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阶段考试(4月)试题高一历史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38*2=76分)1.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 分工日益细化b. 结构日趋合理c. 注重精耕细作d. 技术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结构;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中国古代农业技术领先世界。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a. 以农立国b. 以民为本c. 封建迷信d. 抑制商业【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君主对五谷丰登的重视,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崇拜,还有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都体现出古代中国重视农业发展,以农立国。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重视民众,以民立国;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并非主要体现封建迷信;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封建国家对商业的政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 提高粮食产量b. 増加政府的财政税收c.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 维护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提倡南北不同作物“参植”,并采取了相应鼓励政策,政府这样做是希望通过提高作物产量,最终达到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的目的,而增加粮食产量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提高粮食产量不是统治者的根本目的;c选项错误,材料中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能改变宋朝政府积贫积弱的局面;d选项错误,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关经济方面的,其主要目的并不是维护国家统一。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 人定胜天的世界观b. 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认为,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调了农业生产应当重视天时和地利的和谐统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定胜天的世界观;b选项只强调了地利的影响,并未全面的反映题意,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精耕细作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故d选项正确;宗法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瓦解宗法制度的内容,也无法得出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够说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b信息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推动小家庭的耕作形式,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削弱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可知,春秋时期铁质农具仍未得到普遍使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原地区是在南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此时期租佃制下主户对客户的控制削弱,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b选项错误,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a. 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b. 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c. 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d. 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可知,遗产继承既是宗法关系的体现又确保了家族之间的和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不能得出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主要体现家族经济逐步被分割;c选项中“发展完善”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这一做法a. 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c. 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d. 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北魏实行均田制划分土地时,试图保证农民在粮食、蔬菜、桑麻等方面的需要,同时还注意土地肥力的保持,这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广泛种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棉花的种植;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各类土地的用途,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未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 防止农民随意迁徙c. 完善地方行政区划d. 削弱地主经济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对业主土地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以便于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对土地登记造册与农民迁移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d选项错误,该措施的实施对象是包括自耕农和地主等在内的拥有土地的业主,并非针对地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各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 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 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c. 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d. 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史书越来越多的记载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这说明历史记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c选项错误,“根本变化”一词表述绝对;d选项错误,历史撰述的多少与是否接近历史真相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北宋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前期27884.5%5115.5%中期27463.9%15536.1%后期12140.3%17959.7%a. 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d.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南方被列入正史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并最终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其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的“决定性因素”一词表述错误;b选项错误,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并未转移;c选项错误,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的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a. 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 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d. 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政府放松了对匠户的控制。结合所学可知,匠户在服役期间可以“自由趁作”,可以经营民营手工业,从而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之后;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改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a. 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 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c. 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d. 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汉代官营丝织作坊中织工人数多,生产成本高,说明其生产规模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官营丝织业的生产技术水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官营生产与私营作坊生产;d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作坊的产品主要供皇室或官府使用,一般不进入民间市场流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a. 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民窑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制瓷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明清时期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现象的出现,并未体现官府要求控制民窑生产;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营官窑中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6.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b【解析】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7.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一规定客观上推动了a. 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的巩固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对在官府做工的工匠给予工钱,这有利于提高工匠的购买力,刺激消费,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间手工业的信息;b选项错误,支付工匠工钱与小农经济的巩固无关;d选项错误,激发工匠的积极性是直接影响,不是客观效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8.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a. 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b. 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c. 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商贩为了吸引客人形成了特有的叫卖声调,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而商贩的这种商业行为启发宋代艺人创作了文艺节目,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文艺创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业活动对时空界限的打破。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9.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a.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答案】b【解析】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可以得出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比较得出唐代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和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故ac两项排除。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20.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 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 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 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d. 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与手工业者合作制作茶壶,并在茶壶上篆刻双方姓名,这反映出当时文人士大夫对手工业者的态度发生变化,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被突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制瓷技艺的高低;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匠籍制度;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市民文化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1.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250.12厅,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皆有之,东昌尤多。”在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材料反映出当时a. 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b. 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c. 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而且民众多依靠贩卖经济作物的发财致富,这反映出当时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于唐宋时期,不是明朝;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山东部分地区的棉花和烟草种植,并未体现当时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2.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 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b.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c. 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d.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可知,相比汉代“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宋代民间手工业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面向皇室和官府,不进入市场流通,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面向市场,宋代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民众需求的增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手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与重文轻武的政策无关;c选项错误,程朱理学较多关注心性义理,轻视科技,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之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在江南地区,明以前的婚札仪式深受传统的信仰习俗影响,婚礼中的仪式仪物多含有驱邪辟祟的寓意;明末的婚礼中虽仍采用以前所用物品,但时人已多不知晓其最初的巫术含义,只求华丽体面、喜庆吉祥而已。这表明江南地区a. 破除迷信更加理性b. 婚礼的世俗化倾向明显c. 不再遵守传统伦理d. 培育出全新的风俗习惯【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明朝后期江南地区采用以前所用物品来祈求华丽体面、喜庆吉祥,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婚礼出现世俗化趋势,b正确;破除迷信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此时民众仍然尊重传统伦理,c错误;d中全新风俗习惯不符合材料中信息。24.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 商品经济繁荣b. 重视城市治理c. 刑罚较为严酷d. 城市秩序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实行相应的处罚措施,这说明唐朝重视城市的治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限制,并未体现此时商品经济繁荣;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违反规范的商业行为进行处罚,无法看出刑罚的程度严酷;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行为严格规范,并未体现出城市秩序混乱。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5.东京梦华录载:“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a. 商帮经营兴盛b. 彩瓷交易频繁c. 市场分布类化d. 长途贩运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可知,北宋东京的“市”已经打破了空间限制,并且不同地区售卖不同的商品,出现市场分布类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商帮盛行于明清时期;b选项错误,彩瓷出现于清朝;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市”的发展,并未体现长途贩运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福建地区为追求高额的经济收入,从而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27.“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b. 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c. 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d. 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可知,宋代开封的城市发展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北宋都城开封不只是经济中心,还是政治中心;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但仍受到政府的间接管理。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8.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 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c. 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 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可知,官营手工业铸造的铜镜可以进入民间市场流通,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于诸处兴贩去”说明可在各处销售,而不局限于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铜镜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未涉及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9.明清时期的江南乡村地区,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乡村市场有草市、集市、乡市(大市)等多种层级。例如清代以前,昆山大慈,原名“大市”,入清后才逐渐被称为“大慈镇”。据此可知,当时的江南地区a. 市镇是正式的行政建制b. 农工商业全面发展c. 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层d. 市镇经济实力雄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市之至大者曰“镇”,镇是乡村市场高度发展的结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的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层,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镇是因为商业发展由“市”演化而来,不是正式的行政建制;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到商业的发展,并未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市镇的经济实力雄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0.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a. 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b. 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 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d. “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雇佣关系,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正确;a属于货币;c属于海外贸易;d属于国内商业。31.史载汉文帝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成帝时“民弥怠惰,趋末者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 社会风气腐化堕落b. 四民分业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c. 政府统治危机严重d. 政府坚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民弥怠惰,趋末者重”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政府重本抑末,坚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众重视商业行为并非社会风气腐化堕落;b选项错误,此时期传统四民分业的社会结构并未趋于瓦解;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治危机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2.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a.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 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 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 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从事海外贸易活动,阻碍了中国和外国的往来,材料“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表明康熙年间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放松,进而推动了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b符合题意;c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鼓励,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相关知识,明清时期我国实行了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但闭国锁国政策在某些时期有所松动,材料即是闭关锁国政策松动的表现。33.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 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 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 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d. 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倭寇的主体是寻求海外贸易合法化的中国中小商人阶层,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严格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导致了倭寇之患的加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间贸易损害了政府利益;b选项错误,虽然王直出身于徽商,但不能代表整个商帮群体的要求;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贸易失去了垄断地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4.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a. 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b. 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c. 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d. 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答案】a【解析】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每年从国外获得大量贸易利润。英国当时防止货币外流,禁止本国银币出口流通,所以,中国赚取的外贸利润并非英镑,而是英国商人从世界贸易中获得的西班牙银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关键不在于“西班牙”身上;c选项错误,这不是最主要的因素;d选项错误,当时清政府虽闭关自守,但依然有贸易往来。点睛: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开始铸造银币,它的币面花纹有西班牙国王肖像,因此,这种银元被称为西班牙银元。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导致清政府外汇储备中存有大量西班牙银元,这使清政府支付巨额银元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3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a.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b.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c.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d.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不仅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时期欧洲从中国和印度大量购买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奢侈品从而使他们成为白银主要流入国,体现了传统商品的强大吸引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的原因是欧洲的殖民掠夺;b选项错误,此时期欧洲从中国和印度大量购买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奢侈品从而使中国和印度成为白银主要流入国,并非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不仅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此时期中国占据世界贸易支配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6.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b.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 以及欧洲在对亚洲的商业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可知,此时欧洲主要从亚洲购买手工业产品,其原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可知,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地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欧洲人把从美洲得来的白银用于购买亚洲的商品,并未体现资本的原始积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与工业革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7.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a. 世界市场的形成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新航路的开辟d. 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世界走向一个整体的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完全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其开始形成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间接影响;b选项错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工业革命的出现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间接影响;d选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确立,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间接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8.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a. 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b. 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d. 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金银等贵金属和香料等奢侈品,这表明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财富;c选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材料题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高品质茶叶种植基地承包与市场销售合同模板
- 2025年度环保型货物安全运输及包装材料回收处理合同
- 2025年高端冷链物流包机运输与配送一体化服务协议
- 2025年绿色家居窗帘定制与安装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安徽古井贡年份白酒总代理授权及销售管理合同模板
- 2025存量房买卖合同
- 2025版下载住宅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贷款合同
- 2025年专业院校图书资源整合及在线数字图书馆运营合作协议
- 2025年大型会展活动现场文印物料定制与现场服务合同
- 2025-2030水务工程行业并购重组机会及投融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2025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课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设计
- JG/T 270-2010工业构筑物水泥基耐磨材料
- 建立隐患闭环管理制度
- 《多样的美术门类》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赣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T/CECS 10026-2019绿色建材评价建筑门窗及配件
- 企业往来款协议书
- 2025山东中考:生物高频考点
- DB65T 4815-2024 清洗消毒中心内畜禽及其产品运输车辆消毒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