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1.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a. 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b. 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c. 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d. 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史记不仅记述西汉政府管辖区域的历史,还记述了所能了解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因此,具有世界眼光;“世界眼光”应理解为对中国以外地区历史的观察。所以选d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学史记2.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材料说明唐政府a. 防止官商分利,实行重农抑商b. 禁止高官从事商业活动c. 放松市场管理,实行重商政策d. 鼓励商业的正常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五品”官员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其它选项的含义在题干中是找不到对应材料的。“不得入市”即不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从事经商活动,所以选b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商业唐代商业政策3.唐代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在唐朝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 大臣专权现象严重d. 伦理道德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信息说明宰相并没有因为皇帝的一厢情愿就改变了执法的力度,显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贵族衰落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宰相是依法执政,不是专权,故c项错误;伦理道德处理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唐朝制度【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4.下表是1956年到1959年我国市镇人口变化表,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19561959年市镇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市镇岁末户籍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数户籍人口增长数户籍迁移人数1956918530.442669006341957994936.0134576441919581072124.3325177252119591237118.5121416501436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b.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c. 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推动d. 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答案】c【解析】从图表来看,从1956年到1959年市镇人口数逐年增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户籍迁移人数在1959年达到高峰。这些变化出现是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方针的推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只谈了一方面,没有顾及其他改造。b选项时间不对,1956年底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选项过于强调“城市化”。点睛:解答本题要充分发挥历史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前后纵向对比,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问题出现什么现象。另外要分析横向的内容,看看这些项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最终将二者综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最终答案。5.“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 b. c. d. 【答案】d【解析】西方列强的侵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破坏性的,对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冲击了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等,材料中“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也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体现的就是侵略的客观作用,没有夸大也没有为西方殖民主义开脱,所以正确,错误,故选d。6.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政时期兴建的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并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之所以取得成功,也与兴建水利工程直接相关,说明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故a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错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7.某条约有如下内容:“(本组织)愿意进一步增强机构职能的民主性和效率,以便使其能够在一个单一的组织机构内更好地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关贸总协定b. 欧洲联盟条约c. 华沙条约d.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在一个单一的组织机构内更好地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可知,该组织旨在建议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一体化程度较高,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为欧盟,故选b。关贸总协定旨在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与题意无关,排除a;华约是为了对抗北约组织而建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并没有建立统一货币的内容,排除c;欧共体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欧元的问世在90年代,排除d。【点睛】本题需要学生根据所学提取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8.1937-1946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废除了地租中超经济剥削以及消除了高利贷剥削的成分(如预租和押租),同时规定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并提出“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a. 奠定了抗日胜利的物质基础b. 调动全民抗战的热情c. 宣传了中共的社会经济政策d. 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奠定了抗日胜利的物质基础”的是1942年开展大生产运动,与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废除规定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并提出”等信息可得出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调动全民抗战的热情,故b项正确;宣传经济政策不合“主要作用”,故c项排除;“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在材料中无关,主要作用在于调动抗日积极性,故d项排除。9.法律为古代罗马人最杰出的创造物。下列有关罗马法的说法正确的是万民法维护帝国境内所有人权益适应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变化随着罗马政体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奠定了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适应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罗马法随着罗马政体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万民法维护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利益,错误,acd选项排除。10.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c. 英国的议会选举弊端丛生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对英国选举状况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选举制度存在很大问题,不利于民主的实施与公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英国代议制依旧发挥作用。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d选项说法错在“丛生”二字。11.命运交响曲的作者是音乐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式的人物,下列对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代表作品还有第九(合唱)交响曲等被誉为“圆舞曲之王”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贝多芬的成就有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代表作品还有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圆舞曲之王”是约翰施特劳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贝多芬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共同价值。【答案】(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丰富衣被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解析】【详解】(1)特点:从“棉花传入中国”,“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等信息中提取。(2)变化:从“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不能出口”中提取,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评价:用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不能出口”等信息,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史实,用辩证的方法说评价近代西方殖民对中国的影响。(3)价值:从材料一中提取“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从材料二中提取“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启蒙思想家们力图运用理性来分析自然界、政府、宗教、法律、经济和教育,而不愿借鉴任何基督教教义,彻底摒弃了宗教界拥有圣赞的论说。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建立在全新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概念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的存在不应只是聚敛权力,也应该增加人类的幸福。基于这一观点,毫无建树的君主制甚至寡头政治,都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在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故“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摘编自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述材料隐含了许多历史概念,从中提取一个相关概念,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提取的历史概念与材料 所述内容相关,并能从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阐述。)【答案】示例:概念:三权分立阐述: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重要原则之一,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分明,相互独立、互相制衡。最早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洛克的分权学说,用以巩固革命成果;后由法国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形式;首次实践是在美国确立的1787年宪法,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掌三权。“三权分立”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对防止专制、减少腐败、保障自由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回答其他历史概念亦可,如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等。)【解析】【详解】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理性”; “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 “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 “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次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归纳出概念,完成表达;第三,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过程中注意要求从内涵、形成发展和影响等三个层次展开,不必写成文章,必须分开段落,从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