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一讲_第1页
传播学概论第一讲_第2页
传播学概论第一讲_第3页
传播学概论第一讲_第4页
传播学概论第一讲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概论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udies,徐协,传播无所不在,课程大纲,第一讲传播学史第二讲人类传播的演进第三讲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四讲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第五讲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第六讲传播媒介第七讲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八讲传播效果,参考书目,1、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郭建斌、吴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4、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5、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8、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9、传播与社会影响,塔尔德著,何道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解读大众文化,费斯克著,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传媒观察、新闻界等等,第一讲传播学史TheHistoryofCommunicationScience,一、传播学的诞生二、传播学的学术渊源三、四大先驱者和奠基人四、传播学引入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一、传播学的诞生,(一)人类早期对传播的思考例1: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例2: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传播学的诞生有其基本前提条件。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1)传播业的独立和兴盛(2)学科的发展,(二)传播学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1、政治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2、经济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3、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杰斐逊,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奥巴马,19世纪末,黄色新闻大战普利策纽约世界报vs.赫斯特纽约新闻报,(三)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按信息传播范围大小,分五个层次研究: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自身结构理论:传播者控制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渠道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研究。、不同传播领域纵向和横向研究。、传播的宏观和微观研究结论:大体上界定为: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领域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三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的区别。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的区别,二、传播学的学术渊源,(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欧洲源流法国学者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和舆论理论。模仿理论揭示了传播在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理论对后来的大众传播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德国学者西默尔(齐美尔)和他的网络理论他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首先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网络中的位置。他把这个传播网络称为“舆论的厨房”。,2、美国源流,主要包括:杜威和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库利和他的“初级群体”及“镜中我”理论,DUWEICOOIEY,帕克、米德和芝加哥学派的社会互动理论帕克: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李普曼的舆论学和他的“拟态环境”理论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刻版成见”。舆论学(公众舆论),PAKEMIDELIPUMAN,(二)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也称主流传播学。在方法论上采取经验主义立场,主要采用量化和实证方法来考察传播现象。在研究目的上持实用主义态度,焦点集中于考察微观、个人层面的传播过程,尤以传播的说服效果为核心领域。在社会观上坚持多元主义观点,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支配关系,强调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共同体。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因而又被称为管理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目前三个学派: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权力学派。,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发展起来的传播学学派。批判学派的特点是: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结构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并把它们作为变革的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以辨证分析法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一概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目前批判学派中较有影响的流派或理论包括:“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等。,(三)构成传播学学术渊源的学科,构成其学术渊源的学科有行为科学和信息科学。1、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播学借用了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如:斯宾塞的有机体及社会进化范例;滕尼斯的社会契约理论;库利、乔治米德的象征互动理论;帕森斯等人的结构功能论范例等等。另一方面,传播学运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2、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方面,传播学借用了许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范例。另一方面,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3、三论及其对传播学的贡献,信息论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电讯工程师克劳德香农/申农,通信的数学理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香农认为:“通信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香农的信息论的贡献在于,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开辟了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香农韦弗模式中提出的噪音(noise)和冗余信息(redundancy)的问题,给传播学特别是传播效果研究不少新的启示。香农的信息理论还解决了信息的量度问题,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关于冗余信息,、是信息传播或情景中“已知”,或“可以预测的”,或“重复”的信息。、“冗余”的存在,使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具有两方面的能动性。、冗余信息在传播内容中的直接而实际的应用是泰勒在1953年发展出的补漏程序。,系统论,、基本概念所谓系统,指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简单说,系统就是相互关联并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事物。,、代表人物及对传播的贡献,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医生L.V.贝塔朗菲。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体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的一大特色:整体性、系统性。俞璟璐:“传播学之所以能在当代科学殿堂内占有一席,是和现代系统论的创立与发展对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分不开的。”,控制论,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正式诞生。威纳的控制论的贡献在于:传播学中对控制论的运用是普遍的。把反馈的概念引入了传播过程研究,这对于认识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宪章第一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了“大众传播”这个词;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明确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四)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事,三、四大先驱者和奠基人,(一)四大先驱,1、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宣传理论(1)五W模式;(2)社会传播的概念和功能;(3)内容分析法。代表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6)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948)宣传、传播与舆论(1946),LASIWEIER,2、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又译勒温,属“格式塔”(也称“完形心理学”)学派。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论”和“场论”;“把关人”理论的倡始者。代表作:解放社会矛盾,LENWEN,3、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提出了“两级传播论”;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LAZARSFELD,4、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121961),(1)微观的传播技巧研究:态度说服理论;(2)控制实验法。(3)耶鲁学派代表作:传播与说服(1953年)“耶鲁大学态度与传播研究丛书”,HUOFULAN,(二)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SHILAMN,又译宣韦伯,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传播学概论)等。(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推动传播学在世界的开展,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四、传播学引入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从我国媒体发展的进程来看,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传播学唤起了我们对传播效果问题的重视。其次,传播学唤起了媒体的受众意识。第三,传播学唤起了媒体的全方位服务意识。第四,传播学关于双向互动传播过程的观点推动了媒体的开放和受众的参与。第五,传播学关于媒体性质的研究,对于我们加强媒体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媒体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总之,传播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同时也推动着实践的改革和创新,并且在制度和体制变革方面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1978年郑北渭等学者重新开始了对西方传播学的介绍和引进,创办了专业期刊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后改名为世界新闻事业,再后来又更名为新闻大学),在学界,1978年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正式开端。2、以1979国际新闻界复刊,把席勒、大卫阿什德等批判学者的观点引入国内为开端。,阅读书目,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埃默里等,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