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整理)_第1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_第2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_第3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_第4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2、 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不变。3、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 生反应,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4、 接触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到的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来物与靶分子的结合产物。5、 效应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6、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对某环境因子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指标。7、 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 高。8、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 CO2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 CO2、 CH4、 N2O 、氯氟烃(CFCs 。9、 hormesis 效应:某些物质低剂量对机体有刺激(有益作用,高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10、 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环境 质量恶化,影响人体健康。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12、 空气离子化 -空气中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阴阳离子的过程。13、烟波着陆点: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 面,接触地面的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 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14、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 -烟囱高度加烟气上升高度一般认为,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 有效高度的平方 呈反比。 即有效排 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断面污染物的浓度可降到原来的 1/4。15、气温垂直递减率 ( r-正常情况下,高度每上升 100m , 气温下降 0.6516、气温逆增 (逆温 -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r017、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d 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空气团, 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 发生自身温度的绝热变化, 干空气 团每上升 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 0.986大气稳定度取决于 r 与 rd 的相对值和 r 的绝对值18、大气的自净: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 消失的过程,主要有 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19、 煤烟型烟雾事件:主要由燃煤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 在不良气象条件下不能充分 扩散所致。20、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由汽车尾气中的 Nox 和挥发性有机物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 下,经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是 O3、醛类以及各 种过氧酰基硝酸酯。21、酸雨:降水的 pH 值小于 5.622、 大气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 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 制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23、基准 -通过科学研究得出某污染物的最大无作用浓度 , 是根据剂量 -反应关系和一定的 安全系数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不具法律效力24、 标准 -国家对环境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 和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技术法规。它以基准为主要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由国家颁布,具法律效力两者的关系:基准标准的科学依据;标准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25、 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任何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日平均浓度限值:任何 1日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年平均浓度限值:任何 1年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的最高容许值。26、溶解性固体 - 水样经过滤后 , 将滤液蒸干所得的残留物27、悬浮性固体 -水中不能通过滤器的固体物干重28、总固体 -水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干后的残留物总量(总固体愈少,水愈清洁29、溶解氧 DO :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是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及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化学耗氧量 COD :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 所消耗的氧量,可作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的间接指标生物需氧量 BOD :水中有机物在需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所消耗的溶解氧量5日生化需氧量:20培养 5日, 1升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30、总有机碳 TOC-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总量(mg/l 。评价水体有机需氧量污染程度 的综合性指标之一,但不能说明有机污染的性质。31、总有机需氧量 TOD-1升水中可氧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32、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 , 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 , 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 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33、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水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34、有效氯 (available chlorine 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或含氯化合物中氯 的价数大于 -1价的氯35、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background level: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 含量。是评价土壤化学性污染程度的参照值,是制订土壤中有害物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 36、土壤的自净 (soil self-purification: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 , 使病 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无害化,土壤逐步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37、腐殖质 (humus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 , 又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腐殖质化学性质稳定,无臭气,不招苍蝇,病原体死灭,卫生学上安全腐殖质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实质:有机物有机化的过程。38、大肠菌值:发现一个大肠菌所需的最少土壤克数,是反映土壤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 3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 :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区域差异,造成水、土中某些微 量元素过多或过少 , 超过了人类的适应范围所引起的疾病40、碘缺乏病 IDD :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 , 主要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和克汀 病41、 地方性氟中毒:-由于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氟斑 牙和氟骨症。病因:饮水型、煤烟型、砖茶型42、地方性砷中毒:某些地区长期从饮用水、 室内煤烟、 食物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砷而引起 的一种地方病。主要 临床表现 为:末梢神经炎、皮肤色素沉着、掌跖部皮肤角化、肢端缺血 坏疽、皮肤癌,是一种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受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42、环境质量评价:从环境卫生学角度,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一个区域的环境质 量加以调查研究,并作出评定和预测43、 环境质量指数 EQI :将监测数据经统计后求得其代表值, 以环境卫生或环境质量标准作 为评价标准, 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 换算成无量纲的数值, 用来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 4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2、化学物联合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3、无阈值化合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大于零剂量暴露均可发生有害效应(直线型 。4、阈值化合物 - 单阈值化合物 (S 型 ; 双阈值化合物 (必需微量元素、 hormesis 效应化合 物 (U型 5、 持续性蓄积危害 POPs :即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12种 DDT 、氯丹、灭 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六氯苯、呋喃、氯联苯、二噁英。大气污染6、 紫外线的主要生物学作用:色素沉着作用、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杀菌作用、提高 机体免疫力7、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硫酸雾8、 颗粒物的污染自然来源: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水喷溅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颗粒物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9、 制订大气质量标准的原则对人体不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选择最敏感指标 经济合理、技术可行10、 SO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 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 0.15mg/m3(二级标准 1小时平均最高容许浓度 0.5 mg/m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96每个污染物标准均分为三级(n.+适用范围一级标准 :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 在长期接触情况下, 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 量要求。-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疗养地(风景区二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下,不发生伤害的 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广大农村等(居民区三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 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城镇、工业区、城市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工业、交通区 11、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目的查明大气污染来源查明大气污染状况 -污染物种类、浓度、范围、规律、评价查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12、 点源监测采样选点:面源污染监测选点:按城市功能分区布点、几何状布点、根据污染源、人口分布、地形 等灵活设点13、 监测指标的选择 点源污染的大气监测:以点源排放的主要有害物质为指标 面源污染的大气监测:常用指标 -SO2、 NO2、 I P、 CO 、 O3线源污染监测:细颗粒物(PM2.5 、 NO2、 CO14、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一、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调整工业结构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二、工艺和防护措施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15、 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预防性卫生监督:参与计划、审查图纸经常性卫生监督:环境监测、健康监测、建立危险物品档案、信息与决策水体卫生1、 “三氮” (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三氮”单项指标增高的意义氨氮新近人畜粪便污染亚硝酸盐氮水体正在自净硝酸盐氮陈旧性污染已自净完毕,也可能为地质因素所致2、 水体自净的机制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主要微囊藻毒素 (MC 是已发现的最强的肝癌促进剂3、 制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防止地面水传播疾病 防止地面水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远期效应 保证地面水感官性状良好 保证地面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基本项目 分 5 类分别适用不同的水环境功能区 - 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 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 - 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排入的污水二级标准 -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排入的污水三级标准 -排入城镇下水道并将进行二级生物处理的污水6、 污水处理方法分类1. 按作用原理分类 物理处理 (机械阻留、沉淀、除油 等 化学处理 (混凝沉淀、中和、氧化还原 物理化学处理 (吸附、萃取、离子交换 等 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法、生物过滤法 2. 按处理程度分类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饮用水7、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性流行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患者有同一水源饮用史 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8、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时:出厂水中游离氯量不超过 4mg/L,游离氯余量不低于 0.3mg/L。标准规定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氯余量不应低于 0.05mg/L.9、 水源选择的原则 水量充足 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10、 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 取水点周围 100m 半径水域内 , 严禁可能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 取水点上游 1000m 和下游 100m 水域内,不得排入废水。不得设置污染源,不得进行污 水灌田和施用危害大的农药 取水点上游 1000m 以外的地区,应限制污染物的排放11、 地面水的取水点位置 位于城镇和工业企业上游 , 避开污染源 最低水深应有 2.5m 以上12、 滤池工作周期 : 成熟期 过滤期 清洗期 加氯量 (chlorine dose= 需氯量 + 余氯13、 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水的 pH 值 - HOC l的杀菌效果是 OC l -的 80倍 水温 水的浑浊度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14、 二氧化氯消毒 优点 消毒能力比氯好,仅次于臭氧 不形成三卤甲烷类物质 当水中含氨时不与氨反应,氧化和消毒不受影响 能保持余氯,余氯无氯臭味 消毒效果不受 pH 影响 有很好的除色、臭、味能力 15、臭氧消毒 优点 用量少 , 接触时间短 不形成三卤甲烷类物质 对细菌、病毒杀灭效果比 Cl2 和 ClO2 好 有很好的除色、臭、味能力 16、紫外线消毒 一般用波长为 254nm 的紫外灯, 消毒设备有浸入 式、水面式。要求水浊度低,水深不超过 12cm 17、饮用水的深度净化目的 获得优质饮用水 18、膜过滤法常用技术有:微滤、超滤、反渗透膜 19、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 (1). 配水管网的布置形式-分枝状、环状 (2). 配水管卫生-防腐、安全性 (3). 管道埋设卫生 避免穿过垃圾堆和毒物污染区 水管与污水管平行埋设时, 垂直间距0.5 m,水平间距1.53 m 交叉埋设, 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垂直间距0.4 m 单位自备供水系统不得与城镇饮用水管网连接 管道安装完毕后,应充分冲洗和消毒 (4). 管网应维持一定水压 (5). 高楼水箱二次供水卫生问题 20、凡患有痢疾(细菌性&阿米巴) 、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 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管水工作。 土壤卫生 1、 土壤污染源(5 个) 农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灾害污染源 2、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特性(4 个) 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类-适用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 类-适用于一般农田 类-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 , 矿产附近的农田土壤(蔬菜 地除外) 产气荚膜杆菌多(值小 ,大肠菌少(值大表示土壤的污染是陈旧性的。反之为新近污染。 4、土壤卫生防护措施 一、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粪尿混合发酵法 。堆肥法。沼气发酵法 厕所的卫生要求: a.位置适当,坑底距地下水位 2cm 以上,距分散式供水源、餐饮机构 30m 以外 b.粪池高出地面,防雨雪水流入,应防渗漏,不污染地下水 c.防蝇、蛆、鼠、臭、溢设施 d.采光、照明、通风良好、使用方便,便于保洁 e.符合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17217-1998) 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