚拟特性,从假到真之间的游走距离加大了,这意味着“否认”机制需要发挥更大的效力。当人们蜂拥进入影院,深陷在一片幽暗之中时,他们等待的是在虚拟影像中体验到真实性的魅力,虚拟程度越高,对其真实性的渴望也越强,商业大片的吸引力正在于这个从假到真的转化。因此,尽管商业大片一直受到文化批评的诟病,但虚拟影像的观影快感却一直诱惑、刺激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同样,物恋也是消除阉割焦虑的一种途径。电影作为一种技术,其魅力正是人们对物的迷恋。正像麦兹所说的那样,电影的机器设备正是物恋的所在,爱电影的最好标志就是对电影设备和技术的兴趣。影迷、发烧友所痴迷正是影像本身以及创造这些影像的技术手段。 观影者受到景观的迷惑,同时更受到景观背后“电影机器”的诱惑,它所触动的是观众内心对物的深度迷恋。 有趣的是,终结者系列、骇客帝国系列以及侏罗纪公园之类的美国好莱坞大片经常把数字化景观表现(从人物的变形到巨大的场景描写)与未来和远古时空联系在一起,在奇幻的想像表达中展现技术蕴含的可能性,在大跨度的时空跳跃中表达西方的“科学幻想”。与此不同,中国商业大片,除少数当代题材(集结号)之外,几乎全部是历史、武侠、神话题材,古装、宫廷、义士、侠客、神话世界、刀光剑影、飞跃腾挪,其中所寄托的“人文幻想”(李零),成为数字技术呈现的对象。换句话说,数字化技术引发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像重写,因此,中国商业大片面临着一个双重的任务,在影像层面,它们需要通过数字化景观提供物恋满足,在文化层面,它们需要面对传统叙事,让观众在影像中重温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记忆。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赤兔马、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曹营水寨,以及大大小小的各色人物,正是这些传奇般的传统文化符号,催促着人们涌入影院的脚步,累积起赤壁的高票房。 毋庸置疑,数字化技术与传统题材的融合改变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外观,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假借现代技术不断更新与延续提供了可能性。就像上世纪20年代所发生过的情形一样,当时叠印、倒摄法等技术的引入刺激了中国第一轮古装神怪武侠片热,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大规模融入电影这个现代娱乐形式当中,完成了现代与传统的首度融合。现在,中国商业大片再一次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力量吸纳、消化电影技术的换代升级,由此带来现代与传统的再一次牵手。不过,从中国大片目前的状况来看,数字化技术主要集中运用于宏大场面(如古代的战争场面)和技巧性的动作场面(如武打的编排)上,很少有 _传统文化的较深层次的表达。事实上,从英雄到赤壁,中国商业大片一直在非议声中前行,其根源也正在于文化表达上的欠缺。显然,深谙“历史理性”、拥有丰富历史记忆的中国观众,不会止步于视觉景观提供的观影快感,他们在满足视觉奇观的同时,也渴望借助于丰满的人物、合理的情节和富于历史韵味的台词设计,重温自己民族的往昔。从评者的非议声中,我们不难感觉到,数字化技术与中国传统叙事的融合,不可能是简单的相加,其中涉及到中西文化交融时一再出现的“体”“用”问题,体现西方技术理性的数字化景观与传统中国传统观念和价值,两者谁为“体”,谁为“用”,将决定电影创作的重心所在。显然,理想的中国商业大片,应该是以技术为“器”,文化表达为“道”,让前者臣服于后者,为后者服务,而不是让中国传统文化沦为数字化技术的展示平台或窗口。古装影片画皮(xx)中有狐仙撕掉面皮的场景,从制作手法上看,它直接搬用了好莱坞影片中常见的人体变形的手法,虽然产生了一定的视觉效果,但却没有围绕狐仙的特征进行构思和设计,因此,整个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