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_第1页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_第2页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_第3页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_第4页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电大亳州分校毕业论文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学号:051210906姓名:丁美华班级:05秋汉本目 录一、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一)社会背景(二)家庭环境二、通过无意识描写挖掘人物内在心理,创造出强烈的真实感(一)深层心理无意识描写(二)具体行为无意识描写三、用多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一)深刻地揭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活动(二)用细腻的笔法说明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三)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展示人物心灵隐痛(四)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感受四、小结摘要:本文对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中的心理描写特色作了论述,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背景描写是相互依存的,不断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典型背景中的心理描写又反映出实际问题的普遍意义,大量无意识心理描写不仅使人物有血有肉,而且增添其真实性,连同多种心理描写方法,构成了寒夜心理描写的三大特色。关键词:遭遇 歧视 懦弱 痛苦 争吵 嘲笑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寒夜是巴金作品中颇富感染力而又颇为丰富的一部作品。该文描写的是抗战胜利初期一个小公务员的家庭生活。巴金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真实地典型地描写了那个时代下汪文宣母子的悲惨遭遇,并以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描写其一家人的苦难,以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在小说寒夜中,作家竭力捕捉汪文宣、曾树生细微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深入开掘人性,寒夜中的心理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充分感受认识和把握作品人物的依据,其心理描写也有自身的特色。一、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 寒夜这篇小说有着典型的环境背景,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在特色的环境背景中慢慢展开的,包括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一)社会背景寒夜借着大量的心理描述,大量的汪文宣的内心独语,展示了小人物的苦难、绝望和无助。汪文宣曾经也有人生追求,但残酷的现实完全排除了他的人生信念。生存的艰难,将他逼入了绝望的境地。在小说创作中,巴金很真实地呈现了人物的悲剧性生存境况。寒夜真实反映了抗战后期的中国世相,当时社会一片混乱,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一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物价飞涨,生活困难, 战场失利,人心惶惶。小说主人公汪文宣过去是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当时他在一家书店做校对,工资微薄的无法养家糊口,为了求得一点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不得不无声的奉行,对上级恶势力有怒不敢言,只是在心里无声的咒骂:“那么你一个钱不给,不是更好吗?”“你年终分红,就是二三十万,你哪管我们死活!要不是你这样刻薄,树生怎么会跟我吵架?”可是他连鼻息也极力忍住,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周主任注意到他心中的不平,同时他怕失去工作,这份工作是自己失业几个月后,托唯一的对他有好感的同乡好容易找到的,况且这位同乡现在已去外地了。“活着好?还是死好?”他常常偷偷地想着,尤其是在办公室的时候,他觉得死就在前面等他,周主任的表情和吴科长的眼光似乎在鞭策他走向死。他觉得同事们都歧视他嘲笑他,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都在抗争命运,都在努力工作。特别是汪文宣,他想靠善良和努力来求得一家大小的平安幸福,但现实恰恰相反。这种故事设置产生了一种悲剧审美,我们也可从中观照出作者的深切同情。因为汪文宣家庭的悲剧,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的原因,即便他的性格的变异,也是社会原因所致。人物人性失去本我,是现实世界不合理所致。 小说体现了对苦难生命的权力关注,这正是体现了巴金深切的同情心。在小说创作中,巴金常常浸染着他深深的情感创作,巴金曾说:“他们三个人都是我的朋友。我听够了他们争吵。我看到每个人的缺点,我了解他们争吵的原因,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迈着大步朝一个不幸的结局走去,我也向他们每个人讲过忠告。我批评过他们但是也同情他们,同情他们每个人。我对他们发生了感情。”(巴金谈创作)正因为这样,巴金在刻画汪文宣这个人物时也赋予了他才气、善良和正义感 等不少优点,特别是他对母亲孝顺、对妻子体贴、对儿子负责对朋友热情等。但是他胆小、懦弱,在现实的非理性折磨下,变得有些怪异,少了许多本我个性,软弱到了不堪的地步,又十分自轻自贱。这些心理的扭曲,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失衡。物质的匮乏,消除了他心灵的反抗,消灭了他的一切。对于这一切,巴金给予了深深的同情。汪文宣无尽的屈辱心理,在一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表现出来。汪文宣每一次心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比如,小说第二十三章,汪文宣送别妻子去兰州的情景:人痴呆地立了一两分钟,突然沿着楼梯追下去,他绝望地走回家来,大门口一盏满月似的门灯孤寂地照着门前一段人行道门旁边墙脚下有一个人堆,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十岁上下的小孩互相抱着缩成一团。他看着他们,他浑身颤抖起来,便蒙着脸象逃避瘟疫似地走进大门,作家巧妙地把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既表现了汪文宣的苦难,但又表现了他比他更凄惨的劳苦大众的苦难,而且预示着汪文宣的日后的更大的恐怖处境。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还有汪文宣濒临生命垂危的关头,他用嘶哑的声音喊着:“我要活,我要活”同这种声音和鸣的是窗外响着的贫苦人民叫卖“炒米糖开水”的声音,这种悲惨的和鸣,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有机结合,好像作家为我们勾画出国统区人民共发出的一片“我要活”的呼吁。(二)家庭环境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对年轻的夫妻, 他们是大学时的同学,由于志同道合走在一起,十几岁的儿子在读书,还有男方的母亲。她从前念过书,是当时云南昆明的才女,她丈夫死得早抗战爆发后,追随儿子来到重庆,儿子和媳妇每天出去工作,她料理家务,照理说像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应该有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四口之家却难以度日,整年整月煎熬贫困之中,只是清贫有时让人也可以忍受,可怕的是沉重的精神压力。由于生活的艰难,为了补贴家用,汪文宣只得非常痛苦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亲爱的妻子曾树生去当“花瓶”,供有钱的人玩赏。更严重的是婆婆也看不惯媳妇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夜不归宿的“花瓶”生活。非常爱她唯一的儿子,她为她“二等老妈子”的处境不平,越是爱儿子,就越是不满意媳妇,因为媳妇不能像他那样把整个心放在那个人身上。所以,婆媳相见几乎是无休止的争吵,汪文宣夹在中间处处受气,成为她们的出气筒。他既爱母亲,又爱妻子,一方面“他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这是因为他觉得母亲的话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风俗,这是他和妻子都应该遵守的生活法规,另一方面,她“有觉得树生并没有错”,这是因为树生为了全家人的活命竭尽全力地“工作”,似乎不应该受任何指责和抱怨,他不得不对妻子怀有感激、同情、原谅的心情。对于母亲的控诉,妻子的埋怨,她无言以对。在这种情形下,汪文宣的种种心理感受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懦弱得他只有一个想法,“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这要怪我没出息”有时他需要叫一声。哭一场或者大大的痛一阵,挨一次毒打。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在家中“他常常感觉心似乎漂浮在空虚处,找不到一个停留处”,道出了他不被家人理解的痛楚。当婆媳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的“苦苦哀求”之时白费口舌,到最后他唯一的办法是使用“苦肉计”。但这也只是缓解这无烟的战争,茅盾得不到真正解决,而且愈演愈烈后来“战争”有发生了:“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他的气,我不要再见到她,”母亲咬牙切齿说后,又低声哭起来,本来汪文宣对日夜操劳的母亲一直深深愧疚,这时他心似刀割,他不加考虑地回答说“我不让她回来就是啰!但他又离不开她(妻子)稍加片刻他觉得头发晕,眼睛发黑,心里难受得很。“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你跟我“滚”,母亲的诅咒一次比一次狠,汪文宣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他觉得头要爆炸,心要破裂,一个“滚”字像一个结实的拳头重重地打在他的胸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极端的痛苦思想只有通过一系列心理描写表现出来。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为什么这两个它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像仇敌似的相互攻击呢?”“我都要死了,你们还在吵?”。这些问题一直折磨着他,使他陷入难以摆脱的精神上的苦境,与家庭环境结合的心理描写把汪文宣无穷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情感湍流的家庭中,汪文宣却一步步走向身心交瘁的境地。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的有机结合推动这故事情节发展,特色环境中的心理描写又深化了主题,显示出巴金先生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二、通过无意识描写挖掘人物内在心理,创造出强烈的真实感 有人说:“寒夜是一部杰作,他触及到人们内心世界深处,是真理的片断,生活的侧面和爱情与绝望的呼喊。”人的深层意识潜伏于人的心灵深处,轻易不会显露出来,这种纯熟的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突出了强烈的真实感,这可以说是寒夜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寒夜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他的叙事始终沉浸在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汪文宣,几乎在所有他出现的场合都有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作者是以人物的思想发展变化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来展开篇幅的,真切地表达了小人物的苦难。此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无意识心理描写,意识是人们有目的行为,常常有虚假性,而无意识可以毫无保留地揭示人物的隐秘动机和真实面目。反映出人本来的特性,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立体感。作品中的无意识心理描写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深层心理无意识描写它是对人物性格无意识心理的直接表现,是对人物非逻辑性,非理性精神活动的形象再现和具体分析。它主要包括对人物的梦境、幻觉、直觉和错觉等这些深层心理的描写。小说中汪文宣经常做梦,而且通常一连好几个梦。文章的第一节,由于夫妻吵架,妻子(曾树生)离家出走,汪文宣迫切希望妻子回来,但在那天晚上妻子并没有回来,他非常失望不安,接着王文宣作了一夜的梦,在梦中他与妻子吵架,但发生战乱时妻子还是哭着喊着不离开他。但当自己顾及母亲时,妻子却一转眼不见了。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其实梦幻描写是现实梦幻地再现,常言:日有所思,梦有所想,白天他担心妻子离他不归,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夜间通过梦幻真实的表现出来了。又如,当妻子远离他到兰州后,由于自己身体日趋虚弱,思念妻子和想见上一面的心情与日俱增,再一次出街散步时,无意间看见他和曾树生曾经去过的咖啡厅,美好的回忆使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刚巧坐在他以前做过的小圆桌旁,他要了两杯咖啡,已被放在他面前,另一杯放在他对面,并让茶放了奶,自己拿起茶匙舀了糖,先放在对面杯里,又用茶匙在杯里搅了一下,然后才在自己杯子中方糖,“你喝吧!”他端着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他似乎看见树生就坐在他的对面,对他微笑,她是喜欢喝牛奶咖啡的。他也高兴得喝了一口,并切笑了。这种幻觉意识表现出他对妻子苦苦的思念,这是他无法控制的心理,因此非常真实感人。(二)具体行为无意识描写行为无意识描写主要指作者抓住无意识心理一刹那外射状态,间接地表现人的内在深层心理。例如,小说后面当汪文宣病的岌岌可危,自己深爱的妻子又追随陈经理到兰州工作了,他出于一种迷茫状态,一切对他都无关重要,所以一旦失去外来意志的干扰,那么它就会完全失去行动的意志。“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坐着还是站着,应该睡去还是醒着,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动作。”表现出一种茫然若失,不知所措的样子。小说还有一段这样描写:“快拿剪刀来!快拿剪刀来!他并不想说这样的话,话却自然地从他口中露出来,而且他显出着急的样子。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他已经训练得到了好些习性。他坐着自己不一定想做的事,说着自己不一定想说的话。”这表明汪文宣在失去一切重要的东西后,为了活下去,他必须把一些非常次要的事当成重要的事来做,以填补此时他那空虚得令自己都感到可怕的心。这段无意识的行为的描写揭示了这种奇特心理现象后的奥秘,增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度,显示出强烈的真实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三、用多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作者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方法是很讲究的,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构成寒夜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这里我从多种方法中举出四例略加说明。(一)深刻地揭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活动。巴金先生在表现主人公的一些重要心理活动时常常描写他们在正反情况下的运动,使故事情节曲曲折折,充分展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比如,曾树生决定离家到兰州,这个决定是很不容易才作出的,在她作出这个决定之前,各方面都在影响她,而且这些影响有些却失得起反,使她的心理活动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当她被陈经理热情地动员有点飘忽的时候,她回到了家,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下丈夫的意见,这时候丈夫的态度是起决定作用的,按理如果此时丈夫答应他的要求,那正是她顺水推舟的大好时机,然而恰好相反,她一回家,丈夫就表示她应该走,突如其来的爽快应诺反而使她不知所措。她马上回答:“我不走。”书中写道:“他这番话使她没有料到的,她在这时候显得十分大量,却使她感到良心的责备。她暗想:“她要我走,你居然以让我走。”结果情形完全反过来了,似乎汪文宣再一味地要她离开似的,而她反而突然下定了决心,“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就在妻子的心意渐渐倾向于不走的时候,一名银行里的工友送来了陈主任约她赴宴的条子,开始她并不想去赴约,但突然母亲出现了,“啊,你还没有走?”母亲故意发出这样的话,“走,走哪里去?”她惊讶地问道。“不时有人送信来约你出去吗?”母亲冷笑道,“还早,”她含糊地回答道,她略略埋下头看了看那只捏着纸团的手,忽然露出了报复的微笑,现在她决定了你越说,我越要做给你看,本来我倒不一定要去。她撅起嘴气恼的自语道。其实,母亲的心情倒并不希望曾树生去赴约,然而偏偏又适得起反,导致了曾树生相反的运动。在此问题上,汪文宣的思想也是矛盾的,当妻子就调至兰州一事征求他的意见时,他首先表示“你应该去”,在妻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又说:“我想了半天,我觉得你还是答应的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这个意见不会错,我是平心静气地想过的”,接着,他反复说明自己的主张,劝说妻子走。但另一方面,汪文宣又是非常害怕妻子离开的,他失眠,他做噩梦,他流眼泪他把妻子的走作为自己一切都完结的一个象征。当然善良的汪文宣的两种态度都是真诚的,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真实。(二)用细腻的笔法说明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文中有不少精彩的细腻描写出神的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发展变化,使得这部作品兼具心理结构的特征。作者挖掘人心的工作到了异常细腻深刻的地步好像掌握了“心灵辩证法”。比如,陈主任约曾树生出外散步的时候,作家似乎及其无意地写了一句话,“当他俩走过他住的街口时,他甚至忘记抬头看一眼他的家所在的那座楼房。”这真是传神之笔,说明她此时的心意只在陈主任的身上,她的爱情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再如当汪文宣在校对时口吐鲜血,被周主任责令“休息”后,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感到,“走惯了回家路突然变得很长,而且崎岖难走。同时他又发现周围的人全都有旺盛的精力”。这两个细节表现一个人在身患重病又受精神刺激时心情可说是十分传神而贴切的。因为人病了,虚弱了,当然会觉得路变长了,一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他也会对周围的人们的健康变得特别敏感的,巴金似乎钻进了他们的心看,对于他们心灵深处的任何一个颤动都有敏锐地感觉。(三)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展示人物心灵隐痛小说中汪文宣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他与世无争又善良正直,他不满黑暗的现实,但他既不敢名言,也不流露出来,只能在心里自叹自语。作品通过他的内心独语,写出了汪文宣这个小人物卑微懦弱的心理和性格,写出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历程。如他知道妻子有外遇时,它不是愤怒而是深深的自怨;他看到婆媳争吵时,在他无能为力中,他又是痛苦的自责。当他对吴科长不满时,也只能是“阿Q式”的“腹诽”;而与妻子发生争吵时,他又每每以苦苦哀求而告终。这种着力于人性的叙述策略,使小说着眼于人物的精神状态,也是作家的情感与人物的内心痛苦关联,形成了一种特殊忧伤的审美效果。对于曾树生这个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她人性的丰富也给了她很多优点,如她漂亮,有生命力,也不乏善良等。小说中的她是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人,但充满精力的她却要守着一个懦弱、多病、精力衰竭的男人,这一点就值得同情。他也曾经很爱自己的丈夫,也想遵循传统道德规范,做个安分守己的妻子,但她的丈夫已不是那个热情、有理想、有活力的他,她面对的是一个病入膏亡,又胆小委琐的丈夫,她的内心充满恐惧和压抑,而且她还要忍受婆婆无休止的冷言相讥和物质贫乏带来的痛苦。所以,她没法抵制年轻、富有活力的陈主任的诱惑,决定出走兰州。但在追求幸福面前她很痛苦,走与不走的一波三折印证了这一点。小说结尾汪文宣死后,曾树生回家寻找他也说明她不乏善良。当然,她过于追求自我的物质享受和个性自由,漠视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性格的双重体现了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小说重视人物心灵的隐痛以期引起社会对他们生存苦难的关注。另外汪姆和曾树生之间婆媳关系是作品的一个重要情节,二者一连串的冲突造成了对汪文宣的深深的伤害。对于她们的冲突作者展示了她们丰富的人性。汪母并非恶婆婆,曾树生并非恶媳妇。她们没有彼此逼迫对方,而是一种彼此间的伤害,但是当汪文宣病时,二人又会一致去照顾他,足见她们的善良。前文已论及曾树生人性的复杂,同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