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诗12019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诗22018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诗32018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诗42018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诗52019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考法1 鉴赏人物形象12017全国卷,15,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既要联系诗意、相关背景,还要参考诗人一贯的性情。首联点题,写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而且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只是暂时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巧妙化用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明一向乐观旷达的诗人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作儿女之态。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该题有两问,对于第一问“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考生需要简明概括;对于第二问“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考生则需要具体分析。分析寡妇的形象,要将其置于安史之乱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千家今有百家存”,社会凄凉萧索、满目疮痍。她的丈夫或许死于战乱,其生活之困苦、心境之悲凉不言而喻,但是她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救助,反而需要面对官府严苛的赋税,尽管她苦苦地诉说哀求,还是被搜刮殆尽,她是“恸哭秋原”上苦难者的代表。这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官府的残酷无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府不体恤民情的暴行的批判和对苦难百姓的同情。方法点拨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作用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典例1】中题干明确要求分析诗人的形象,【典例2】中的寡妇形象则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注释等,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如【典例2】根据 “千家今有百家存”等诗句以及注释内容可知,诗中的寡妇是一位身处乱世、孤苦无依、饱受压迫的妇女。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如【典例1】,结合苏轼的作品风格及其乐观旷达的心态不难概括出其性格特征。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如【典例2】中尾联使用了“哀哀”“寡妇”“恸哭”等词语,一位孤苦无依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使人心生悲悯。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如【典例2】,诗歌所描绘的就是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环境。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设问方式】这首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第二步,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第三步,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参考句式】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通过()(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考法2 鉴赏事物形象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从全诗的关键词中寻找答案,如“恬淡”“自清”等,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歌的最后两句既体现了山泉的品格,也是诗人自我情怀的抒发。方法点拨把握物象寓意,体会思想情感1.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物象及其寓意。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都与愁苦有关;寒蝉,象征高洁清廉、清高自守、凄切悲凉;月亮,象征家国之思、行旅之仇;等等。当然,有些物象表达的意思不固定,考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考生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或诗(词)句,包括形态、色泽等,以及描写物象所用词语或诗(词)句的情感色彩,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挖掘出来。如【典例3】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从正面描写了山泉的脱俗形象。3.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分析物象蕴含的意义与情感。从人与物一体的角度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情感、某种向往或追求。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借描写事物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如2018全国卷,15,“酒”在诗中两次出现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烘托了诗歌的气氛。答题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设问方式】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诗歌中的语句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的主要物象的外在特点。第二步,结合诗(词)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挖掘出物象内在的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参考句式】诗歌中的()具有()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的情感(或“追求”)。考法3 鉴赏景物形象命题角度1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意境氛围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齐州送祖三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准确感受意境氛围的能力。“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就景物本身而言,“天”“山”“日”“河”给人以高远、辽阔之感,经诗人以“寒”“远”“暮”“长”等词修饰之后,使画面更显幽静苍茫,联系“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这幽静苍茫之境,更增加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感。答题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设问方式】诗歌的“”一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诗歌重点描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答题步骤】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整体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第二步,根据意象里的修饰词,概括画面的特点、营造的氛围。第三步,根据相关字词和句子,概括季节(时间)、事物、人物等画面内容。如【典例4】根据“伤离”“日暮”以及诗歌题目“齐州送祖三”等,概括出“日暮送别”。第四步,根据意象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画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参考句式】本诗歌通过(景物),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命题角度2分析景物特征,感悟情景关系52016全国卷,8,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主要描写了“汉江”这一景物。“回万里”写其曲折绵延,“九龙盘”以比喻手法写其盘踞大地的宏大气势,“横溃豁”生动有力地表现了长江四溢、泛滥之浩瀚,“飞汛湍”表现其急速奔涌之磅礴。这里写汉江水壮阔的气势,与诗歌所歌颂的盛唐国力是相对应的,因此作者着力刻画汉江的用意是为下文歌颂当下盛世蓄势。方法点拨分析景物,体会情感1.分析景物形象,描摹图景。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述画面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根据诗歌的特点,其中的修饰语往往包括“时间(如初春)”“地点(如江南乡村)”“景物特点(如清新秀丽)”等。2.概括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见的氛围特点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答题时不仅要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当然,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要提炼出具体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答题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设问方式】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该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主要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场景、画面。第二步,概括出这种画面呈现的特点。第三步,分析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参考句式】这首诗歌描写了()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诗12020四川高三上学期联合质量测评,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钓屿【注】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鼙浮浪远,钓屿芜波明。蜃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倚樯时浩啸,奇览慰平生。【注】嘉靖四十年(1561)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b.颔联写初见钓鱼岛。诗歌借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c.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焊工(初级)考试1000题及答案
- 印刷物流配送流程细则
- 工程施工验收规定
- 天然气企业社会责任方案
- 健康养殖业绿色生产制度
- 有效解决小区内的噪音管理问题
- 农业生产中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如何引导初高中学生正确面对技术发展
- 2025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人民法院招聘聘用制书记员和司法警务辅助人员(2人)笔试含答案
- 2025医保知识试题附带答案
- 单孔腹腔镜课程讲义课件
- 优秀初中语文说课课件
- 人教精通版六年级上英语Lesson15教学课件
-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课件
- 普通逻辑ppt课件(完整版)
- GB∕T 16762-2020 一般用途钢丝绳吊索特性和技术条件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 DB32∕T 4065-2021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
- 施工现场环保工作措施
- 资产清查服务方案模版
- 检具设计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