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秦俑坑的骑兵俑看秦骑兵的发展 从秦俑坑的骑兵俑看秦骑兵的发展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内发现一批骑兵俑群,计有陶质鞍马116匹,每匹马前立有牵马的骑士俑一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通首高1. 72米。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骑士俑身高1. 8米左右,右手牵拉马缰,左手作提弓状。俑和马的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一列列的排成整齐的长方队形,威武雄壮,把秦始皇时代骑兵的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是研究秦代军事史的一批珍贵资料。一 从秦俑坑的骑兵俑看秦骑兵的装备1马具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马具,包含两部分:一是络头、衔镳、缰索;二是鞍鞯。络头,又名羁。急就篇记载的车马具有“辔、勒、鞅、羁、缰。”颜师古注:“羁,络头也,勒之无衔者也”。释名?释车):“羁,检也,所以检持制之也”。它是控制马的用具。络头的出现很早,在殷周的车马坑中已有发现,并已基本定型为后来历代沿用,如有改进仅是增加些装饰件而已,骑兵马的络头是袭用于车马的络头,秦俑坑骑兵马的络头和同时出土的车马络头形制一样,是由铜节约、铜环、扁平石管串联而成;有项带、额带、咽喉带、鼻带、颊带等。络头上连接着铜衔、铜镳。衔置于马口中,镳位于马口的两侧。淮南子?汜论训说:“以朴重之法,治既弊之民,是犹无镝、衔、撅、策、而御马也”。络头、衔是乘马必备的控制马的装具。二号兵马俑坑中和络头、衔、镳同时伴出的还有马缰,是由圆形、扁平形石管及铜构件串联而成,共两根,各长约一米。两根缰索,一端分别和马口两侧的衔环相连,另一端各有一剪把形的铜环,以便骑士握持。骑士牵拉马缰,运动马口的镳,这样,骑士就可自如地驱使马或停、或驰、或左旋右旋,马随人意。马背上雕塑着两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垫。鞍的质地似为皮革,鞍面为白色,上面缀有八排粉红色的鞍钉,鞍下衬着绿色的鞯,鞍的两侧及前后端缀有叶形及条带形的彩色带作装饰。鞍上有条类似皮质的扣带环绕马腹,把鞍紧紧地固着于马背上。鞍后有靴攀于马臀,以防鞍向前滑动。恩格斯曾说:“在较古老的雕塑器品上,武士是骑在没有鞍子的马上的;以后,我们发现曾有一种类似褥垫或坐垫的东西,最后,才有类似现今东方流行的那种高马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骑兵)。这段话概括了鞍具的发展演变史。盐铁论:散不足也有类似的记载 :“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皮而已;及其后革鞍成,铁镳不饰;今富者耳银镊,黄金琅勒;绣龠汁,垂珥胡鲜,中者漆韦绍系,采画暴乾”。贱()骑绳控,革皮而已”,即马背上没有鞍,仅有块皮垫而已;后来才发明鞍,且装饰愈来愈华丽。根据中外文献资料分析,?乘马鞍具的发展似经过这样四个阶段:没有鞍具,骑裸背马;在马背上放置一块皮质或其他质地的褥垫或坐垫;低桥鞍,鞍下置皮或毡类的鞯;高桥鞍,鞍鞯并有许多装饰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马背上的鞍,属于低桥鞍,其前后两端略略隆起,中部低凹,近似马背上的坐垫,但又与之不同,是鞍的雏形。另外,鞍上虽有肚带(古名曰)和后靴,但前边没有攀绕马胸的革带(即胸带),鞍易于向后滑动,说明这时的马鞍还外于初级阶段。鞍的出现最早始于何时,由于文献和实物资料的不足,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根据左传?成公二年:,战于鞍”之地名的出现,推论“春秋时我国可能已有雏形的鞍”。此说是否可信,尚缺乏实物验证,但至迟到赵武灵王组建独立的骑兵部队实行“胡服骑射”时,类似秦俑坑骑兵马雏形鞍应该出现。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初年的大墓出土的骑兵马的鞍,鞍桥仍然极低,不过已有了胸带,较秦是前进了一步。西汉后期至东汉时鞍桥逐渐增高,如河北省定县出土的西汉后期铜车马具中的鞍、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铜马鞍、山东省滕县画像石上的马鞍等都是高桥鞍。鞍桥高而直,人不便后仰,到了唐代又改为后桥向后倾斜的鞍,至此,马鞍的形状基本定型。秦俑坑出土的骑兵的马上未见马镫。马镫出现的时间较晚,湖南长沙西晋永定二年(公元302年)墓中出土的釉陶骑俑的镫,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镫。这时还是单镫,仅在鞍的左侧系镫,右侧无,供上马时踏足用,是镫的早期形态。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出现了双镫,至此马镫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隋唐时马镫的形制又有改进,并趋定型化。双镫的出现,标志着乘马马具的完备,在骑兵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骑士可以藉助小腿动作熟练地掌握自己的坐骑;把双手解放出来,便于灵活地操持戈、矛或弓弩,提高骑兵的杀伤力。有了马镫,骑者在马急驰时可减少从马上跌落下来的危险,使骑者与马进一步结合在一起。恩格斯说:“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骑乘马具的发展亦说明了这个问题,秦以前的交通 工具主要是车,战争也主要是车战,骑乘的风气并不盛行。因此,反映在秦骑兵的马具上,借用了车马的络头、衔镳、缰索,而马鞍则较原始。到了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骑马代步的风习日益盛行起来,因而骑乘的马具也日趋完备,并愈来愈装饰得华丽。2骑兵马的选择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的陶马,身长2. 03米,通首高1. 72米,至髻甲高1. 33米,身涂枣红色,黑鬃、白蹄、剪鬃辫尾。古人以马的毛色名马,如纯黑色的马日铁骊,浅黄色的马日骊,赤色马日郭勇,又名华史记?秦本纪集解说:“郭璞日:色如华而赤,今名马骠赤者为枣翻厄。马赤也。玉篇说:“赤马黑鬃”日。秦俑坑的骑乘为赤马、黑鬃,即华马。从马的体形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一,头部较重但无粗相,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略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亦是骑乘的良马。俑坑内的骑兵马和同时出土的战车上的陶马造型基本相同,属于同一马种。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的马厩坑内曾出土28具完整的马骨,对这些马骨我们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其高低、体长以及各部的比例,与秦俑坑的陶马大致相同,上焦村马厩坑出土的陶器和铜器上的铭文有“大厩”、“宫厩”、“中厩”、“左厩”、“三厩”等秦京师宫廷的厩苑名5,由此可知秦俑坑的陶马是以宫廷厩苑的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秦俑坑的陶马和汉、唐墓葬内出土的陶马显然不同,汉马体型高大,头部宽博;唐马体高、头小、颈细长;秦马体形较小,形象似驴骡,说明秦马有别于汉、唐马的不同种属。秦马一向富有盛名,崔豹古今注说,秦始皇有七匹名马,即追风、白兔、蹑景、奔电、飞翮、铜爵、神凫。战国策?韩策记载,秦马“探前蹶后,蹄间二寻(一寻八尺)者,不可胜数也”。秦国的良马属于什么种属?秦简中有“课”(秦律杂抄)。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而良马不实外厩”,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说明秦马是来源于西北地区的良种。把俑坑的陶马与我国西北地区的马进行详细对比,它与河曲马相似,可能属于河曲马种。秦地处西北地区,环境适宜于养马,秦的祖先非子就“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史记?秦本纪)。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养马业进一步发展,马的数量大增,秦始皇时除了中央和地方设有许多厩苑外,并鼓励私人养马,如乌氏课养马牛多到 以山谷数来计算,秦始皇曾赐给他封邑(史记?货殖列传)。秦国车千乘、骑万匹,雄厚的兵力是与养马业的兴盛密不可分的。 骑兵的马要经过严格的选择与训练,秦简秦律杂抄说:“蓦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絷)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蓦马,马备,乃粼从军者。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货二甲,法(废),说文?马部:“蓦,上马也”。“蓦马”即骑兵用的马,其遴选的标准:马高五尺八寸以上,秦代一尺约今23厘米,“五尺八寸”即133. 4厘米。马要经过训练,奔驰和羁系时听指挥;否则县司马和县令、县丞要受罚。到军后进行考核,马被评为下等,县令和县丞要受罚,司马除受罚外,并革职永不录用。这就是说马的质量要好,是骠骏、善跑、机灵而有耐力的良马。秦俑坑的陶马通首高1. 72米,至髻甲高1. 33米。马的高度不能以马头的高度为准,因为头的高度难以固定,应以至髻甲的高度为准。秦律规定的骑兵马的高度与陶马的高度相同。文献、实物两相参应,说明秦代骑兵确实是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良好训练的。3从骑士俑看秦骑兵武士的装备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士俑,高1. 8米左右,上身穿窄袖长及膝部的上衣,外披甲,腰束革带,下身穿紧口长裤,足登靴,头戴圆形小帽,帽上有带扣结领下,俑右手牵拉马缰,左手作持弓弩状。和骑兵俑同时伴出的有弓及铜镞,未见戈、矛、戟、殳、铍等长兵器。由此可见秦始皇时代骑兵的装备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在服装方面,骑兵有一套不同于车兵和步兵的专门服饰。车兵和步兵的上衣都是交领右衽,双襟博大交掩于背后,形如圆筒。穿这种上衣坐车尚可,举足上马则不便。骑兵的上衣与之不同,衣襟较小,双襟交掩于胸前,襟边垂于胸的右侧,衣长及膝,窄袖口。这种服装便于举足抬腿上马,坐马上双腿也易于叉开,比较活灵。步兵下身穿短裤,腿扎行滕(即裹腿);骑兵下著长裤,裤口紧束足腕。这种服装类似唐代的裤、褶、即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改服制,令国人着“胡服”,习骑射之胡服。王国维胡服考说:“案胡服之衣,赵策及赵世家皆无文,自来亦无质言之者,惟张守节正义以唐之时服当之、夸褶二种。今定以为上褶下挎,即以后所谓挎褶服当之者”。类篇,“褶,骑服”。秦代的车士和步兵头戴尖顶的圆形巾帻,而骑士则头戴圆形小帽,用带扣结领下,以防马急驰时被风吹掉,帽的形制和咸阳杨家湾西汉墓的陪葬坑内 骑兵俑的帽相同,说明秦汉时代的骑士都戴这种小帽。(2)在防护装备方面,骑士的甲与车兵、步兵的甲都不一样。骑士的甲较短,甲的前片长度仅到胸腹之际,后片长不臀部。骑士的甲如果和车兵、步兵的甲一样长,下摆就会和马体接触,既活动不便,又显得累赘,所以骑士的甲衣要短。再者,骑士的甲双肩无披膊(即肩甲),也不象有些战车上的御手那样有盆领(颈甲)和护手甲。防护装备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杀伤敌人,因此防护不应妨碍进攻。如果骑士也戴上盆领、护手甲,双肩有披膊,则活动不便。骑兵的各种动作均应以最快速度完成,轻捷、迅速、迅猛是骑兵取胜的重要因素,所以秦代骑兵的防护装备较轻,是符合实战要求的。(3)武器的配备方面,从骑兵俑的手势均作持弓状,和其附近伴出的有铜镞、弓等来看,说明秦代骑兵备有弓弩,和赵武灵王教国人穿“胡服习“骑射”的记载相符。证明从战国到秦代,骑兵配备的都是弓、弩。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时一件金银错铜镜上有一骑士持短剑与虎搏斗的图象,可见当时的骑兵亦配有剑,不过秦俑坑由于发掘的面积有限,出土的骑兵俑目前尚未发现有持剑及戈矛者。咸阳杨家湾西汉初年大墓的陪葬坑出土的骑兵俑,背上都有箭;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这说明秦末汉初骑兵的武器有弓箭、长戟及短兵。弓箭利于中远距离的战斗,近斗则不易发挥威力,所以骑兵还要备有近距离格斗的剑、戈、矛等兵器。但是剑利于刺击,砍杀则易断折。骑兵行如飘风,近斗时用剑刺击则不便,只有用刀挥臂砍杀杀伤力才大。但是战国和秦时还没有长刀,证明当时骑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到了汉武帝时骑兵成为主要兵种后,长刀也应运而生。恩格斯说:“马刀无疑更适于白刃格斗;矛太长、太重,用来冲锋未必适宜,但在追击溃逃的骑兵时,它成了极有效的武器,几乎所有善骑的民族都指靠马刀”。不过,中国古代骑兵主要的兵器是弓箭,汉代虽有了长刀,但并未取代弓箭成为骑兵的主要装备。(4)骑士的遴选秦俑坑出土的骑兵俑,身高在1. 8米以上,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英姿勃勃。秦代的骑士是从从军人员中挑选的,秦律杂抄说:“先赋蓦马,马备,乃粼从军者”。古代选拔骑士的标准,六韬?武骑士说:“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 下,长七尺五寸(1. 73米)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觳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日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这就是说充当骑士的条件:一是年龄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二、高1. 73米以上,身体健壮,行动机敏轻捷;三、骑射的技术娴熟;四、是优秀的骑手,善于控制自己的坐骑,周旋进退自如,并能越险阻、绝大泽;五、要机智、勇敢。这反映了古代对骑士的要求是很高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从战国以来,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如公元前262一前260年秦长平之战时,秦“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史记?白起传)。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史记?秦始皇本纪),即对全国的壮丁来一次大登记,以备征发兵役。服兵役的主要成份是农民,没经过一定时间骑射的训练的农民,是不会熟练地掌握骑射技艺,达到对骑士素质的要求的,因而骑士的选拔不可能从应征的没受过正规训练的农民中直接选拔。汉旧仪说:“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汉书?百官表说:“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常以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材官骑士,习骑驰,战阵,课殿最”。这说明应征服兵役的要在郡县受军事训练。而骑士是在受过骑驰训练的从军人员中选拔的。秦简秦律杂抄说得很清楚:“先赋蓦马,马备,乃粼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赀二甲,法(废)”。二骑兵俑的排列二号兵马俑坑的左侧有战车六乘、骑兵的陶质鞍马108匹,每匹马前有骑士俑一件,排成一个纵长方形的军阵,纵看是三路纵队,横看是11列横队。其排列的顺序是:第一列有战车三乘;第二列有骑兵三组,每组四马,共12匹马;第三列为战车三乘;第四列到11列,每列有骑兵三组,每组有马四匹,一列有马12匹,另外在二号俑坑末尾的殿军部队,有两组骑兵,每组四骑,共八骑。从骑兵俑的编组排列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个问题:(l)这个骑兵阵是纵深大于横广的长方形纵阵。它分为前后两线,前线是两列战车加一列骑兵作为阵首,后线是八列骑兵(计九十六骑)作为军阵的主体。这种编组方法,反映了秦始皇时代骑兵虽然成了独立的兵种,但在战争中战车仍然占居首要地位。尤其从二号兵马俑军阵整体方面观察,战车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居于 主要部分;骑兵阵仅是整个军阵的一个侧翼,是作为机动兵力,也就是兵书所说的以车为正、以骑为奇。这和后来骑兵成为主要作战力量时的编列全然不同。如三国时曹操对骑兵的编列:把骑兵分为战骑、陷骑、游骑三部分。以战骑居前,陷骑居中,游骑居后:回军转阵时,则游骑当前,战骑当后,陷骑临变而分。这时骑兵阵中已不见战车,骑兵成为作战的主力。有时也有车,但仅作运输辎重用。这种变化大约始于西汉中期,如汉武帝时多次对匈奴的战争,都是以骑兵为主。骑兵行动轻捷灵活,能离能合,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被称为“离合之兵”。因其机动性强,象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所以战国时期的骑兵在战争中多作为奇兵用。从兵书和一些著名的战例看,骑兵在如下十种情况下最易发挥威力:一迎敌始至;二乘敌虚背;三追散击乱;四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遮其粮道,绝其军道;六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掩其未备,击其未整军;八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掠其田野,系累其国人。公元前2fi2一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秦以骑兵五千突然插入赵军壁垒间,使赵军分而为二,粮道断绝,结果赵军全军覆灭,被歼45万人,秦军大胜,这是骑兵配合车兵、步兵作战最成功的典型战例之一。(2)骑兵俑的编组,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12骑),八列(96骑)组成一个纵队,成为骑兵阵的阵体。如再加上阵首部分的一列骑兵俑(12骑),总共这个骑兵阵内有骑兵108骑。也就是说,是以四骑为一小队,构成骑兵最基层的战斗单位;12骑为一小分队;108骑为一中队。这种编组是以四为基数, 与兵书所说的以五为基数的编列不同。六韬?均兵说:“置骑之吏数,五骑为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其最小的作战单位是五骑。古代军队的编制本户籍的编制,是以五为伍,以十为什。什伍的编组方法,兵家称之为“伍法”,虽有兵百万,其最基层的组织不外乎什伍的编列。为什么秦俑坑内骑兵俑的编组不见“伍法”?它是否反映了秦骑兵编制的真实,尚需要更多资料方可作判断。骑兵的编组有易战、险战的区别。六韬?均兵记载:“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20步,左右四步,队间50步。险战者,前后相去10步。左右二步,队间25步。30骑为一屯,60骑为一辈,10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这就是说骑兵的编组根据地理形势和敌情的不同,有疏有密、密阵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或敌方占据有利地形而我方 处境不利,以及敌阵整齐坚固等情况下采用之。密阵坚固,不易被对方冲垮。骑兵的行动贵在迅速,但又必须保持严整的队形,不然就会变成乌合之众。因而“鸟散云合”,二者不断交替,分合变化无常是骑兵在战斗中常用的最主要的和基本的战术动作。分合变化的空间限度,六韬?均兵说:“是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的骑兵阵,骑与骑、列与列之间的间距极小,排列十分密集。其彼此的间距仅具象征意义,是屯聚的阵容。秦的骑兵在战场上险战,易战的编列情况已无从得知。(3)二号兵马俑坑军阵,是由四个小阵组合而成。其前端是弩兵俑组成的方阵;右侧是战车组成的方阵;中部是战车和徒兵骑兵结合的长方阵,两组骑兵置于末尾为殿军;左侧为骑兵阵。从整体上观察,骑兵阵仅是二号兵马俑坑军阵的一翼。这种编列反映了骑兵在当时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配合战车和步兵作战。孙膑兵法?八阵说:“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两军交战时,则视地形之险易而布署兵力。平原广衍草浅地坚,则用车;地形险峻,追奔逐北,乘虚猎散,反复百里,则用骑;溪谷险滩及屯扎守卫壁垒时,则用弩。三者相侍参合灵活运用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兵马俑坑军阵的布局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原则。运用骑兵要善于掌握战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的战法。六韬?战骑中提出的“骑有十胜、九败”,是战国时代骑战经验的科学总结。十胜是:一,当“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时”,用骑兵“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二当“敌人行阵整齐坚固,士卒欲斗”时,不是急于与敌军交锋,用骑兵“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而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三是当“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的时机用骑兵“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四是当“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的时机,用骑兵“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入,敌人必败”。五是当“敌人无险阻保固”时,用骑兵“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八是当“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时,“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杂以车兵和弩兵:“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前言骑有十胜,此仅八胜,疑有佚文。仅从这八胜看,已比较系统全面地概括了骑兵最有利的战机和战法。?由此我们大体可以得知当时骑兵常用的一些战术原则:或侵其前后,猎其左右 ;或翼其两旁,疾击其后;或长驱深入绝其粮道或断其归路;或驰来驰往惊扰强大坚固之敌军,伺机歼敌。要言之,骑兵的战术是奇袭、侧击,骚扰,是一种击溃战。我们还看不出后代骑兵常用的战术,即善于利用敌军队列中的缺口或薄弱环节,迅疾插入,随之向左右扩展,把敌军冲垮,再迅猛而无情地追击溃散的兵卒,以巩固和扩展战果的歼灭战。所以当时的骑兵必须与战车和步兵配合,象秦赵的长平之战那样,才能大量歼敌。六韬?战骑所说的骑兵的九败:、一是陷敌而不能破阵;二是追北险长驱不止,遭敌伏击,绝断归路;三是入而无以出陷于天井、地穴;四是进入狭谷地;五是陷于大涧深谷、林木茂密之地;六是陷于两水之间,又前有大阜,后有高山,表里受敌;七是粮道被断,又无归路;八是陷于沮泽,进退不得;九是左有深沟,左有大阜,高低如平地,进退诱敌。这九条是骑兵的死地,为兵家之所忌。因为兵有四路(进、退、左、右),五动(进、退、左、右及默然处)。善用兵者四路必彻,五动必工。上言骑兵之九败,是因为四路穷;五动忧。“进则傅(薄)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孙膑兵法?善者)。六韬所说的骑兵的十胜、九败,反映了骑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研究古代骑兵史的重要资料。三秦国骑兵的出现和发展从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俑的装备看,已不是原始形态的骑兵,说明它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那么秦国的骑兵始于何时?在谈这个问题以前,首先探讨一下中原地区骑兵的出现和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匹用于乘骑和军队编有骑马的部队,这自然首先发生在那些自古以来就产马,而且气候和青草适于马匹生长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骑兵)我国西北部和北部自古以来是养马区,因此骑乘和骑兵首先出现于我国西北部和北部少数游牧民族地区。杜牧注孙子说:“黄帝陷于尤,以中夏车徒,制戎翟骑士”(转引自七国考?赵兵制)。此说虽不可信,但说明古代中原地区使用车徒,戎翟使用骑兵。管子?小匡篇记载,周惠王13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攻山戎,“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这说明春秋初期北方少数民族已有骑兵。中原地区的人在殷周时代多乘车,战争是车战,骑乘和骑兵的出现都较晚。左传襄公26年(公元前547年)记载:“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 。又左传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公徒执之”。杜氏注:“展,鲁大夫,欲与公俱轻归,乘如字,骑马也”。这是中原地区出现单骑的最早的记录。马寿的说文段注释要卷九说:“古人非无骑矣,浑言则传遽,析言则传遽分车马,亦可证单骑从古而有,非经典所无”。殷周时的传遽是否有单骑,尚乏例证,马氏之言可为一说以备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关于中原地区骑兵的出现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吕氏春秋?不苟记载:“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日:“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子虎。”这条史料证明这时晋国似已有了骑兵。可能因为晋的北边与狄接壤,为了对付狄人的骑兵也建立自己的骑兵。但其数量恐怕不多,还不能算作独立的兵种。骑兵作为独立兵种的出现似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象战国初期的墨子已谈到骑兵,说“车为龙旗,骑为鸟旗”(墨子闲诂卷15)。骑兵已有不同于战车的专门旗帜,显然已成为独立的兵种。吴子一书中多处论及骑战,如料敌篇说:“谨我车骑”。治兵篇中还总结了战骑饲养、训练和役使的一套经验,及骑兵必备之马具鞍、勒、衔等。吴起还曾亲率车五百乘,骑三千匹,大破秦军(七国考?赵兵制)。到了战国中期,中原东方各国都已普遍组建了一支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如燕“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楚“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有“骑千匹”。这时骑兵在中原各国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上面把中原各国骑兵的出现和发展作了扼要的论述,回过头来更探讨一下秦国骑兵的出现和发展情况。韩非子卷三十过篇记载,秦穆公24年(公元前636年),秦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关于“畴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畴,等也,言马齐等”(韩非子?十过篇注),意即车马的毛色齐等;二说:畴骑,即骑兵,说明“秦国拥有大量的骑兵(秦史稿第四章)。我基本同意二种说法。秦穆公时出现骑兵是可能的,理由是:秦地处西北,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产马的地方,秦向来也以养马业盛行著称于世。远在西周孝王(公元前884一前870年)时,秦的祖先“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沂渭之间,马大蕃息”(史记?秦本纪)。秦养马业的发展为骑乘和骑兵的出现创造了先决 条件。再者,秦长期与戎族杂居,自秦仲至穆公时代,与戎族的战争一直未断。西北地区的戎人过着游牧生活,长于骑术,秦人以骑御之亦是合乎情理的,秦穆公伐戎王,益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农庄出租协议书
- 车辆购买赠予协议书
- Brand KPIs for shoes Russell Bromley in the United Kingdom-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车位委托出租协议书
- 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特征与防治策略
- 厂房金卤灯订购协议书
- 超市啤酒合作协议书
- 体育馆培训合同协议书
- 重庆小面合同协议书
- 高空安装安全协议书
- 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
- 交通运输行业消防隐患排查措施
- 养生馆员工管理制度
-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下学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 2025年档案管理员试题及答案
- 《接地线挂设操作》课件
- 检验科三基试题库与参考答案
- DBJ50-T-228-2015 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 2025书记员招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电子商务中价格感知与消费者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