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汝南周氏宗谱序汝南堂周氏家族宗谱周氏宗谱拾遗饮水思源周姓始祖周后稷周后稷,名弃,系黄帝玄孙,帝喾之子。幼随其母姜女原在邰部落长大成人后,发挥聪明才智,教导邰部落人民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使邰部东人民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舜帝见他功勋卓著,给予掌管农业的稷官,史称“后稷”,周姓人尊为始祖。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敦颐像 周敦颐母亲郑氏宋碑残片 【渊 源】周姓的起源与演变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魏书官氏志、中国姓氏和小学必读百家姓所载,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古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黄帝时代的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后又越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即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亶父南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称周。经历三代,即古公亶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发(周武王),东进灭商,建立了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动在山西境内,直至商朝末期,才西迁和南移进入陕西长安以西地区。先秦,周氏族名人稀少,史书中仅出现过商末太史周任一人。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也有2300年的历史。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至十八代孙姬邕,秦灭周,子孙遂姓周。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为汝坟侯。从此以后,这支周姓发展很快,在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随后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和广西,唐末周姓已经出现在四川。清初开始进入台湾地区。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在周庄王时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周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北魏献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鲜卑姓普屯氏、贺鲁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随后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来均集体改姓周。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周姓汉族了。 【周姓来源主流】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史料考证,周姓是一个姓源复杂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发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个大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周姓源于姬姓。周姓的祖先是后稷,当时主要定居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一带,传到周武王时,武王灭商朝建立了周朝,立国800余年。周朝被秦所灭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即以周为姓。据河图运录法记载,周姓还出自于黄帝时期,黄帝的臣子周昌、周书等,他们的后代以周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另外,据逸周书记载,商代时有太子周任,食邑于周地,他的子孙后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据史料考证,今河南省上蔡县是历史上周姓的郡望,周氏以汝南为郡号,周氏后裔最初主要在河南一带发展和繁衍。秦汉时期,聚居在河南的一部分周氏后裔开始迁移到江苏省沛县定居,并形成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晋永嘉年间,周氏后裔迁徙到安徽定居。唐代以后,又陆续迁入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清康熙乾隆年间,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周氏后裔,逐渐迁移到台湾定居。据富春周氏宗谱记载,南宋庆元至嘉泰年间,南宋大臣周必大晚年时,率家人从杭州迁入富阳新义芳地定居生活。周必大是富阳周氏的始迁祖。 800多年来,周氏后裔在浙江省富阳市,逐渐形成了新义芳地、东坞山、新登官塘和宜家弄四个支系。现如今,子孙繁衍了39代,周姓已成为富阳市的大姓,周氏后裔达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阳市东坞山和新登镇官塘等地。在富阳历代周姓名人中,曾任台湾兵备道的周凯,深受人们的称颂。千百年来,周氏后裔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据元和姓篡记载,唐代元和年间,周氏郡望多达18个地方,并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周姓名人辈出。据统计,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众多的周氏名人。秦末有张楚大将周文,西汉有周昌、周勃、周亚夫等名将,三国时有吴国名将周瑜,晋有御史中丞周处,北宋有哲学家周敦颐,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文清、周天球,清代有诗人,测字师周亮工等,现代则有著名文学家周树人和周建人,当代则有周姓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周姓是当今中国众多姓氏中的第9大姓,周姓不仅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还远徙于欧美、东南亚及许多国家和地区。 【关于“周”字】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带“口”字,只表示界划分明的农田,经过衍化,才形成今天的形象。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 汝南周氏宗谱序(宋) 朱熹“予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日翟旋绕,归向犹君之尊而不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入表,通峰接山献如祖之亲而敢无本焉。此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道,莫大于不孝。为人臣者,所尝鞠躬尽瘁;为人后者,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阅周氏谱牒,上溯得姓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呼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周氏多矣。宋庆元二年(1196年)晦庵撰”。2000版周氏族谱四言序渊源我祖,万古流芳。上古附宝,少典正房。有感而孕,北斗闪亮。嫡传两帝,史称炎黄。黄帝姓姬,炎帝姓姜。黄帝妻室,共有四房。二十五子,人丁兴旺。元妃嫘祖,黄帝正房。曾孙帝喾,世繁系庞。一支统周,一支统商。元妃姜塬,帝喾正房。其子后稷,专管农粮。数代嫡传,文王姬昌。武王伐纣,商汤灭亡。西周东周,功业辉煌。建都镐京,后迁洛阳。平王迁都,周朝改样。少子姬烈,食采郡望。今之叶县,繁衍枝广。传至姬邕,秦立周亡。改姬为周,念国不忘。裔孙周仁,十子兴旺。南迁北垦,多有郡望。山西临汾,聚居为乡。明朝初期,移垦入襄。玉皇庙东,汝河之阳。侯村西临,居为故乡。古之人生,诗书农桑。孝亲事大,首在伦常。递嬗昭穆,长幼明朗。文明进步,根却迷茫。数典忘祖,盖谱无章。今欲推溯,略示要纲。【郡望】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 【谱 系】姬 昌即周文王姬 发即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灭商定都镐京始建了长达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姬 涌周成王 (前前)姬 钊周康王 (前前)姬 瑕周昭王 (前前)姬 满周穆王 (前976-前922) 西周朝姬 扈周恭王 (前922-前900)姬 坚周懿王(前899-前892)姬 辟周孝王(前891-前886)姬 燮28周夷王 (前885-前878)姬 胡9周厉王 (前877-前841)共和年,庚申(前姬 静30周宣王 (前827宫 涅1周幽王 (前781宜 臼2周平王东迁洛阳中兴周朝 东周朝姬 烈3平王少子封为汝坟侯尊为周姓始祖即:周烈姬 懋4第二代世袭汝坟侯姬 文5第三代世袭汝坟侯姬 升6第四代世袭汝坟侯姬 兴7第五代世袭汝坟侯姬 晏8第六代世袭汝坟侯姬 安9第七代世袭汝坟侯姬 宏40第八代世袭汝坟侯姬 明1第九代世袭汝坟侯姬 隐2第十代世袭汝坟侯姬 寿3第十一代世袭汝坟侯姬 容4第十二代世袭汝坟姬姬 休5第十三代世袭汝坟侯姬 雄6第十四代世袭汝坟侯姬 晖7第十五代世袭汝坟侯姬 宽8第十六代世袭汝坟侯姬 员9第十七代世袭汝坟侯姬 成50第十八代世袭汝坟侯周 邕1世袭汝坟侯避秦灭杀前朝王室正式改姓周周 秀2 秦朝周 仁3汉复封汝坟侯赐号正公字季房徙于安成。生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燕裔孙表 汉朝周 球4汉仕至执金吾生子:应周 应5汉朝平陵令生子:道周 道6举孝廉拜郎中生子:约:周 约7汉五官中郎将生子:燕周 燕8字少卿,汉决曹掾居安成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5子为:周兴,居宋里,栎阳令;周羽,居东观里,东海太守;周仲,居宜唐里,兖州刺史周明,居西南里,颍阳令;周良,居遂与里。周燕家族因之盛极一时。周子兴9汉重合令居宋里栎阳令生子: 璆周 璆60汉朝社会名士生子:党周 党1汉建武年登第生:纡周 纡2汉永平年登第 子 ( 荣,其他子记载不详 )周 荣3汉章帝、和帝两朝任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及周荣之忠节,遂转为山阳太守子(兴 )周 兴4汉永宁年尚书郎 子( 景、其他记载不详 )周 景5(-168)汉建宁年太尉 字:仲向封为安阳乡侯子( 嗣,忠、 翼 ,尚)周 翼6东汉洛阳令 子( 道、 瑜 )周 瑜7175-210东吴大都督 子( 循、 胤 ) 三国周 胤8(200.-239)东吴都乡侯 子(纂、 豫、 泰 )周 纂9(219-东吴威远将军 子( 敏 )周 敏70晋左中郎将 子( 访 ) 晋朝周 访1(259-320)字士达,晋征西将军封寻阳侯 子( 抚、 光 )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祖纂,吴威远将军。父敏,左中郎将。访少沈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访。访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宁、益,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周 抚2(-365)晋元帝年镇西将军子( 楚 )字:道和谥曰襄强毅有父风,而将御不及升平中,进镇西将军。在州三十余年,兴宁三年卒周光光少有父风,年十一,见王敦,敦谓曰:“贵郡未有将,谁可用者?”光曰:“明公不耻下问,窃谓无复见胜。”敦笑以为宁远将军、寻阳太守。及敦举兵,光率千余人赴之。既至,敦已死,光未之知,求见敦。王应秘不言,以疾告。光退曰:“今我远来而不得见王公,公其死乎?”遽见其兄抚曰:“王公已死,兄何为与钱凤作贼?”众并愕然。其夕,众散,钱凤走出,至阖庐洲,光捕凤,诣阙赎罪,故得不废。苏峻作逆,随温峤力战有功。峻平,赐爵曲江男,卒官。子仲孙周仲孙兴宁初督宁州军事、振武将军、宁州刺史。在州贪暴,人不堪命。桓温以梁、益多寇,周氏世有威称,复除仲孙监益、豫、梁州之三郡。宁康初,杨安寇蜀,仲孙失守,免官。后征为光禄勋,卒。 周 楚3(-371)晋梁益诸军都督子( 琼 )字:元孙谥曰定起家参征西军事,从父入蜀,拜鹰扬将军、犍为太守。父卒,以楚监梁、益二州、假节,袭爵建城公周 琼4晋建武将军子( 虓 )劲烈有将略,历数郡,代杨亮为梁州刺史、建武将军,领西戎校尉周 虓5晋龙镶将军子( 兴 )字:孟威少有节操。州召为祭酒,后历位至西夷校尉,领梓潼太守周 兴6南朝宋益州刺史子强,其他子记载不详 南北朝周 强7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子(灵起 )周灵起8梁通直散骑常侍,直阁将军,义阳太守,庐桂二州刺史,封保城侯。子 表、 炅. 9周炅:(515-578)字文昭,以功进为平北将军。后卒于官,赠为司州刺史,改封武昌郡公,谥号曰壮。80周法尚(554-612)字德迈,右光禄大夫。后卒于军中。追赠为武卫大将军,谥号曰僖。周法尚有子6人,其中以周绍范最为知名1周绍范在隋大业三年(613)即起家为官。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周绍范为秦王李世民府库旦车骑。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周绍范于贞观五年袭爵谯郡公,累迁殿中大监、右屯卫将军,贞观七年加授左屯卫大将军,是年卒,谥曰敬。有子名道务。周道务起初因为是功臣之子而被养于宫中,其父周绍范死后,道务遂出宫还家。至其成人后,被唐太宗招为驸马,以临川公主嫁之。周道务历官营州都督、检校右骁卫将军。死后谥号曰襄。周 表9梁义衡二州剌史,封蓬陵侯。子1才卿周才卿80隋德州刺史永城侯,谥曰敬。子归仁、怀义 隋朝周怀义,任唐代太子右宗卫率. 唐朝周基,字崇业,曾任常州长史.怀义子.为临汝周氏的开基始祖。周允元即周基之子周允元(636-695)字:汝良,周基之子.周允元于弱冠之年即中进士。延载元年(694年),累官至右肃政御史中丞,后拜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次武后宴请朝中宰相,要求宰相们向其进善言。周允元说:耻于君主不如尧、舜。武三思闻听此言后,便上疏奏劾周允元贬斥朝廷,应予问罪。武则天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其为政之卓识却并不亚于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帝王。她不但没有责怪周允元,反而说;周允元此语足以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周允元卒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死后被追赠为贝州刺史。武则天还亲自作七言诗一首以示哀悼,可见她对周允元是非常赏识的。周归仁1(588-639)居山东青州即兖州,隋末义宁元年登武进士,授魏博节度使左迁湖广襄阳刺史,封息国公子: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周贵珠2(604-673)字:元明.又子席珠.唐贞观年进士司绩郎中 子:文 颖、文 宝周文颖3(622-699)字:仲盛.又字奇敏.唐永徽年进士。任汝南太守子:安 时安世 周安时4(651-717),字:朝用.唐总章年进士。授判史生子二如 锡、如鍉。得24孙周如锡5(673-757).字:彦德.唐垂拱年进士。左金吾大将军授征南大元帅 迁徙:湖南宁远大阳洞生十八子宏谦、宏量、宏德、宏度、宏休、宏直、宏章、宏慎、宏正、宏让、宏道、宏亮、宏颂、宏交、宏本、宏明、宏初、宏立。文进士人武进士人连同胞兄弟如鍉所生六子宏悯、宏懔、宏惯、宏侧、宏臆、宏惮.周家24兄弟均为进士及第入仕,当时被赞誉为大唐二十四才子。唐初以前,江永为荒蛮之地。唐贞观末年,鄱阳林士弘自称楚帝,据江南、六州之乱旷日持久, 至唐玄宗开元时,钦定周氏如锡、如鍉弟兄挂印南征。平定叛乱之后,周氏兄弟已近年迈,子嗣24人,族谱称之为“二十四宏”。至唐天宝年间,各宏族人分散各地,其中在永明县择地落籍有11宏,上甘棠的周氏族人便是其中一支。周宏谦6(716-779),字:唐天宝元年进士朝议大夫周从昌7(744-810),字:雨轵.唐永泰元年进士, 廉、白二州刺史由宁远始迁湖南道州周 寓8(784-846)字:丞夏.唐永贞元年进士 颂州太守周惟简9(808-875)字:居正.唐长庆初年进士 嘉鱼县令周 镶90(827-892)字:怀玉.唐会昌初年进士翰林学士周彦朴1(846-926)字:幼真.唐大中末年进士延安太守周虞宾2(904-963)字:光国.唐天复初年进士,光州刺史光禄大夫生十二子从 远 、从 本 周从远3(923-983)字:仲长.宋建隆年武进士,马步指挥史生子一智 强 宋朝 周智强4(944-1007)字:健行.宋处士仁孝有义,教子有方隐居月山之严田诗书自娱颐养天年葬营道安心寨周怀成5(967-1022)字:孟匡.(即辅成)宋大中祥符进士黄冈尉桂阳令周敦颐6(1017-1073)字:茂叔.始祖元公,字茂叔,号濂溪先生,为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原配陆氏子一寿继配蒲氏,子一焘7子二人孙人周寿7(1057-1109)字:季老.又字:元翁.黄榜进士,吉州司户.生子六人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周季仲8(1097-1162)字:求善.子人:兴裔兴继兴宗周兴裔9(1132-1196)字:克振.由道州迁福州配:王氏,尚书右仆射王硅之女周兴继9(1140-1207)字:为可.原名:兴宗配:王氏,尚书右仆射王硅之侄女子人元孙嗣孙子溶福孙100福孙生子:周洪(1211-1278)字:时举.1洪生子:维翼配赵氏周元孙100字善长年年宋礼部侍郎生子滔湘泓沐其时四行统一修撰谱牒周子湘1(1214-1285)大理寺学士周红翼2(1255-1305)字:均用.锁南大将军子人 【史 海 拾 贝】 西周灭后,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姬宜臼封其子周烈为汝坟侯。至烈十九世孙周邕时,秦灭掉了周,从此周姓失去侯位。汉灭秦后,重新恢复周姓侯位,将周邕的孙子周仁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即今平舆县的老王岗一带)。从此,周姓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周仁五世孙周燕任汝南郡决曹掾,申张正义,为民请命,史有佳传。五个儿子各有所成,长子周舆任重合令,二子周羽任栎阳令,三子周仲任东海太守,四子周明任衮州刺史,五子周良任颖阳令,时人称为“安城五龙”。他们各居一里,至此,天下著姓必称周氏。其后安城周姓,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百人,且为官者甚多。如汉代有周畅任河南尹、光禄勋,曾在洛阳收埋饿死他乡的尸骸一万多具。周嘉任零陵太守,以忠勇侠义著称。周磐任阳夏令、重合令,皆有惠政,后思母弃官还乡,为母守灵尽孝。周乘举孝廉,任泰山太守,为政清廉,时人赞之为“治国之器”。周浚任御史中丞、扬州刺史,封射阳侯、加武成候,拜安东将军。周燮,生而敛颐折额,且状骇人,精通礼易,举孝廉,贤良方正。晋代有周馥,清正有才,补尚书郎,任徐州刺史加军将军、河南尹。浚长子周顗任吏部尚书左仆射、赠光禄大夫,为官清贫,史有“三日仆射”之说。浚次子周嵩任庐陵太守、御史中丞。浚三子周谟任丹阳尹、侍中、中护军,封西平候。顗子周闵历任衡阳、建安、临川太守,侍中,中领军,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加中军将军,转护军,转秘书监。馥子周密,人称清士,任尚书郎。周篡孙周访,任扬烈将军、赐浔阳县侯、善抚纳士众,皆为战死。死后,帝诏赠征西将军。访长子周抚,任鹰扬将军,武昌太守,镇西将军。访次子周光任浔阳太守,赐爵曲江男。周楚任鹰扬将军,犍为太守,平司马勋之乱。楚子周琼任梁州刺史,建武将军,领西戎校尉。琼子周虎任西夷校尉、领梓潼太守,追赠益州刺史、龙骧将军。周仲孙任振武将军、宁州刺史,后为光禄勋。周琳任东阳太守。南北朝时,周淳官至宋侍中、太常。周朗任宋吴兴太守、太子中书舍人、庐陵内史。周浓任国子博士、中书侍郎。周舍任梁尚书祠郎郎、太子詹事。周宏正,一代学宗,任梁吏部待郎。周宏让,博学多通,任梁仁威将军,入陈任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周宏直:昌州刺史、太常卿光禄大夫。周确;尚书、赠散骑常侍太常卿。周灵任梁通直散骑常侍,卢桂二州刺史,保成县候。周炅任陈平北将军、江北道大都督,总统众军,封武昌郡公,赐司州刺史、龙源候。周法僧任陈宜城太守。隋时,周法尚任定襄太守、炀帝用其兵法,赠武卫大将军。周墀任集贤殿学士、江西观察使、义成节度使。唐武后时,周允元任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卒后赠贝州刺史?.皆周燕之后。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又多集中在江浙一带,而安城的周姓后人在此地久已不见。据考评,安城(原名汝坟)遗址位于平舆县西南17.5公里的老王岗乡兴旺店村委之刘庄、朱冈村一带。北靠汝河,东毗汉代大型水库鸿隙陂,北城垣长约500米,南城垣长约1200米,南北宽1200米,呈梯形。遗址内多见汉砖残块,出土有一些古井、汉磨、小件铜器、玉器、古币等。南有汉墓群,当地号称“十八冢”,是安城籍世家豪族的茔地,已尽掘毁。安城故城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1990年公布以来,倍受学术界关注。平舆县政府已对该故城遗址采取了保护措施。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成功举办癸巳年礼乐大典暨中华周氏后裔恳亲大会洛阳周公庙博物馆讯 癸巳年洛阳周公庙博物馆癸巳年礼乐大典暨中华周氏后裔恳亲大会在3月30日早在定鼎堂前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洛阳市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华周氏联谊总会联合主办,旨在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营建东都洛邑的元圣周公,传承礼乐文明、弘扬河洛古老文明,扩大洛阳周公庙在华人世界的影响。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周公礼乐大典文化节目演绎。二、周氏后裔祭祖拜谒活动。 活动开始前会场内有序的准备工作上午9时30分随着主持人宣布:“2013年洛阳周公庙礼乐大典暨中华周氏后裔祭祖大典”正式开始。由周氏后裔嘉宾致辞敬香。第三项、主祭官宣读祭文第四项,礼乐表演第一章:定鼎中原由五十名西周步兵手持长戈,昂首阔步迈向舞台。表现了周代五礼中的“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中的礼仪,是军中操演、征伐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封之礼。 第二章:天地共祭由一群少女着布衣上场,少女祭天求雨,祈求天神降雨浇灌土地,表现人们辛勤劳作,盼望丰收。舞蹈在少女们庆祝丰收的呐喊声中结束。表现了周代五礼中的“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先祖等。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远古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天神的敬畏。 第三章:成人礼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有的模仿大人走路,有的效仿成人施礼等等各异动作。又有长者号召孩子们整齐排列等待,长者给孩子们做成人之礼,向现场的人们展示了周代成人礼的简单过程。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中国奠定了“礼乐文明”的基础,西周又是我国礼仪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成人礼”就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礼仪。男孩为“冠礼”女孩为“笄礼”。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作为幼儿期的结束和成人期开始的标志。 第四章:诵读弟子规伴随着古乐,百名少年排列整齐地高声朗诵弟子规。弟子规是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第五章:大合唱周公颂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合唱队深情的颂唱,表达对周公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景仰和爱戴。周公奠定儒家思想,佐武王灭殷商,辅成王成周定鼎,营建洛邑,惶惶九州。制礼作乐,安定人心。经千秋伟业,开万代太平,筑礼仪之邦,始华夏文明。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第五项,自行参拜 淮安名宦周文炜与文庙忠孝祠 周文炜第十三代后人周兴国 文庙碑记中的忠孝祠 周氏宗谱中有关周文炜行状【核心提示】晚报记者 彭 智在淮安清江文庙,一座座古典的亭台楼宇,偎依在静水流深的里运河畔。淮安里运河,惯看千帆过尽,也见证了清江文庙饱经沧桑的历史变迁。如今重建的文庙,有人勒石为碑记载,曾经的建筑格局,有崇祀明末淮安名宦周文炜的祠堂,如今虽无旧祠,但祠堂的主人周文炜,背后却有着一段荡气回肠的忠烈故事,至今仍令人浩叹不已。在淮阴区,记者寻到了周文炜第十三代后人周兴国,在一字一顿中,老人为我们讲述了明朝末年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在淮阴区小营广场东,小巷一隅的普通民宅,记者拜访了周文炜后人周兴国。周兴国今年62岁。见到周老时,他正在家修宗谱,案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周老告诉记者,他以前在淮阴区袁集中学任教,退休后专心研究家谱。周兴国发现,宗谱里有关于宋代大儒周敦颐和明末崇祯年间名宦周文炜的行状。后就此多方求证寻访,经查阅,在清河县志中发现清江文庙原建有祀忠烈公周文炜的祠庙,历史上毁于兵火,早已湮废,如今重建的文庙并没有忠孝祠,只在碑识中有所提及。在周兴国的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捧出宗谱,向记者出示了关于周文炜的行状,其中记载,“文炜,字存白,号鲁源,生万历年戊子四月十三日吉时卒崇祯十六年癸未十月十五日,岁贡生任陕西西安府同。”周兴国说,“周文炜生于明末,是明淮安府清河县(现淮阴区码头镇)人,其九世祖周显忠怀才抱德,隐居不仕,于明初洪武三年从苏州阊门迁居清河,周文炜的二十一世祖周敦颐是宋代大儒。周文炜年轻时就是清河县一位有名的学者,他赋性刚直,无所浮湛,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天启元年(1621年)清河县学宫(文庙)湮废。周文炜与仲朝典、李遇贤、江道振诸君相与协谋,捐资助工,戴星视事,不避寒暑。“以广文之职而兼有司之能”,终将新学宫“次第考成”。据周兴国介绍,在淮周氏一脉,因周文炜的忠烈事迹而被诰封为忠孝堂,且代有才人出。在光绪三十年所修宗谱的序中有记载,周氏原为汝南堂,因周敦颐而敕封堂名爱莲堂,又缘于周文炜而诰封忠孝堂,现仍为忠孝堂。如今周文炜在淮安的后人支脉甚广,人才辈出,其十一世孙周文忠曾任淮阴市市长,与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周文科和周文广两兄弟并称“周氏三虎”。依谱寻宗 后人口述先祖历史忠烈名宦 力战身死传颂古今周文炜年轻时,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助工修清河县学宫,后奉命到商州出任知州,在商州施行了许多惠政,为民所称道。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六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潼关,兵临陕西商州城下。时任商州知州的周文炜,婴城据守,血战十日,力竭援绝,城陷被絷。周文炜力战而死,其虽死不辱的气节震惊朝野,清初以来,淮商两地人皆建祠以祀。那么,周文炜究竟有哪些事迹被载入史册?为此,记者联系到商州籍的朋友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王彦龙。王彦龙告诉记者,他曾听当地老人讲过商州名人周文炜的故事,但祀祠已无所存。为了解周文炜事迹在商州文献的确切记载,王彦龙专程到陕西省图书馆查阅商州志证实,据清王如玖纂修乾隆九年(1744)刻本,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西北卷(乾隆)直隶商州志记载,“周文炜,江南人,崇祯癸未,署商篆,多惠政,时奉上檄派征民运银二千八百两,炜怜商叠罹兵火,极力申销之,州人尸祝。及十月李自成破商州被执不屈,厉声大骂,贼割其舌,炜怒目唤血喉中,犹作骂贼状?本朝(清)薛所习,孟县人,顺治五年由宣贡知商州?详请蠲免商民建祠祀之。”另据清陈梦雷所著古今图书集成忠烈部名臣列传中记载:“周文炜,子元生,按清河县志,文炜,字存白,赋性刚直,自为诸生即有不群之气,遇公事屹然敢言,或以身任之,绝无推委,崇祯中,以明经筮仕于陕,二年,流寇陷会城,文炜守商州,与商雒兵备黄某,婴城拒寇,以忠义激众守之,力竭援绝,城陷被执,贼将以美官诱文炜,不从,且骂,更幼子元生以至夹刃胁之,又不从,且大骂,贼断其舌,犹张目喷血,喉中作骂声,贼以铁箸头烧纳,吭中磔之,元生痛父死之惨,哭骂不绝口,亦被戮。贼去,商士葬文炜及元生于商城之北,而碑识之,请于朝,得祀名宦文炜之仲季,亦得请于上,而祀乡贤两地崇祀,名著千秋矣。” 从周兴国向记者展示的一张清河县志中关于周文炜的传记图片可以看出,清河县志所载文字与古今图书集成所记基本一致。文献中所记载的周文炜,“赋性刚直”,有“不群之气”,知任商州时,“多惠政”,体恤民生,因怜悯商州多次遭受战乱之苦,竟极力请求撤销上级命令。其种种事迹,可知周文炜忠勇节烈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宽政爱民的仁厚之心,其临死不屈的悲壮事迹,以及嶒峻傲岸的骨气,至今犹能感人至深。清河县志记载,祀周文炜之祠,在今文庙内。记者在清江文庙走访发现,如今的文庙只有棂星门、大成门和大成殿,其余仿古建筑虽然不少,但都改头换面,变成淮安市最大的古玩市场和花鸟门市,而作为文庙主体建筑物之一的忠孝祠也只能在碑记中看到。 随着清江文庙的历史变迁,忠孝祠也随之经历了沧桑变化。清康熙三年(1664)奏于朝,康熙帝下旨追授周文炜为“商州名宦”,其仲季(周文贵、周文郁、周文焕、周文藻)也奉旨入“清邑乡贤祠”。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再次追封周文炜为“忠烈公”,并命当时的清河知县戴昕在学宫(文庙)内为其父子特建“忠孝祠”,并要求:“两地(商州,清河)崇祀,直垂千秋”。每逢春秋二季,委派中河厅宪亲自到忠孝祠进行官祭。 雍正九年(1731年)忠孝祠建成,建成后的忠孝祠在文庙内教谕署南,祠内供奉明陕西商州知州周忠烈公讳文炜的牌位(祀周忠烈公文炜雍正九年建)。忠孝祠大门的匾对:城破身亡,仗热血一腔,终得保残黎于虎噬;父死子殉,正金疮满路,尚时闻黑夜之乌号。横联:经纬人伦。忠孝祠悬挂各级政府官员敬写的楹联有:精忠断舌,丹心偕青史常昭;骂贼捐躯,亮节与坚城并峙。伶仃幼子,死亲亦如死君;继迹前人,存仁兼以存义。家国原无二理,忠孝萃于一门。雍正九年地方官祭于忠孝祠的祭品:羊首一只,藁鱼一条,鲤鱼一条,果品一盘,祭币一端,金纸一撮,祭酒、香烛俱全内祀。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黄水涨漫,清河县治和学宫东移至清江浦(当时还属于山阳县),学宫借用原工部主事邵经济的崇景堂。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黄水复漫,忠孝祠及圣庙诸祠悉将倾圮。道光二年(1822年),河道总督黎世序率其属及邑人重建学宫,他带头捐资,官吏士民各量力捐输(仅周姓族人就捐白银八十两,当时一两银可买两担米,约一百九十公斤)共集资四万三千,在临时学宫(崇景堂)的正南边(跨过里运河)重新修建一座学宫。祭祀周文炜父子的忠孝祠也在被水毁四十五后,又一次矗立在文庙之内。至道光三年(1823年),清河县文庙(现改清江文庙)已成为具有“棂星门、大成门、泮池,环桥、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忠孝祠等建筑的宏伟建筑群”(碑记)。从清初至今,清江文庙经受了无数战乱,尤其是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攻破清江浦,随着文庙毁于兵火,忠孝祠也未能幸免于难,仅存破损严重的大成殿和崇圣祠。后经有关部门开始修建,遂成现状。周文炜,一位有血有肉的淮安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父子俩无与伦比的忠烈孝悌行为,震憾历代朝野,感动淮安历朝历代的人民,为人所敬仰和尊重,后人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花巨金将毁损的忠孝祠重建,可见其忠勇节烈之感人!世事变迁清江文庙有碑无祠://b3ee1343f6264f306765e7e18.htmlr淮安名宦后人讲述 初谒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壬辰年清明公祭洪武迁徙之先祖文梅锦煊惟公元二零一二年四月,岁次壬辰,节届清明,惠风和畅,万象更新。吴地民众,聚首于阊门寻根之地,谨以鲜花时果,恭祭洪武迁徙离苏之先祖,辞曰:明初开国,太祖御文,充实江淮,迁徙移民。苏杭松嘉,集散阊门,数十万众,北上远行。老树昏鸦,满目幽冥,植根荒蛮,维艰生存。煮盐捕鱼,垒城漕运,辛勤劳作,读书耕耘。儿孙瓞绵,枝繁叶盛,英才辈出,望族名门,成就大业,百世记铭。迁徙先祖,肇启文明,功德千载,江淮振兴,煌煌天地,彪炳星辰。 巍巍阊阖,故乡月明。不忘前事,顺应于民,寻访后裔,重逢近亲。辛卯岁初,工程始行。历时两载,布展精心,寻根圣地,河畔重生。朝宗阁楼,二十碑林;赶散之图,悲壮场景;望苏埠处,九九字根;寻根驿站,浓浓乡音;碑文清晰,字字含情。金鸡唱晓,百鸟和鸣,清风送爽,山塘河清。国泰民安,和合昌明,百卉争荣,万象更新。两岸子孙,问祖寻根,报本溯源,肃穆诚敬,击鼓献赋,祈福水滨。华夏一脉,同源同根,衷情拳拳,思绪诚诚。告慰吾祖,永驻祥云。中华崛起,再创前程,昂首奋进,国运昌盛!(写于壬辰年清明前夕) 阊门寻根图策划及文字注释梅锦煊2010年为建设中国朝宗圣地之一的阊门寻根纪念地,特策划和撰写了阊门寻根组图文字注释: 阊门寻根图文字注解主 图:洪武赶散图文字注解:元末群雄并起,吴王张士诚据苏城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吴民至江淮荒蛮之地,史称“洪武赶散”。据史料记载,明初官府多次组织大规模江南移民,计四十余万众,由苏州阊门集中出发迁往江北,阊门由此成为中国最有影响之移民出发地和集散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溯源报本之朝宗圣地。组 图:1.坚守苏城://b3ee1343f6264f306765e7e18.html文字注解:元末,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在苏割据十二年,实施减少田赋、奖励蚕桑等惠民措施,得百姓拥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底,徐达、常遇春围攻苏城,张士诚官兵坚守,百姓鼎力襄助。固守十月,终因兵力不济,张士诚兵败被俘,押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而死。2.集散阊门文字注解:阊门邻近京杭运河,为水路交通之重要码头,亦是移民从江南迁徙至江北首选之集散地。明朝政府将苏、松、杭、嘉、湖等地之移民集中于阊门,发放凭照川资,登记造册,编排队伍,并从阊门起航出发。3.登舟北漂文字注解:洪武迁徙船队,途经京杭运河北上。连年战争,运河两岸满目荒芜,人烟稀少,老树枯丫。吴民合家老小,背井离乡,前程未卜,乡愁绵绵,十分悲凉。一老者伫立船头,遥望南方,不禁潸然泪下。4.迁徙江淮文字注解:宋元对峙,红巾起义,朱张争霸,连年动荡,致使江淮人口骤减,经济萧条。朱元璋“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其迁徙地遍及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连云港等地。 5.寄思花树文字注解:阊门移民,携家乡之花树,植于盐阜大地,寄情故里,乡思不断,世代相传。青墩古皂荚,十里八乡独一无二;特庸古银杏,似黄海之滨航标;便仓枯枝牡丹,感知灵性承载传奇。两古树一奇花,充溢灵性,历经六百沧桑,依然枝繁叶茂。6.沧海盐仓文字注解:明初,范公堤(捍海堰)以东仍为荒凉海滩,四万余众阊门移民至此,即从事盐业生产。“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盐丁苦,食不充饥衣难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盐民辛勤劳作成就两淮盐业,亦为明清两朝国家财政命脉,作出不可磨灭之贡献,亦使江淮日渐成为富庶之地。7.围垦江滩文字注解:江南移民迁徙江北,迫于生存,围垦江滩。纵横百里,“辟草莱而通鱼盐之利”。不少家族以耕读为业,或农耕,或捕鱼,或制盐,春耕秋收,早出晚归,辛勤劳作,遂使家族绵延生息,人丁兴旺,家境殷实。://b3ee1343f6264f306765e7e18.html8.运河名城文字注解:元末明初,战略、交通要地淮安,历经200余年战火荼毒后仅存七户人家。大量江南移民迁徙,官兵携家眷入淮。移民开垦荒野,官兵驻防屯垦,遂使古城焕发生机,日渐繁荣。共同造就与苏、杭、扬齐名之运河名城淮安,并延续百年辉煌。9.南风北延文字注解:江南移民迁徙江淮,亦将吴地文化、风俗带入迁徙之地。吴地文化之吴侬软语、尚德崇文、温文儒雅、兼容并蓄诸精髓,与当地本土文化相融,文明升华,遂成为区域及民众脉之相维、根之所系。吴地文化对发展迁徙之地文化亦有重要贡献。10.三绝才子文字注解:郑板桥,名燮,字克柔。生于康熙癸酉年(1693),殁于乾隆乙酉年(1765),寿七十三岁。家谱记载:一世祖重一公,洪武年间自苏州阊门迁兴化。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领军人物,诗书画三绝。与汉“建安七子”、晋“竹林七贤”,及明朝“前后七子”齐名。11.峻笔著书文字注解:施氏谱序云:“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施耐庵年谱亦云:“1308 年十三岁时,(施)于苏州城外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十九岁时,中秀才,与季氏女完婚”。施耐庵(12961371)博古通今,才气横溢,35岁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终成“四大名著”之水浒传。 12.宰辅后人文字注解:明朝宰辅张居正,历仕三朝,权倾天下。身后却遭皇帝清算、宵小围攻,被诬“专权乱政”,全家惨遭不测,仅其六子静修隐姓埋名,流落民间。明末,义军蜂起。张静修携家逃往苏州,投奔世交顾璘之子顾峻,顾家助其在山塘街谋一舂米差事以掩身份。清康熙元年,张静修后人被迁徙至兴化。13.一门五督文字注解:尚武刚烈一脉,在移民后裔中亦得以传承。姜堰刘氏始祖延泽公,世居苏州,明建文帝时曾任苏州指挥副使。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延泽自忖不容于新君,遂举家渡江,迁往泰州避难。武将尚武文脉传后,至十二世,出一武显将军,其四子为:两位状元、一位举人、一位贡生。被誉为 “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14.英才辈出文字注解:阊门移民,家学渊源,英才辈出。高邮王氏“祖孙四进士,一门两尚书”。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尤为杰出,被称为清代最杰出之训诂大师,为乾嘉学派之砥柱。似高邮王氏者,遍及江淮:明朝状元沈坤、“白头状元”王式丹,祖孙学者任陈晋、任大椿, 经学大师刘宝楠,中国四大琴师之卢文勤,清朝泰州大才子俞梅,民国大法官夏勤,至近现代亦有顾祝同、乔冠华、郝柏村等。15.绵延世泽文字注解:阊门移民,迁徙江北。围垦荒滩,开塘疏浚,捕鱼制盐。尽磨难,方生存。历经数百年,人丁渐兴旺。仍世代不忘“姑苏世胄”、“吴郡家声”。修建宗祠,崇尚慈善,诗礼继世,光前裕后,儿孙瓞绵,枝繁叶茂。除夕夜食苏州菜,睡觉称“上苏州”,其生活习俗、民间语言等无不刻有吴地烙印。16.望族名门文字注解:江南历来人杰地灵。自古多“簪缨世胄、钟鼎人家”。明清两朝移民中不乏名门大家,杰出英才。迁徙江淮后,仍一脉相承,家训教人,诗礼传世,家学成风,渊源深长。累世建业,终成当地名门望族。如泰州卢氏、俞氏、夏氏;姜堰凌氏、张士诚后裔;宝应王氏;如皋顾氏等皆为名门望族、享誉一方。17.焚香九四文字注解:朱元璋灭吴,建明朝,百姓仍对张士诚感恩不尽。祭张风俗,由此绵延南北,世代不断。张士诚,小字“九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申庭主管护师课件
- 甲状腺术后护理常规
- 倍力桥 教学课件
- 江苏南通2020-2022年中考满分作文54篇
- 剪羊毛课件教学设计
- 用水彩笔点叶子颜色课件
- 生鸡蛋课件教学课件
- 生鲜货源管理培训课件
- 生活工作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胆固醇性胸膜炎护理查房记录
- 肿瘤药物配制注意事项
- GB/T 22126-2025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光接入系统设备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土地 赠与协议书
- 非遗数字技术课件
- 2024-2025学年吉林省吉林十二中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全国招标采购专业技能大赛(央企组)复习题及答案-竞赛类
- 疾病诊断讲课
- 手术室术中无菌技术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新《治安管理处罚法》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