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赤壁赋翻译语文必修二赤壁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赤壁赋为高中语文传统名篇,高中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时需要自己思考和探究,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二赤壁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继续深入探讨: 第一个问题:关于赤壁赋的主题。多数人认为,这篇赋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但是,这样的解读有点隔靴搔痒,未必深入作者内心。苏东坡于元丰五年作赤壁赋;六年,友人傅尧俞(钦之)派人前来向他索求近稿,遂书赤壁赋以寄之,同时写了一段附言嘱咐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来,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从这个附言中可以看出,苏轼写完赤壁赋,“未尝轻以示人”,就是不曾轻易给别人看,钦之派人来索取他的新作,因为是信得过的朋友,才亲自手书“以寄”。奇怪的是,他还要求朋友“深藏之不出”,不能给别人传阅,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只是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抒情,为什么不敢“示人”?推敲这则附言不难发现,秘密就在那“多难畏事”四个字里。原来东坡害怕此文一出,就会生出事端,招灾惹难,再次蒙受乌台诗案之类的文字狱。由此可见,在这篇文章里苏东坡自有他不可轻易告人的隐秘。 请你再细细推敲赤壁赋,能够从字里行间中窥探出苏东坡内心的隐秘吗? 第二个问题:关于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表露出来的人生观。有这么一幅赞颂苏东坡的对联:“儒道佛三教扬精粹,政德文千载树楷模。”这对联说明在苏轼的世界观里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在他之前,唐朝有王维、白居易、司空图等人接受儒、道、佛的思想影响,即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三者互不相妨而成一心。宋代理学就以“月映万川”(朱熹云:“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的看法,使儒家与佛老相融合,成了三教归一。从总趋势看,是三家融合,从其内部看,却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道德的矛盾,消极与积极的矛盾。心理世界的结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要战胜矛盾而融合贯通是十分艰难的。正因如此,苏轼在融合和战胜这些矛盾中,流露出的智慧和才华,充分地体现在他的诗文之中。明白这一点,对于深入解读苏轼的作品,作用甚大。 赤壁赋是一篇融合了儒道佛的典型之作,你能否结合课文作些具体探讨。 第一个问题: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隐秘就在那首自歌,就在歌中的“美人”。 在楚辞和离骚等古典诗词中,常常以美人喻君王,以兰蕙比喻贤才或高尚的品德,用“蛾眉”比喻自己之贤能,以“求女”比喻可以通于君侧,以“众女”比喻朝廷结党营私的人物。 赤壁赋中的自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化用了屈原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句,“渺渺兮予怀”,“桂棹兮兰桨”与九歌湘夫人中“目眇眇兮愁予”“桂栋兮兰橑”等相似,所以,它的意境与离骚有相通之处,苏轼在歌中实际是以屈子自况,“美人”也是指君王,就是宋神宗。“桂棹兮兰桨”喻自己卓越的才能,“击空明兮溯流光”喻自己身处逆境,怀才不遇,“渺渺兮予怀”写自己被朝廷弃用以后惆怅失意的心情,“望美人兮天一方”,写自己虽然渴望回到朝廷立业建功,但贬谪黄州,远离君王,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这首自歌写出了苏轼忠君报国之殷切,更写出了“忠不见用”后的哀怨。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苏轼的境遇和屈平相似,他的心态也和屈平相似。所以,这一篇赤壁赋就是苏轼的离骚,是他借以发泄内心的牢骚。 有人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对功名利禄不是别无他求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不是面对现实心态坦然吗?其实,这只是苏轼的自我宽慰,或者说是自我麻醉。文章在最后写道:“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看起来是“喜”,实际上是“悲”,看起来超然物外,忘怀得失,实际上借这种醉生梦死的病态寄寓着对现实的深沉不满。因此,在文字狱满天飞的北宋王朝,作者怎敢把它拿出来“示人”? 第二个问题:古代中国文人心中有两种宗教,一个儒教,一个道教,后来又掺和了佛教。儒教主张入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是他们的理想;佛道主张出世,追求无差别境界,堪破红尘、羽化登仙就是他们的理想。儒教是求官当官时用的,佛道教是失败被贬时用的。苏轼骨子里是儒教,在前赤壁赋里,心里挂念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哪怕是被捕被贬,也没有忘记心中的美人,那个并不一定很圣明的国君。在中国封建社会的 _心里,君就是国,不忘君,就是不忘国。由此可见,苏轼时时不忘儒家“兼济天下”的追求。 然而当想到自己功业未成,苏轼又流露出浓厚的悲凉,慨叹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时候,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心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切顺从命运的安排,而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在这里说明的是庄子相对论的观点,莊子德充符篇:“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而“物与我皆无尽也”,则是佛家因果轮回的思想。月亮不停地盈亏,草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所以“物”“无尽”。“我”怎么能“无尽”呢?佛家认为,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圆缺。月亮不停地圆缺,生命也就生生死死,循环不止。既然生命和长江月亮一样是无穷无尽的,那么长江和月亮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生命又怎么会是短暂的呢?今生功业未成,还有来生。所以就没必要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悲伤,不如趁现在(今生)清闲无事,好好享受一下明月和清风。一想到这里,作者的心情自然就旷达了,因为佛家的思想使他解决了一个困惑苦恼的难题:怎样使有限的生命求得永恒?由此看来,从苦闷到旷达,这个思想的转变也渗透了佛家的轮回思想。 语文必修二赤壁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相关文章: 1.语文必修三古文师说问题探究与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