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段元、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段元、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段元、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段元、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段元、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度数减小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6.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1)两地同位于东经度,度数大的位置在东.(2)两地同位于西经度,度数小的位置在东.(3)两地分别位于东经度、西经度,有两种情况.若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若经度之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点在东.7.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负相关):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8.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9.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就是两个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凸高为低,凸低为低”)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洋流向凸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凸高凹低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一陆南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10.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1.等高线图中海拔与高差的计算方法:悬崖顶部绝对高度a顶部绝对高度(海拔)a+h最大值a,最小值b,断层处相汇等高线x条,等高距h。悬崖底部绝对高度b-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b相对高度(x-1)h相对高度(x+1)h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地球概论)1.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2.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3.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外部条件: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液态水结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6.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具有周期性(11年)。 7.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极光。8.太阳辐射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9.晨昏线:沿自转方向,进入白天为晨线,进入黑夜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晨昏圈为过地心的大圆。晨赤点为6:00;昏赤点为18:00. 10.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0);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2326)1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h(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意义昼夜更替 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12.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间差(东加西减) 两地相差1经度,地方时相差4钟13.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15.日期分割:零时(24时)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新一天(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旧一天(昨天)”。16.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加一天。17.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太原:技术力量强,靠近京津唐; 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18.黄赤交角(2326):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有极昼夜)。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交角为0,则热带只有赤道一条线,寒带只有极点两个点,其余均为温带;若黄赤交角为45,则温带只有45两条线,该线的高纬均为寒带,该线的低纬均为热带。19.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其他地区一年两次直射纬度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有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20.太阳视运动:春秋分日正东方日出,正西方日落;北半球夏半年(直射北半球)东北方日出,西北方日落;北半球冬半年(直射南半球)东南方日出,西南方日落。21.昼夜长短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2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昼长=上午(下午)时长2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永远是6:00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永远是18:00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白昼越来越长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夏至白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白昼逐渐变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冬半年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白昼越来越短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冬至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白昼逐渐变长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春分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23.典型的季节现象季节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地球公转近日点附近,速度快远日点附近,速度慢太阳直射点直射点在南半球,向赤道移动直射点在北半球,向赤道移动昼夜长短变化12.22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6.22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12.22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物影最短6.22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物影最短气压分布北半球大陆-高压,海洋-低压北半球大陆-低压,海洋-高压等温线弯曲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风压带移动南移北移气压中心分布蒙古高压,阿留申、冰岛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亚速尔高压季风风向东亚西北季风,南亚东北季风东亚东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锋面移动昆明准静止锋、寒潮(快行冷锋)4-5月华南、6-7月江淮、7-8月华北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亚洲沿岸向西流,呈逆时针亚洲沿岸向东流,呈顺时针河流径流东部河流枯水期,西部河流断流,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出现结冰期东西部各河均进入汛期牧业天山山麓牧场(针叶林)天山山腰牧场(高山草甸)农事冬小麦越冬生长期,兴修水利澳大利亚耕作闲期、牧羊忙季,江南农忙夏收夏种极地南极浮冰最少,南极科考佳期南极浮冰最多,北极科考佳期24.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茶农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25.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的原因: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8.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9.气温年较差: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 来自高纬的气流冷(5)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6)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1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1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1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1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19.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20.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 台风。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 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1.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要求绘制等温线与等压线) (北撇南捺) 22.气压中心名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7月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大陆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1月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大陆亚洲高压北美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2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4.风压带成因与特性:风向气候影响风压带名称(个数)成因特征气候影响北半球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2热力原因冷高压冷干东北东南冷干极地东风带2副极地低气压带2动力原因冷低压温湿西南西北温湿中纬西风带2副热带高气压带2动力原因热高压干热东北东南干燥低纬信风带2赤道低气压带1热力原因热低压湿热25.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类型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夏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冬季风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西伯利亚-蒙古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西伯利亚-蒙古风向东南西北西南东北性质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温暖湿润低温干燥强弱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影响范围我国东部、朝、日我国大部、朝、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2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7-8月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旱涝灾害 副高强,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弱,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27.影响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28.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