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公文范文-无锡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篇一:岩溶学野外考察报告 安顺学院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察试卷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科目:岩溶环境学罗 亮指导老师: 李宪荣浅析岩溶丹霞地貌 摘要: 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主要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等湿热地区,且地下水丰富区,也称喀斯特地貌。然而在这喀斯特地貌中有种很特别的红层地貌,即丹霞地貌景观。本文主要从丹霞地貌的形成的地质过程、形成的条件、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地貌特点和发育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 丹霞地貌 地质过程 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 红层地貌 Abstract: karst landform is water soluble rock endure corrosion, erosion, and the rock mass action such as gravity caving, effort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eros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floorboard of the object form. Main development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tc hot and humid regions, and groundwater FengFuOu, also called the karst landform. Yet on this beach landforms of an very special physiognomy, namely red layer danxia landform landscap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formation of danxia landform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forming condition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ge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guide-subject process, etc. Keywords: danxia landform, geological proces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red layer landscape 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在我国粤北仁化县丹霞山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 。 丹霞地貌的发育和地质过程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形成的条件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的地貌特点和形成机理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的开发和利用保护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属于一次性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将无法重塑,是永久性破坏。丹霞地貌风景旅游资源亦不例外。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具体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首先,我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红色砂砾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透水性强,易受风化侵蚀3-5。应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遭受风化侵蚀便是例证。要保持丹霞地貌风景区的“丹山”、“碧水”、“秀峰”、“怪石”等自然美色,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福。其次,必要的基础设施、商业开发区可在风景区以外地区进行。如搞一些购物街、民族风情园等游乐场所。第三,丹霞地貌没有很高的山峰,不宜搞索道建设。古人有“游山如读史”之说,爬山过程中,峰迥路转,处处有景,景景别致,看到很多风景,学得很多知识。索道建设势必造成游客集中山顶而拥挤,而路途中的景点看不全面,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我国一些名胜风景区投巨资大搞索道建设,少则一条,多则数条,不仅造成建设性破坏,还造成部分游客来去匆匆,得不到应有的游兴。第四,在开发过程中,严禁在风景区就近采石、取土、伐树,以保护风景区的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丹霞地貌风景资源是我国自然风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风景区要以丹霞地貌作为主题开发对象,并保持其奇特的自然美和整体性。结合当地实际,综合开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彭华 1997 2 贵州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罗成德 2001 3 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及生态旅游研究 陈建庚 许丽君 邓宝坤 李俊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热带地理2005 年04期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 2005年01期篇二:野外考察报告 地理教师培训基地野外考察报告 时间: 考察地点:江苏省中北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 参加人员:陈胜庆、李功爱、陈大旺、杨志荣、费燕杰、张慧娟、顾四新、马莉、王保卫、董训跃、罗芸英、杨丽萍 一、考察目的: 为了提升浦东新区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地理教育观念较新、地理教学方法灵活,且能适应“二期课改”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师,浦东新区地理学会、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联合组织了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一行的39人中,绝大多数是浦东新区地理骨干教师或陈胜庆、吴根才、李功爱地理培训基地的成员,通过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如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等技术,收集沿线考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景观资料,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树立新的资源观、能源观和生态环境观。旨在将实践中获取的知识通过加工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提升课堂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考察内容: 1、我们考察了江苏盐城大丰世界 目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风光秀 丽,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生态湿地旅游资 源非常丰富,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 这里建立了麋鹿、丹顶鹤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地理考察的好去处。2、参观了施耐庵纪念馆及陵园施耐庵是历史名著水浒转的作者。 3、考察了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对了解我国近代历史收集了难得的资料。 4、参观了“中国水晶之乡”连云港市东海县水晶洞、水晶生产和销售基地我们亲眼目睹了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的产品:各类岩石、矿产,特别了解了内生矿产的形成条件及产品、水晶矿的价值及加工过程,学习了辨别真假水晶的简易方法。 5、参观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了解了我国大陆的钻探技术,这项工程的胜利竣工获取了大陆基 岩研究的宝贵资料,对地质勘探提供了 许许多多的科学依据。对进一步研究地 球的演化历史、发展变化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主钻孔位置:、,该工程利用现代深部钻探高新技术,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的江苏省东海县钻探一口深达5000米的科学钻井。 6、考察了位于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花果山是拍摄电视西游记的主要外景地,这里的山石、树木、花草都较特殊,对地质、 地貌、生物、土壤、气候的考察意义较大。也使我们对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 成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了进一步的理 解。那里的猴子能与人安然共处,体现了 动物与人类和谐生存也是多么美好的。 7、参观了“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堡连云港”,连云港是兰新线陇海线的起点,港区是岩石海岸,港阔水深,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港口和集装箱港口之一,是实现海陆联运的重要港口,这个港口的开发和建设既联系了 海外港口,又通 欧、北欧、中欧 家相通。这对我 作用是相当大 万千。 8、参观了淮安“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了解了周总理辉煌的一生。 9、参观了“邮驿博物馆”,江苏省高邮孟城驿、古文游台,即古代邮政通信的历史见证。 10、考察了连云港的岩石海岸的侵蚀状况,海滨浴场的形成,这 对我们了解连云港旅游资源、海岸资源的开发潜力大有裨益。 我国南北海港和过陆上与中亚、东和西欧地区的国国西部大开发的的,我们看后感慨 11、考察了“京航大运河”现今的规模和主要功能航运、调水通道、灌溉、泄洪、养殖、旅游等。 12、考察“南水北调”起点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这个花园式的水利枢纽工程,集调水、发电、灌溉、防洪于一身。体现了我国江河治理的丰功伟绩。 13、考察了地理学之祖徐霞客故居和墓地:徐霞客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山川江河间进行地理探险考察, 给我国地理学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 财富,他的精神激励着我国乃至世 界地学界人士对自然地理等付出不 懈的努力。 三、考察的主要收获: 我们这次地理考察虽然时间较短,所行的地理区域较小,但是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的具有地理特色的考察线路和丰富的考察内容,使我们收获颇丰。归纳起来有以下收益: 1、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地形,河流(含运河)湖泊,气候,典型动植物,土壤,海岸类型,矿物岩石等的形成有了较明显的了解,由原来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自然地引入,对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很大。 2、人文地理知识方面:对京杭大运河,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连云港的港口建设与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都有了较深的具体的感受。对沿途农业、工业、交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有一点直观印象。 3、历史地理知识方面:“新四军的发展历史”,周恩来辉煌的一生,徐霞客、施耐庵、蒲松龄的生平事迹,以及高邮孟城驿(古代邮政通信主要应用于军事方面)也有比较大的收获。 4、现代技术设备使用方面:对特殊的地点进行了定位,运用了定位仪进行了旅行导航,进行了一些测距、测速,运用数码相机和DV把沿途的景物记录下来,还认识 了我国大陆钻探的工程技术。总 之现代高科技在生活、工作、学 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我们所 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我 们积累教学资料提供了方便。 5、同志之间感情方面:来自各校的地理教师在这次沿途中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互相之间从认识到交流生活、学习、工作的感受,学习现代设备的使用方法。同志之间加深了感情,增强了友谊,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总之,我们这次地理考察在陈胜庆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篇三:地理野外考察与设计 地理野外考察与设计 从区域地理学科的性质及区域地理环境的结构、特性出发,结合乡土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对不同层次的综合地理区域进行了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要素在内的考察内容设计,并以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典型性、代表性与考察地区的方便性为原则,以点线结合的方式选择了考察地区与路线,提出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采取路线观察与定点考察相结合、区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地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直接标志与间接标志相结合的方法。 野外考察是地理野外综合实际活动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也是系统培养学生独立从事野外调查与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区域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求地理工作者必须到野外去全面考察、分析地理要素和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分异规律, 以便总结和探讨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 必须注重野外考察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还能得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区域研究的初步训练。 一、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意义 (一)、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地理野外考察是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一般设计为远距离的长途考察, 沿途考察内容应丰富而典型。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因穿越不同的地理景观带,不仅开阔了视野,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出现的许多地理学问题会引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研究、理解和记忆, 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此外,沿途观察到的特殊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进而转化为他们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强大动力。 (二)、培养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理野外考察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以培养学生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为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考察地区的实际条件,对某些重点内容进行野外观察和调查。在考察过程中,学生不断运用罗盘、高度表、地质锤、土壤刀、标本夹以及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和资料, 对各观察点进行认真的观察、测量、测试、访问,并做详细记录,必要时还要采集标本、试样, 进行填图、摄影等。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野外调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后,还要进行一段独立的调查工作,在对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归纳、 综合的基础上,得出调查的主要结论,从而提高了从事野外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地理学是既包括自然地理又包括经济与人文地理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为发展统一地理学,应加强综合性区域地理的研究, 改进区域地理教学, 培养高水平的区域地理人才。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既考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结构特征,又考察人文,经济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布与组合规律,综合分析人地关系,探求资源与环境开发问题。 因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现代地理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有助于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四)、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研究重心。区域发展问题是区域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而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所应采取的对策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区域地理学以研究区域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利用为核心,着重研究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理,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因此,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应体现其研究内容,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开发问题,关注地理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区域地理教学应改变现有的机械的、 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策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实践性的教学过程,考察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 还可以通过积极思考, 对区域整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从而使所学理论与实践活动得到有机的结合。 二、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原则 (一)、体现区域地理学科的性质区域地理学是研究一定地域内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 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具有高度的区域性、综合性、交叉性与实践性。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应充分体现其学科性质。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作为一个实在的地理现象,区域具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即整体性、 结构性和功能性。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要体现出区域的三大特性,在野外考察中应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角度分层次观察区域的空间结构 经济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并剖析区域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 揭示区域整体特征。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综合地理区域,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综合自然地理要素, 还包括产业、交通、聚落等生产地域综合体及人口、民族、文化与人地关系等综合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上各要素, 从自然地理要素的观察入手, 依次观察经济、人文等地理要素的类型、结构、地域差异与分布规律, 归纳区域特征, 论证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区域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在地理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而野外考察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途径。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不仅要巩固和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其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而且还要体现出应用性原则, 即运用地理学的地域分异理论、地关系理论、区域开发理论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问题。因此, 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应全面掌握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并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估区域资源与环境状况,探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途径。 (二)、体现区域地理环境的结构与特性 研究综合地理环境结构是区域地理学的任务。 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质体系的综合地理环境系统,由于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及过程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并具有鲜明的分层性、 交织性、 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多级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结构特征。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应体现出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组成结构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其实质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任务是阐明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确定一定等级区域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地域结构是指地理环境不同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其实质是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基本反映。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按地域分异的层次进行,分别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地方性等角度分级别考察区域地理现象的差异,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区域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在维持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环境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它要求野外考察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地理过程与地理现象,从中找出他们在时间上的演替规律,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区域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三)、体现基本地理过程与地理规律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多方位的综合考察,即在同一地区和同一路线上, 同时进行多个部门课程和综合地理学的考察。因此野外考察内容应体现出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如气候过程、地貌过程、水文过程、地生态过程、空间经济过程和其他人文地理过程,以及由上述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带性、地域分异性、 节律性、系统性等地理规律,以验证书本知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研究。 (四)、体现乡土地理教育思想高等师范教育的客体是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 他们需要掌握乡土地理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具有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地理教育与地理研究的能力。因此,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与乡土地理教育相结合, 考察区域与路线最好选择在本省(区)地域范围内,使学生在了解家乡地理环境概况的基础上, 深入乡土地理研究,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五)、体现教学方法论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内容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环节,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应体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特点。在考察中除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外, 还要进行理想、道德、纪律、 劳动和爱国主义教育, 实现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野外考察实践中,通过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 挖掘他们的智能发展因素,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 三、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的设计 1、区域地理野外考察: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因素考察:自然地带、自然区、自然小区 自然区:标准立地:地址、地貌、水纹、气候、土壤、植被 (各自然地理要素结构特征与内在联系分析)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动态变化及成因) 2、区域综合人文地理因素考察: 人文地理区域单元 典型示范区:人口、民族、聚落、产业、交通、其他 (各人文地理要素地域分布与内在联系分析) (区域综合人文地理环境与产业系统特征及成因) 3、区域整体属性、资源评价与综合开发;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区域及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综合分析;人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对策。 以上为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内容。为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多级性与差异性, 野外考察中对综合自然地理区域的考察应按一定的等级序列进行, 即以自然地带、自然区、自然小区的次序来观察各类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以体现景观差异及地域分异的层次性, 揭示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地带是按水平地带自然景观类型差异划分的高级别地域, 一个自然地带内部具有相同大气候下的热量指标、干湿状况以及反映大气候特点的自成土类与植被群系纲。自然地带的划分和确定, 通常以标准立地为依据, 它在生产实践上反映第一性生产的性质和潜力。自然区是自然地带内按大地貌单元划分的、 在发生上相同的次一级地域,是地带和非地带的统一体, 在其内部可有一个或多个自然小区。 自然小区是最基层的自然地理区域单元,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空间结构, 在其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结构、地貌形态、 地表水和地下水、小气候、壤变种和生物群落等相互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考察的目的是确定调查区所处的自然地带或非地带的位置、界线、内部特征及边界性质,了解自然区和小区的划分、内部结构、地方性差异与立地研究、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建设以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异与组合规律。 综合经济、人文地理要素的考察要以不同的人文地理区域单元为单位, 分别考察各单元内的产业、聚落、交通运输、人口、民族、民俗、语言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而总结出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地区上的联系,并从中归纳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 四、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路线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野外考察地区的选择一般是以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典型性、代表性与考察地区的方便性为原则,以观察不同地理景观与地理界线类型的典型特征与过渡性质。野外考察路线的选择以在较短的距离内能观察到较多的和较全的地理现象为原则,同时要尽量经过地理现象的典型地段和问题突出的地点, 以便在那里设立观测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以点线结合的方式掌握区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机理。 因此, 野外考察应选择那些能够穿越几个自然地带和人文活动地区的路线, 以便从整体上对比不同自然地带与人文活动区的差异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过渡性质与边界现象。同时,必须在每个自然地带内选择若干典型自然区与小区, 以掌握每个自然地带本身的特征以及自然区与小区的界线划分和内部结构。典型自然区应包括从最高到最低的整个生态系列,应有能反映大气候特征的标准立地, 能反映地方性差异的非标准立地, 以及能反映地形垂向分异的垂直立地。 这样,才能反映一个地域的完整特征。 例如在内蒙古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中,从首府呼和浩特市出发经武川县、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桑根达来、正蓝旗、正镶白旗、化德县、商都县、集宁市,可穿越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典型草原栗钙土和中温带干旱地区荒漠草原棕钙土2 个自然地带,阴山中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通讯协议书类型包括
- 宝坻劳动协议书纠纷
- 2014年乌克兰协议书
- 茶油销售框架协议书
- 2025年REITs扩募条件考核试卷
- 2025初级商业人像摄影师男性人像硬朗光效布光考核试卷
- 入股协议书是诈骗
- 不签署休战协议书国家
- 养殖黄鱼买卖协议书
- 2025年航天科技行业航天科技新技术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增强CT护理注意事项
- 中国人口政策和问题
- 信息时代的生产技术-终考任务-国开(NMG)-参考资料
- (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试题(附答案)
- 宝山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
- 2025年直通链路测距和定位白皮书
- 市政工作台账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国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面向边缘计算的安全解决方案-全面剖析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 城管干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