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发展的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PPT课件_第1页
第二讲--发展的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PPT课件_第2页
第二讲--发展的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PPT课件_第3页
第二讲--发展的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PPT课件_第4页
第二讲--发展的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发展的因素I: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困难:缺乏足够的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形成?资本的来源何在?信贷与金融在资本形成过程发挥怎样的作用?,.,3,主要问题资本及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资本如何形成资本形成的来源,.,4,1.资本及资本形成,资本认识的变迁*物质资本*何谓“资本形成”*,.,5,1.1资本认识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把物质资本看作经济发展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更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20世纪8090年代,社会资本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热门问题。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6,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东出版社,1998)文化和信任的作用高信任度和低信任度公司组织的差异(自发成长与国家干预:民营与国有)社会资本儒教和清教:君子和清教徒的差异导致信用与商业运作,.,7,1.2物质资本,物质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实物形态的机器、工具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工具与运输设施等长期耐用的生产资料。物质资本特点:(1)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剩余、储蓄,通过投资和生产,转化为耐用资本)(2)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生产能力,也代表未来生产能力(3)具有耐用性。,.,8,1.3资本形成,什么是(狭义的)资本形成: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储蓄投资资本生产能力。纳克斯:“资本形成的实质,是指社会不把它的全部现行生产活动,用于满足当前消费的需要和愿望,而是以其一部分用于生产资本品工具和仪器、机器和交通设施、工厂和设备各式各样可以用来大大增加生产效能的真实资本,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需要政府通过有计划、大规模的投资来促进资本形成。,.,9,2.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心问题是理解一个社会从5%的储蓄率变为12%的储蓄率的过程以及伴随这种转变而来的在态度、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一切变化。罗斯托:生产性投资与国民收入比率提高到10%以上,经济起飞三个先决条件之一。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10,2.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主要观点*具体分析*政策含义*对该理论的批评*,.,11,2.1.1主要观点,1953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探讨了贫困的根源。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12,2.1.2具体分析,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约束使得贫困恶性循环联结在一起,阻碍经济增长,.,13,2.1.3政策主张,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障碍,要打破这一循环,必须大幅度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造成的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即资本形成的需求瓶颈,应当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在众多行业同步地进行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以投资带动投资、供给创造需求。,.,14,2.1.4对该理论的批评,发展中国家储蓄率低并不仅仅是由于收入水平低,还由于社会、政治和其他制度方面缺乏鼓励人们储蓄和把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刺激因素,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中国国内平均储蓄率高达56以上,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25,中国为什么储蓄率很高?)纽约时报:“中国的高储蓄源于对饥荒的记忆”,.,15,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还可以利用国外储蓄(直接投资、援助和贷款),.,16,2.2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主要观点*具体分析*政策含义*对该理论的批评*,.,17,2.2.1主要观点,1956年,纳尔逊(Nelson,R.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马尔萨斯陷阱),.,18,2.2.2具体分析,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低水平均衡陷阱*,.,19,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均收入回到原来水平,出现低水平均衡陷阱临界的最低努力,大规模投资,切断贫困恶性循环,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人均收入增长率下降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为止,出现新的(高水平、稳定)均衡,.,20,国民收入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将导致资本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但当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新增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消费,投资的份额相对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21,低水平均衡陷阱状态,人均收入低于OE时,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使人均收入提高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人口比国民收入增长的更快,使人均收入降低,又回到OE附近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人均收入高于OF,小于OG时,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提高。大于OG时,收入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减少。G点是高水平均衡点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如果能越过F点,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高水平均衡。,.,22,2.2.3政策含义,越过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比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成效显著。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人口可能永远也不会超过15亿,.,23,2.2.4对该理论的批评,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24,2.3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缪尔达尔其人*主要观点*亚洲的戏剧简述*具体分析*政策含义*,.,25,2.3.1缪尔达尔其人,缪尔达尔是瑞典学派的领袖之一,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1974年他和哈耶克,因他们“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共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缪尔达尔早年毕业于法学院,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任大学教授,两度当选议员,先后在政府的几个职能部门做长官(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选为瑞典战后计划委员会主席以及贸易与商业部长)曾在联合国任职。由于缪尔达尔的经济学思想及其政治地位的影响,他成为瑞典这个福利国家的主要构建者之一。,.,26,冈纳缪尔达尔的经济学有两个显著特征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试图将其他学科的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缪尔达尔的大半生都在研究种族关系、失业和贫困问题。,.,27,2.3.2主要观点,缪尔达尔(Myrdal,G.K.)在1957富国与穷国,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去发掘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涉及到这些国家的政治建构、宗教传统、人口及种族、教育等问题,还专门探讨腐败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使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结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去发掘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途径,使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结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积累的结果。,.,28,2.3.3亚洲的戏剧简述(1),大多数经济学家断言,在公平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库兹涅茨),而缪尔达尔则断定不存在这样的平衡,越公平则增长越快。缪尔达尔(1970)认为由于贫困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后果和穷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智,不平等将致使增长放慢。消费增长可以促使生产力增长,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长实际上就是投资增长。同样,实行收入再分配的福利国家将刺激需求水平上升和增长速度加快。,.,29,南亚国家的贫困与殖民掠夺有着历史关系,但独立后十几年改观不大。他认真考察了南亚人的“态度”和“制度”。“态度”指促使行为成为现实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宗教是大众在贫困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与经过宗教改革高扬人性的西方的基督教不同,作为大多数人信奉的印度教还保留着几千年前的观念,这些观念把大众的目光引向来生,对现世苦难默默承受。而作为领导的精英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很传统的,认可宗教所造成的社会等级制度,宗教因素是阻碍现代化与现代化理念相悖的力量。,.,30,2.3.3亚洲的戏剧简述(2),制度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南亚缺乏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所以使制度安排所做的一些倾斜难以真正达到目的,而且和难以克服的民众以及精英的态度集合在一起,使经济步伐的前进十分缓慢。政策建议:首要,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其次,必须集中力量改善卫生状况,提供净水和发展其他公共福利设施。第三,收入支援方案必须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公民收入不足的问题。,.,31,2.3.4具体分析,分析方法*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分析*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分配不均*,.,32,分析方法,缪尔达尔反对新古典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应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古典认为的由单一或少数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决定的,.,33,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呈现“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初始变化),引发另外的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强化先前的因素(次级强化),使经济沿原先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34,发展中国家的分析,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人均收入低贫困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卫生保健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多因素循环积累的过程低收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均。,.,35,2.3.5政策含义,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率和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缪尔达尔相信,通过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通过现代化价值观的传播,通过发展中国家彻底的政治变革以及人民自身的努力,贫穷问题是可以得到克服的。,.,36,三、如何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37,3.1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主要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有效地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推进”理论的理论依据*“大推进”理论的实践*对“大推进”理论的质疑*,.,38,“大推进”理论的理论依据,罗森斯坦一罗丹在40年代研究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战后工业问题时,提出了“大推进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着几种不可分性,.,39,第一,资本的供给,特别是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投资从一开始就需要达到最低限度地、一定规模的全面投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第二种不可分性表现在储蓄上。储蓄不是随着收入的连续增长而不断地增长的,是阶段性、跳跃性的。第三种不可分性表现在需求上。投资只集中于某一部门,会出现相应需求不足的情况,产业之间的前后向连续、旁侧效应等,所以广泛地、大规模地在各个部门和各个产业同时进行必要的投资。全面投资以形成充分的市场需求。(完整的工业体系),.,40,大推进的其他好处:一是外部经济。二是大规模的投资能得到快速的增长,迅速改变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41,“大推进”理论的实践,20世纪70年代,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在美国的支持下,为了迅速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雄心勃勃的大规模均衡“大推进”投资,结果决策失误,物价飞涨,工程停顿,人民怨声载道,不久被霍梅尼政权取代。,.,42,对“大推进”理论的质疑,没有先例: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难以确定规模: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比如道路的长度与密度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联系的。再比如,在一个工业化刚起步的地方,一开始就建设规模较大的电厂,反而会造成电力供给的过剩,不如随着生产和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大电力供给更合理。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应逐步进行: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43,3.2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H.)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理论,扩展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产生的原因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使人均收入滑回陷阱。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政策建议: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一个最小临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进行临界最小努力所需的四个因素*,.,44,进行临界最小努力所需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45,第三,人口增长率。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的两个均衡点的变换),.,46,3.3结论,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源在于资本形成不足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约束条件,而摆脱贫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提高投资水平,.,47,四、对资本作用的实证研究,麦迪逊(Maddison)的研究*纳迪里(Nadiri)的研究*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48,4.1麦迪逊(Maddison)的研究,麦迪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资源配置效率三大类。通过对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而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0%。,.,49,4.2纳迪里(Nadiri)的研究,纳迪里(1971年)要素投入和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流动对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要素(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要素投入(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则大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50,4.3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分析结果: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是16%-19%。,.,5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国际比较,.,52,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作用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道路,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发展战略。,实证研究的结论:,.,53,4.4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推进”理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起飞”理论等无非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本稀缺特别严重这一特征,换一种方式论述“资本决定论”。资本决定论的局限第一,从实践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都超过了10,有的甚至达到20以上,但并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起飞第二,一些实施高积累高投入发展战略的国家,由于长期忽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收入差距、技术),.,54,第三,片面强调物质资本形成,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忽视资本的合理配置。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不健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本常常被投向一些效率低下的部门。因此,不仅要重视资本存量的增长,而且要合理地配置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第四,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从而造成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55,五、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储蓄与资本形成,.,56,储蓄不足,5.1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农业剩余,储蓄不能满足投资所需,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57,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的物质资本的方式:,政府行政干预型:原苏联、中国、东欧和一些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城乡隔离、剪刀差等),市场导向型:日本、韩国等(土地所有制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发展,.,58,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测算,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估计,30年来在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形式内隐藏的农民税赋高达8000亿元。王梦奎认为,从1952年到1986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从农业拿走5823.74亿元,年平均为200300亿元。陈锡文认为,从1953年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到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期间,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大约是60008000亿元。即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无偿从农民手里拿走了60008000亿元资金。,.,59,严瑞珍等在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一书中根据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的原理,把工农业劳动者折合为可比劳动力,再按他们在社会总劳动中占的比重分配新创造的价值,加上物质消耗,计算工农产品的总价值量,然后同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农业产值进行比较,得出价格背离各自价值的幅度。1952年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来到1985年取消统购派购制度期间几个主要年份剪刀差的变化情况,.,60,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状况,资料来源: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294页。,.,61,5.2储蓄与资本形成,资本形成的来源Y=C+I+(X-M)Y=C+SC+I+(X-M)=C+SI=S+(M-X)税收公共储蓄强制性储蓄国内储蓄私人储蓄: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储蓄外国援助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的证券投资外国私人储蓄,国际储蓄,.,62,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国内储蓄主要由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构成。,.,63,5.2.1家庭储蓄,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家庭储蓄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集起来,贷给企业或政府,转化为投资影响家庭储蓄的因素:收入水平、存款利率、年龄结构、经济环境、消费习惯,.,64,按收入水平划分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2000年)解释,.,65,5.2.2企业储蓄,企业储蓄来自企业缴税并支付股息后的未分配利润,这部分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企业将其利润用于投资时:一方面可以维持原有的资本存量,这主要指重置投资和折旧,通过购买新的机器设备替换已报废的旧机器;另一方面当企业投资购买新设备或兴建新厂房时,其资本存量可以扩大,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净投资是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几个(巴西、韩国等)以外,现代企业部门通常较小,因而企业储蓄也较少。,.,66,5.2.3政府储蓄,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产生资本形成。政府的储蓄是税收减去财政支出后的余额,分为一般政府储蓄和政府强制储蓄。一般政府储蓄*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减去政府的支出(经常性开支、转移支付等)后就是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1950s-1960s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储蓄的实践*,.,67,1950s-1960s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储蓄的实践,1950s-1960s,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通过增加税收来扩大政府储蓄,试图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当时的理由: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私人储蓄率低。政府部门的消费倾向小于私人部门,因此增加税收可以将更多的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增加储蓄,.,68,相反的结果,除日本是成功的以外,没有其他的成功案例,相反税收较低国家经济增长高于高税收国家。世界银行曾对发展中国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过研究:该研究把20个发展中国家按人均收入分成10组,对比每组中两个国家1970-1979年期间的实际年均增长率,结果发现:税收较低的国家GDP的实际增长率高于税收较高的国家。10个低税收国家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3%,而10个高税收国家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69,出现相反结果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低收入水平限制了税收的提高。60年代以来,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税率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税率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997年,24个发达国家的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平均比率为30.6%,而76个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率只有16.8%。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会高于私人部门。发展中国家政府可能会有高额的消费,这些消费一般包括巨额的军火采购和过度的行政支出。增加税收将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及储蓄、投资的回报率,改变税基,同时还会“挤出”私人储蓄,.,70,财政收入与资本形成财政收入三部分: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财政支出与资本形成公共投资支出和经常性支出,.,71,中国个人所得税,1993年:800元起征标准,65%来源于工薪阶层。1999年:1000元2003年:1200元2005年:1600元,工薪阶层占个税总额的比例降至50%左右。2007年:2000元2011年:3500元,纳税人数由8400万减少到2400万个税沦为工资税,但工薪阶层由于收入相对较少,纳税过多,就会减少私人储蓄。美国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群体所缴纳的税款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0以上。,.,72,.,73,征税处于失控状态:现税收相当于GDP三倍的增长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近9万亿,同比增长22.6%,其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7%。2011年我国内地GDP超47万亿,同比增长9.2%,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9%。2000年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2.8%,此后逐年增加,2008年税收收入比重超过18%,2010年则超过19%,2011同比增长25.2%。2011年GDP约为2000年GDP的4.7倍,2011年的税收收入则是2000年的7倍。,.,74,问题: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重大历史变化税制变化经济增长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加强征管法定和实收税负之间的征管空间税收与财政支出的膨胀,.,75,政府强制储蓄*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强制将一部分可能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转化为储蓄常见的强制储蓄手段包括价格结构的调控*制造通货膨胀*,.,76,什么是价格结构调控,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对价格结构进行调节和控制,压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或抬高非生活必需品如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以缩小消费规模,增加储蓄。比如中国在1980s以前长期压低食品、日用品、住房、教育、医疗、生活用能源及各种生活服务(理发、洗澡等)的价格。,.,77,价格结构调控的后果,降低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增加储蓄同时可降低了居民收入(工资),企业利润提高,政府通过征税或收缴利润获得更多的国民收入,可转化为政府储蓄,.,78,价格结构调控的弊端:,价格结构的调控人为扭曲了市场价格,扰乱了市场信息,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增长不健康压低必需品价格实际上是对生产必需品的部门征税,不利于该部门的长期发展。由于食品是最基本的必需品,发展中国家实行这种强制性储蓄政策会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往往造成农业部门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工业企业的产品因为人为的干预而获得较高的相对价格,导致产品生产过剩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部门往往处于不利的相对价格下,造成这些部门产量不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计划经济下的火车和公交车票价)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劳动激励不足,生产效率低下),.,79,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强制储蓄:19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