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名句名篇默写教案(含解斩)_第1页
(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名句名篇默写教案(含解斩)_第2页
(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名句名篇默写教案(含解斩)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名句名篇默写题组1 情境式默写1.2019全国卷,1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2019全国卷,1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3.2018北京,17,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2)“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祖母无臣,。”(3)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4)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题组2 对上下句式默写4.2019浙江,23,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其身正,;其身不正,。(论语)(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3),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夕阳古道无人语,。(王实甫长亭送别)(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法1 情境式默写12019全国卷,1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情境式默写题,考生要细读题干,紧扣题干中的提示性信息,筛选语句。第(1)题中,横线前的信息“斥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指向“斥笑之曰”“我腾跃而上”,横线后的信息“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指向“此亦飞之至也”,因此通过前后句的提示,横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第(2)题中,由“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可知,横线处的语句应是关于“五丁开山”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第(3)题中,“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指向“浊酒一杯家万里”,“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指向“燕然未勒归无计”。另外,在默写时注意“翱”“蒿”“钩”“勒”等字的写法。方法点拨掌握关键信息,巧解默写题目1.理解题干中的情境特征。情境式默写题给出的具体情境一般有语句描写的对象、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等,考生默写句子时,就要认真思考具体的情境特征,以确定要默写的语句。如2018年全国卷第16题的(3),题干给出了“勾起作者故国之思”“作者无尽愁绪”等信息,考生通过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即可确定答案。2.抓住内容提要或语句翻译。有时候,题干给出的情境是与要默写的语句相关的内容,或要默写的语句的翻译,这就要求考生在默写时,把握题干给出的具体内容的指向。如【典例1】中的(3),题干给出了要填写语句的大意,考生可以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确定要填写的句子。3.联系上下句的意思。题干给出要默写的语句的上(下)句的大意,考生要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对应的语句,再进行补写。如【典例1】中的(1)。4.把握位置信息。这类信息中含有表明所填语句位置的词语,如“开头”“文末”“最后”等。如2018年全国卷第16题的(2),题干中的“文末”一词提示了所填语句在原文中的位置。5.分析表达技巧,体会表达效果。有时题干中的信息往往表明了所填语句运用的手法,所以考生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技巧、作用、思想情感等关键信息。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是,”,根据“声和色”的限定,“战斗场面”的概述,以及“渲染”作用的指向,可以确定要填写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考法2 对上下句式默写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足蒸暑土气,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三个名篇都是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考生在背诵名篇名句时,要领悟文章意思,只有准确理解了意思,才不会把“廊腰缦回”的“缦”写错,也不会把“山川相缪”的“缪”写错。方法点拨背诵熟记,仔细辨析1.加强背诵,熟记内容。高效记忆的方法主要有:(1)归类记忆法。或按作者,或按内容,或按主题,或按情感进行分类记忆。(2)比较记忆法。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记忆内容更准确、全面。如人们普遍知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动衬静,千古传诵;通过比较就会知道“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钟山即事)也是很有特色的写静景的名句。(3)联想记忆法。如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联想到类似的炼字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4)辨析记忆法。如六国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中的“事”不要写成“侍”。2.强化“倒背”意识,改变“记忆惯性”。先背上句,再背下句,这是考生的一种“记忆惯性”。一般来说,对于给出上句,要求填写下句的默写题,考生通常不会出错,但如果给的是下句,要求填写的是上句,考生往往就会出错。因此,考生要摆脱背诵时的“记忆惯性”。要想改变这种“记忆惯性”,平时就要试着改变背诵习惯,加强训练,如培养“倒背”的意识,经常让他人出下句自己对上句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考生就会有逆向思维的意识了。3.据境分析,辨析字形。汉语中有许多读音相同,但形体、意义却完全不同的字,考生在备考时就要关注这些同音字不同的意义,根据语境来辨别它们的形体,从而准确识记。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理解了这句诗是描写琵琶女经过诗人再三邀请才从船中出来的情景,就不会将“始”写作“使”。4.留心顺序,关注难写字。古诗文中有很多句子的前后句互换后,其意义仍然是相通的,这样就有可能把语句的顺序记颠倒,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多留心句子的顺序,准确记忆。如“二者不可得兼”易误写成“二者不可兼得”。对于那些难写的字,要重点识记,达到书写熟练自如的程度。1.2020河南开封高三第一次模拟,1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罕中说,孔子用“,”两句话阐明,三军统帅可以改换,而普通人的志向是很难改变的。(2)韩愈师说中“,”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心理。(3)苏轼赤壁赋中表达希望与神仙、明月同在的两句是:“,。”2.2020黑龙江高三第三次联考,1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天宝三载,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不惜重金为其饯行,行路难(其一)中“,”两句写出了此次宴会的盛况。(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写“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明自己在获得短暂“宁静”后不得不回归残酷的现实。同样是夜游的苏轼则豁达自适得多,从赤壁赋中他以“,”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可以看出。(3)李煜虞美人中“?”两句写出了自然的轮回与人生的短暂,也表达了李煜的痛苦与绝望等复杂感情。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氓中生动地描写了女主人公与氓年少时一起快乐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2)登高一诗中,杜甫把个人悲苦和国运艰难结合,道出心中无限悲凉的句子是“,”。(3)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