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1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2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3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4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定义辞海: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2、文化的多样性农耕民族(文明古国)游牧民族(蒙古)商业民族(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地区),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地域上限于中国境内时间上以古代为主创造主体是中华民族,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各家的不同说法2、我们概括为三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各家的不同说法梁漱溟(十四点):广土众民;民族同化融合;历史长久;动力不明;久滞不进的社会;宗教观念淡薄;根基深厚的家族制度;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无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要求;道德气氛特别浓重;不属普通国家类型,是天下国;无兵的文化;“孝”的文化;“隐士”文化季羡林(一点):综合思维,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我们概括为三点农耕型由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决定人伦型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融合型能够求同存异和同化融合,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我们概括为三点农耕型内向性、封闭性、循环性、重复性、凝重性、包容性、耐冲击性、超稳定性、小而全、重农轻商、安土重迁、避险求稳、宁慢不乱、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人伦型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拜祖先、尊师重教、尊老崇古、注重廉耻、亲疏有序、重责轻权、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重文轻武、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重义务轻权利融合型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一、诸子百家学说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三、“三纲五常”,一、诸子百家学说1、诸子百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家学说3、道家学说4、墨家学说5、法家学说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一、诸子百家学说1、学术大繁荣的时代背景殷商兴“天命说”认为君权神授人君成为人神中介周礼把贵族分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维护君权东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求富强之术诸子著书成百家之说,一、诸子百家学说2、儒家学说仁为学说核心礼为伦理规范中庸为思想方法仁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治国的方法礼遵守并维护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中庸做事把握适当的尺度孟子“性善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生俱来是仁义礼智四美德的萌芽说明人性本善君主应行爱民的“仁政”荀子“性恶说”认为“目好色,耳好声”是源于人的生理需求的“天情”任其发展会物欲横流泯灭廉耻主张“化性而起伪”“制天命而用之”,孟子,荀子,一、诸子百家学说3、道家学说道为根本范畴无为不争为处世原则绝仁去智为社会历史观“道”是生成世间万物之根“无”生“有”“有”生阴阳阴阳生万物“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法则的应用:做人柔弱处下处世无为不争为政绝仁去智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一、诸子百家学说4、墨家学说以“兼爱”为理论核心衍伸出“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兼爱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可以解决天灾人祸和民众疾苦非攻反对战争(荒废农耕消耗财物劳役人畜)尚贤主张不分门第出身任人唯贤尚同以天子为准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墨学的命运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极大秦汉以后后继无人接近近代“民主、平等、博爱”的观点太超前不能见容于当世,一、诸子百家学说5、法家学说起源于春秋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集大成于秦韩非李斯以法、术、势的概念为核心思想“法”法者为治之本法必明令必行刑无等级不因功减刑“术”君驭臣之权术辨忠奸别功过因任授官循名责实“势”有足够的权势令人屈从强调君主大权独揽战国时的显学多国因变法而强是秦朝统治的政治理论,一、诸子百家学说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阴阳家邹衍以阴阳五行说解释和推演朝代更替名家公孙龙和惠施专门研究“名”与“实”的关系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研究政治外交战略与谋略农家许行鼓励耕桑兴修水利改进技术提高粮产量杂家吕不韦试图“兼儒墨、合名法”融百家为一体小说家班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兵家孙武吴起孙膑司马穰苴研究战争规律和取胜的谋略代表作孙子兵法以深邃的哲思和精妙的谋略为后世立法,墨子,管仲,商鞅,孙武,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1、儒学的独尊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1、儒学的独尊秦用法而强实现天下一统却又因严刑苛法短命而亡汉去苛法而行无为既有“文景之治”也有七王之乱汉武帝需要一种非法非道刚柔兼济的治国理论董仲舒当代大儒应时而出公元前140年向汉武帝进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李斯,秦始皇,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董仲舒对孔孟学说进行加工改造主要做了三项工作:兼容各家思想于儒学“深察名号”“三统说”以刑罚辅助德教用“天人感应”说解释儒学将儒学化简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推向全社会“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神学化“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天人感应”论后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成为思想界的逆流魏晋玄学和佛教禅宗对之发起冲击融合走向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北宋周敦颐始创中经张载到程颢、程颐兄弟分为两支朱熹承袭程颐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其理论称为“程朱理学”陆九渊承袭程颢再传至明代王阳明完成称为“陆王心学”核心观点是“理一分殊”“理一”是天地之性“分殊”是气质之性天理决定人性善但“气”有清浊人性就善恶相杂了天理是根本规则人欲是饮食男女当存天理而灭人欲,三、“三纲五常”1、“三纲五常”的形成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3、夫权观念是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4、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三、“三纲五常”1、“三纲五常”的形成化简伦理是治世所需自古有之尧时有“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春秋时有六顺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五伦君懿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四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仅十七字,简明精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流传,三、“三纲五常”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孝亲思想起于原始社会,兴于夏商周。周行嫡长子继承,突出父子关系,也就突出了孝的作用。家族宗族稳定是宗法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倡导孝道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统治者的意志,也符合儒家“修齐治平”的处世哲学。先秦社会家国同构,父兄为君,子弟为臣,忠即是孝,孝即是忠,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秦废分封立郡县,官职由按血亲世袭改为由皇帝任命,孝与忠分开了,所以要大倡忠君以利于皇权专制。三纲“以孝为基以忠为首”,三、“三纲五常”3、夫权观念是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男尊女卑”观念:产生于父系社会,加强于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女子不能继承家产,不能参与社会工作,终身依附男人。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德言工容七出不顺舅姑无子淫佚口多言嫉妒恶疾盗窃三不去为公婆守孝三年夫家先贫后富无家可归贞节烈婚前保守童身婚后忠于丈夫夫死主动殉葬其它不幸终生守寡族内转房典作人妻拐卖为娼,三、“三纲五常”4、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孟子提“仁、义、礼、智”,董仲舒加“信”,构成五常。仁仁爱宽容谦让忠恕义正义合宜坚持原则礼合于周礼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智学识才智明断事理把握分寸信诚实不欺信守承诺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今天仍有其合理成分,中国传统文化:道教1、道教的成仙思想及渊源2、道教的形成与发展3、道教世界4、道教的神仙5、道教的修炼与法术,中国传统文化:道教1、道教的成仙思想及渊源一般宗教讲“彼岸世界”(天堂、天园、极乐世界)道教讲长生不死、肉身成仙渊源:原始巫术巫医不分,巫有不死药神仙方术海外三仙山,有长生不死药黄老思想“道”生阴阳,再生天地万物,中国传统文化:道教2、道教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东汉末灵帝时张陵五斗米道张角太平道理论完善东晋时葛洪著抱朴子二十篇改革发展南北朝时北嵩山寇谦之南庐山陆修静全盛隋唐五代时期隋苏元朗倡内丹唐宋大受尊崇内丹大行金元之际王喆创全真南全真北正一衰落明清时期明太祖崇民间宗教清信藏传佛教分符箓、丹鼎两派符箓派请神驱鬼,丹鼎派炼丹修仙外丹炼金或炼丹,内丹炼精气神(气功),中国传统文化:道教3、道教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无生有,分阴阳,生天地人,再生世间万物一说:“洪元”一混;“太初”分天地,再生人;“太始”生万物,与此后的“太素”、“混沌”均属上古时期。之后的“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到“太连”,属中古时期一说:天地之先已有盘古真人,自号元始天王,分天地阴阳,住玉京山上。后生成太元圣母,元始君与其“通气结精”,“阴阳调和”,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三皇即三清,中国传统文化:道教4、道教的神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四御玉皇大帝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后土皇地祗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各管一摊,属“条条”管理五岳群山领袖以泰山(管鬼)为尊分管五方,属“块块”管理(照搬民间神鬼系统)“三仙说”天仙地仙尸解仙“五仙说”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东王公,西王母,玉皇大帝,北斗七星,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三官,三星,文曲星,武曲星,八仙,二郎神,瑶池群仙会,中国传统文化:道教5、道教的修炼与法术炼金炼丹外丹内丹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道(虚无)一(混一的“有”)二(即阴阳)三(天地人)炼神返虚(有化无)炼气化神(二合一)炼精化气(三合二)符箓:念咒书符,请神遣将,擒妖捉鬼,镇宅除病“旁门左道”(九十六种左道,三千六百旁门)服饵服食草木、丹药的养生术胎息闭气,直至可以如胎儿在母腹中一样没有呼吸辟谷不食五谷,可以灭掉体内靠谷气生存的三尸虫守庚申庚申日坐守不睡,三尸尽灭、司命削死籍,长生成仙,中国传统文化:佛教1、佛教的产生与派别2、佛教教理的基本思想3、佛教修持的“果位”4、佛教世界及主要神佛5、佛教在我国的流传6、我国的佛教派别与禅宗,中国传统文化:佛教1、佛教的产生与派别创建公元前六世纪释迦摩尼结集著经佛祖去世百年后弟子念诵部派时期分“上座”、“大众”两部分大小乘公元一世纪前后小乘佛教修习三学,证罗汉果,达到个人的解脱大乘佛教修习三学六度,渡己渡人,共同脱离轮回,中国传统文化:佛教2、佛教教理的基本思想四谛苦、集、灭、道涅槃出苦海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因果相随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道轮回法轮常转善恶有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3、佛教修持的“果位”小乘佛教:罗汉果(分为四等)预流果轮回时只入善道不入恶道一来果轮回时只转生一次不还果不再回“欲界”受生而能超升天界阿罗汉果已功德圆满,跳出轮回,不再转世投胎大乘佛教:罗汉、菩萨、佛罗汉进入涅槃境界的人,达到了自觉自度。初等果位菩萨达到了自觉自度,还发愿觉人度人。第二等果位佛不但自觉觉人,而且达到了觉行圆满。是最高果位,中国传统文化:佛教4、佛教世界及主要神佛三千大千世界一小世界1000=一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1000=一中千世界一中千世界1000=一大千世界三界欲界(包括人界四大洲和无间地狱,居六道众生)色界、无色界(居无欲望、无形象众生)佛过去七佛、横三世佛、竖三世佛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劫二十小劫为中劫,四中劫为大劫,共1,343,840,000年,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十八罗汉,帝释天,乾达婆,紧那罗,迦楼罗,摩呼罗迦,帝释天,龙王,夜叉王,阿修罗,中国传统文化:佛教5、佛教在我国的流传传入两汉长期被当作方术,东汉末起流传渐广发展三国两晋西来名僧日多,译大量经书鼎盛南北朝隋唐兴起诸多流派衰微明清范围大乘佛教我国大部分地区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佤族、崩龙族聚居区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聚居区佛道的相争相融儒道排佛拜礼、化胡之争灭佛辱道三教相融,一团和气图朱见深(14481487年),为明朝第九代皇帝,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明英宗朱祁镇之长子。朱见深擅长画神像。这幅一团和气图画于他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