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高二历史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大一统c. 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b【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4. 下图汉字字体分别是 ( )a. 楷书草书行书隶书b.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c. 隶书行书草书楷书d.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本题考查中国汉字艺术的特征。仔细观察图片文字特征,不难得出,依次是: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acd。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特征5.理学家在建立理论体系时,把自然、人生和社会融为一体,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a. 充分阐发佛道思想b.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c.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d. 开始形成民族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可知,理学融合了道家、佛教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故b正确;理学融合了道家、佛教思想,并非充分阐发佛道思想,排除a;理学是对儒学的发展,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联系所学理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解答。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知,作者认为朱熹使儒学更加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a。bcd中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的描述与材料“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的描述不相符合,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学生紧扣材料信息后再结合选项作出逐一甄别即可,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7.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教育目标是成圣成贤b. 倡导教育目标是博闻强记c. 阐明教育目标是求取功名d. 强调教育目标是完善人的品德【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而不是求取功名,c错误。8.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d项。9.如图是明代唐寅的看泉听风图,该作品的绘画风格是a. 光影交替,追求客观b. 构图宏伟,色彩绚丽c. 遗形写神,借物抒情d. 对比强烈,传神写照【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可知,唐寅的看泉听风图属于文人画,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人的情感,故c项正确。文人画不追求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摹写,排除a;图画无法反映色彩绚丽的特征,排除b;此画不仅是文人画,也是山水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比强烈这一点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文人画和山水画的特点,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结合选项再对图画作出相应解读。10.“三言二拍”有的描述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据此可知,“三言二拍”可以作为研究明清社会参考资料的主要原因是a. 体现价值观念b. 是第一手史料c. 折射社会现实d. 再现历史细节【答案】c【解析】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三言二拍”描绘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正确;小说并不能代表价值观念主体地位,故错误;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故错误;小说不可能再现历史细节,故错误。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 因循反复的特点b. 走向衰败的轨迹c. 家天下的本质d. 集权体制的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可见,黄宗羲认为秦、汉、宋采取的措施均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是为天下百姓,从而说明传统政治“家天下”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黄宗羲认为不同朝代采取的措施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是说明传统政治因循反复,排除a项;黄宗羲没有提出传统政治走向衰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集权政治的根源,排除d项。【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儒家思想在批判落后因素的同时,呈现出活跃的局面。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 专制主义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c. 拜金主义盛行d. 理学开始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故b正确;专制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a;c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13.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a. 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b. 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c. 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d. 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期间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时候正值洋务运动开展时期,“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说明清政府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说明不想改变“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c选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技术也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故a选项错误;“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说明清政府想要维护“中体”的地位,与禁止官员著书出版无关,故b选项错误;这时期中国在坚持“中体”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材料没反映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4.流行词汇反映时代的主题。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常用的固定短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这反映出a. 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b. 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逐步流行c.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加强,社会上掀起一股变革社会制度的热潮,如戊戌变法,b选项符合题意;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救亡图存,变革社会制度,这与“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技术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思想,d选项排除。15.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其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a.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 自强求富c. 变法图强d. 民主与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为民主与科学,故d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等人的主张,故a不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b不正确;变法图强是维新派的主张,故c不正确。16.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革命策略有所调整b. 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c. 阶级属性发生改变d. 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选,a项符合题意;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故选a项。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17.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 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d. 中国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答案】a【解析】【详解】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与新民主主义的任务不能合并在一起完成,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故答案为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发表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不是诞生,排除b;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要分开走,而不是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排除c;毛泽东认为“毕其功于一役”是空想,排除d。【点睛】根据题干中“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一句即可分析得出答案,其余错误选项可根据材料中“合并”、“空想”及所学知识即可排除。1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 )a. 在阶段,中国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b. 在阶段,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c. 在阶段,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d. 在阶段,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开始到来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答案为c项。a项,1964年中国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排除;b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排除;d项,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9.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a.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b.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c.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技术,尤其是核技术方面落后,为此中国政府应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故a正确;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只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b错误;c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20.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这一方针a. 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b. 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c. 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d. 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可知中共八大主张文学艺术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对思想文化的干预,这种政策是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c选项符合题意;该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巨大破坏,a选项排除;该方针与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无关,b选项排除;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21.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a. 物质生活b. 科学精神c. 理性价值d. 自由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了人的理智的重要性,即理性的价值,c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理性的节制,而不是物质生活、科学精神和自由权利,排除abd项。22.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a. 征服自然顽强意志b. 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c. 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选项d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古希腊的英雄是集体力量的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崇尚武力征服,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23.宗教改革时期,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b. 体现了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c.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d. 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宗教改革时期,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以阅读圣经,而英国人威克里夫和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符合了马丁路德的主张,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仍然信仰上帝,a、c说法错误;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翻译了的旧约全书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d不是材料主旨。24.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 建立政党宣传政纲c. 借助传统文化外衣d.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没有利用宗教,故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者都没有建立政党和组织团体,故排除b、d项;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思想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则借助儒家思想的外衣,都是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故选c。25.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 借文学艺术讽喻教会腐败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d.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理性”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思想家们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欧洲的思想家们借启蒙思想而非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故a项排除;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故b项排除;思想家们用理性、启蒙思想而非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故c项排除。26.有人认为:牛顿学说18世纪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了深化,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这说明牛顿的学说a. 具有的社会影响被夸大b. 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c. 因启蒙运动扩大了影响d. 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牛顿学说在18世纪被人文社会领域采用,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启蒙运动时期,因此可以看出,启蒙运动使得牛顿的学说扩大了影响,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否定牛顿学说的社会影响,排除a;根据题干“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可知,牛顿学说被借鉴的是方法和理论,而非用来解释社会现象,排除b;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27.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a. 阐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规律b. 标志着科学从此摆脱神学的控制c. 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d. 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与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与材料中“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相符合,故c正确;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材料中“引力”“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不符,a错误;达尔文进化论标志着科学从此摆脱神学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与材料中“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不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联系所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知识分析解答。28.蒸汽机刚出现时工艺水平很差、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问题,又缺少合格的机械师,瓦特也不是每次都能修好机器。到1830年,还有l3的棉纺织厂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b. 理论发展落后于现实的需要c. 工人阶级自发抵制机器d. 科学研究缺少普通民众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可以推导出当时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故b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9.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 理论转化为生产应用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 科学理论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故选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会越来越短,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的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而非科学理论的发展,排除c;材料并未强调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而是强调其为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原因,排除d。30.如图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描绘了巴黎一个露天舞会的热闹场面。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阳光照在坐着的女士的嘴和下巴上,眼睛和前额处在阴影中,生动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这幅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a. 兴起于19世纪初的法国b.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c. 借助了光学领域的新成就d. 表现手法比较怪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生动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结合所学可知,印象派绘画讲究的是“光”与“色”瞬间变化,材料反映的作品属于印象派绘画作品,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得益于光学领域取得新成就,故c正确,a错误;b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材料三 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答案】(1)原因: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人口众多;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2)本质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东方: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根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尊崇,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4)启示: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和交流。【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中国在其有史以来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得出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得出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根据“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得出人口众多;根据“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得出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