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ppt_第1页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ppt_第2页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ppt_第3页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ppt_第4页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技术与设计,一技术的产生,案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案例:飞机的诞生,思考:,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满足了人类哪方面的需求?飞机的诞生满足了人类什么愿望?,造纸术和印刷术,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满足,飞机,满足,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愿望,技术,目的,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总结1:,技术是有目的性,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假设: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有哪些需求和愿望,这些需求与愿望会发展成什么技术?,需要着衣,纺织、印染、缝制技术,需要进食,需要住所,建筑技术,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需要联络,通信邮电技术,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食品烹饪加工技术,总结2:,我们本身就生活在技术的世界里,生活处处是技术!,技术的愿望与憧憬,未来教室的憧憬,讨论交流,电话,远距离信息交流,电视机,计算机技术,远距离图像及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存储,传输,讨论交流,1.技术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技术的价值,2.技术能丰富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技术的价值,3.技术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技术的价值,二技术的内涵,古代-个人的技术和技能。手工生产条件下-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1315世纪-发明和创新17世纪初-各种应用技艺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二技术的内涵,现代-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二技术的内涵,分组讨论:,你认为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技术有哪些?,9大技术:,第一项:眼镜眼镜使眼睛有缺陷的人对世界更加亲近。人类的缺陷,可以通过技术发明弥补。第二项:原子弹人类文明,可以在一瞬间被捶毁。它告诉人们,核武器是多么的危险,争取和平是多么的重要。第三项:印刷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第四项:管道技术把洁水带到各家各户,又把污水带走。第五项:骑兵马战术马战技术出现后,促成了强大国家的产生。,第六项:时钟时钟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节奏更加规律和精确,它也引起了人们对效率的重视。第七项:数字数字及数学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创造的有力工具。第八项:音乐技术它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思想,还有一定的医疗功能。第九项:电脑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9大技术:,三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产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统一发展!,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场主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永动机”梦想的破灭,技术的自然属性,“永动机”梦想的破灭,四技术的社会属性,技术的社会属性,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事例: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1948年,他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他前往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进行调查,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十分凄惨的景象:成排置于村后小河边的粪缸内充满着鲜红的血便,曾是人口稠密的村庄竟然十室九空。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技术的社会属性,还有哪些例子?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输、退耕还林,技术的社会属性,课内拓展:,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利与弊?,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