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_第1页
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_第2页
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_第3页
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_第4页
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 _。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也成为后代语文教学课本历久不衰的范本。纵观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主要表现在隽永的意境,清秀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等方面。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风格 意境 语言 结构 情感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 _。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由此可见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过诗歌。朱自清我是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正如郁达夫所言,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的一位突出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而朱自清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迷信。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因此,说到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所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荷塘月色、绿、给亡妇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使他成为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一代散文大师。 一 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象。朱自清在散文中塑造的种种意境的确是由他的观察和想象而来。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的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在此作者做了一系列的仔细观察,他看到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美,荷叶如舞女的裙一般,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的美妙身姿。同时,他又描写了形态各异的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幅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默默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时,作者的观察和想象完美得结合在了一起,他把荷花已经看作成了一位仙子,使荷的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此刻作者塑造的亦真亦幻的意境,使人在微风中全身心的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所有的这些都还不够,再看作者描写的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月光本是静止的,在这里却用了“泻”这个动词,使静态的月光有了一种动态的美,让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可以说,作者的观察真是非同一般。为了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描写月的投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这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描写的非常细腻,作者的这种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文章的最后又写了作者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情景,虽不是现实中的观察,但是由于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作者的这非同一般的观察再加上作者的想象,构成了这么一幅美好的意境。 再比如说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又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来写,给这幅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了五幅特写,先写草,“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次写花,在这里作者又运用了联想,赋予了各种花以人的思想,写出了,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接下了继续观察,写了春风、春雨,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在这里,作者观察极其仔细,把诗情与画意相结合,和谐的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对春天深情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 朱自清在意境的塑造中,另外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是,善于运用女性意象。前面引用的荷塘月色里,便有这样的例子。他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把零星的“白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把荷花说成是“羞涩”的。再比如说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作者不知不觉就陷入女性意象里去了:“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膀。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同样的,在绿里也有大量的女性意象:“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处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类似意象在朱自清的其他的很多散文中都有体现,每次都能带给人一种美好的审美愉悦。 二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他在欧游杂记的序文里说: 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自清在语言的细节上也是很注意的。他注重语言一是准确,二是自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一点。所以他的散文总用一些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有的甚至是在别人文章里很少见到的纯口语。韩愈说过“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所以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而自然则更难。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则很好的做到了这点。比如说松堂游记里说“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等等。这里出现的一些口语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大白话,但是用在这里却显得极为自然而富有风趣。余光中先生虽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对朱自清的语言颇多微词,但是他也认为朱自清的文字朴实清畅。“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比如在春中写草的句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都极具特色。除了这种鲜明的口语特色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其他方面也极具艺术魅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在我看来,是语言最为优美的作品之一。以此为例,在语言方面主要有以下特色: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打着朵儿的花苞”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叶圣陶认为,朱自清早期散文,“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后来,才全写口语,有了现代口语的韵味。这个看法,当然是对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实际。但是,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却与其他有些不同,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地叙述,真情实感自地然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地感到语言与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种文采和风格。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由于朱自清本身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自然带上了诗歌的音韵美。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儿,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儿,作者在这里都运用的极为妥帖。 三 朱自清他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讲究篇谋布局,并善于对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和选择,从而疏密相间、详略得当、虚实结合地表现主题。如荷塘月色,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工笔细描,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面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地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背影的结构也十分精美凝炼。作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他感动的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背影加以诗化。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背影的多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用笔较重。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既和篇首形成呼应,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久久回味。从以上的几篇作品中可看出,朱自清的散文笔触开阔,挥洒自如,把放松和严谨、自然气势和艺术匠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驾驭作品的功力。 四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抒情的特点烛: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储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笔者认为,真诚、含蓄、适度的抒情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其实,朱自清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去的有特色的作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抒情特点,读者观其文如见其人。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 文贵乎情。在给亡妇中,朱自清以淡淡的语言,娓娓的叙述,倾诉了对亡妻的爱恋、敬重和思念。这种感情与细节的叙述取得内在的融合,真正做到了寓情于事件之中。文心雕龙有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乃文之本源也。”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十二年,他没有点滴不遗地抄录一切生活琐事,而是沙里淘金地选择最有意义,最能表达感情的细节,表现亡妇为妻为母的完美人格。 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线,并不很明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有时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