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1页
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2页
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3页
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4页
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MACRO/ 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行业调研及投资分析莱西市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行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五章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一、新基建产业分析(一)新基建概况全球经贸摩擦加剧,叠加海外疫情导致各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外需不足,内需承压,经济发展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出口。投资作为与出口和消费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基建,将成为“稳投资”战略的重中之重。消费和出口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效果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投资能够有效提振市场预期,刺激经济增长。首先,出口层面来看,2018年3月以来,由于特朗普的单边贸易主义带来的中美经贸摩擦,我国贸易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在2020年1月15日,伴随中美达成第一接阶段经贸协议,取得阶段性成果,贸易摩擦而暂时得以缓解,利于我国贸易出口企稳回升,但是仍要正视后续由特朗普反复多变的个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贸易出口要想平稳回升或进一步升级需要时间。另外,受疫情影响,2月份PMI出现大幅下滑,外贸领域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28.7%和31.9%,环比降20.0%和17.1%,外需大幅削减。国内方面,中国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降低,出口贸易存在挑战。另外,当前贸易发展方向也呈现出智能化、服务化的倾向,传统贸易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跨境电子商务正快速发展。以5G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会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新基建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领高地。其次,从需求层面来看,2019年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7.8%,比上年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城乡二元性、传统消费权重大、居住成本过高、以及投资结构与需求错配的问题使得消费贡献率增长势头承压,内需潜力有待持续释放,但短期内难以通过政策刺激显著改变。消费结构上,内部出现高级化发展趋向,但受到居住成本挤压。2019年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50.2%,超越货物消费权重,与发达国家60%-70%的服务消费比重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居住成本方面,房价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的教科文娱、医疗保健等新型服务消费空间,2018年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居住收入比分别为23.7177%、10.3679%、9.2314%。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范围为4-6,房价收入比越高,则房价越高,偏离合理范围越严重。2019年居民部门杠杆率达55.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0.2万亿元,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居住占比已经达到24.82%,新兴服务消费可用资金不断被房价压缩。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载体,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令人瞩目,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然而,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82%到91%的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城乡融合战略的推进,城镇落户门槛的不断降低,城市化进程也将快速推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农村地区劳动力将加速流向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与之匹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在2018至2019年度仅为3.8%,该指标2009年曾经达42.16%的水平。5G基站、特高压的建设将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基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将进一步帮助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加速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搭建,大大提升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新基建将改善就业情况,培育人力资本。第一,新基建作为生产经营的基础部门,能够有效集聚劳动力,发挥对就业的吸纳作用,缓解失业等社会性问题。1979-201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从69.8%降至26.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17.6%增长至27.6%,从业人员总量实现反超。从GDP不变价数据来看,2019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40%左右,远远高于农业7%-8%的GDP占比。工业部门的劳动要素生产率明显较高,并且仍有较大空间吸纳剩余劳动力。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外溢性和网络效应,新基建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以及触发的新的行业机会都能够有效吸纳社会劳动力。第三,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以此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新基建的科技化的发展导向,能够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培育,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当前我国传统基建存在重复建设、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结构错配、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活动的开展。新基建的发展将会对传统基建形成补充,有着较大向上发展的动能。以5G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变革,支撑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全新发展方向,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智能化、互联网+的全新业态,对生产供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型基建连接着供需的两端,发展新基建能够补短板,调结构,向前向后发挥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集约化、科技化水平,最终实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二)新基建机遇分析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通俗理解“新基建”就是发力于科技端,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2020年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上就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与传统基建项目差别是,“新基”建项目单体投资体量较小,大致以十亿元以下投资体量的项目居多,数十亿元投资体量的项目极少。所以,在社会资本方面,对新基建的投资会采取更具战略性的模式,不是以获取建设利润或做大资产规模为导向,更多是基于自身的产业来布局新的可协同要素,以力争让自身产业可以更高效、更全面地触达市场和客户,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近期,各地新出台的基建发展规划皆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五网”建设相关的新基建项目,且新基建的占比有上升趋势。而在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等理念、发展目标的影响下,市场也会自发地将资金聚焦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新基建领域。可以说,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注意力、资源、资金都会逐步聚焦于新基建的发展。故而,新基建的全面落地已是水到渠成。“新基建”的特点包括:一是基础新,“新基建”更加关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底层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智能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而传统基建主要依赖钢铁、水泥等;二是作用新,“新基建”不仅本身是新业态、新技术,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的收集、计算、模拟、反馈等创造出更多的新市场、新需求;三是模式新,“新基建”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金融手段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优化和改变以往传统基建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固有模式。“新基建”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一方面,“新基建”有利于刺激形成经济新增长点,不仅对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业态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而且加速释放了新能源汽车、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新基建”有利于加速补短板,对传统的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电网等领域持续赋能,并间接带动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行业。与动辄上万亿的传统基建项目相比,“新基建”规模太小,对拉动上百万亿元的经济体的增速来说杯水车薪。根据工信部,未来8年国内5G投资总额将达1.5万亿,因此2020-2021年运营商5G投资额度总共才有2000亿-3000亿元。政府可以大幅加快这方面的进展,从而以对数字、信息经济相关行业的作用很大,但总规模还是只有1.5万亿的话,对于拉动GDP实在微不足道。二、宏观政策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向未来,我国正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创新,加强前沿科技布局,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正在开启中国经济永续发展的新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坚定不移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实践,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促进供求平衡,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经济体制改革驰而不息,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发布工业绿色产品目录,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建立各方协作机制,开展典型产品评价试点,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市,要着力优化绿色发展空间体系,构建美丽空间。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要完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推动沿江地区引领发展,着力构建绿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要实行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强化国土空间治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将“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党委、政府环保责任红线。(三)xxx十三五发展规划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在稳的前提下,有所进取、以进求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6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总量规模增长快、技术突破赶超快、具有优势的企业和行业发展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特色突出、中央和地方政策措施密集出台、融资环境有所改善的总体态势,但仍存在研发投入需增加、资金支持力度需加大等问题,同时八大细分产业发展各具特点。undefined(四)xx高质量发展规划展望未来,改革开放依然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应当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需要着力做好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上的现实矛盾,关键的一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过去一年,国际环境扑朔迷离,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任务繁重,异常艰巨。我们能够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说到底,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密不可分。一年来,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亮点频频;一批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有序放开,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持续推进的简政放权措施和“负面清单”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创业兴业和带动就业的内在动力。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提振民营经济、激发民间投资已被列入重要清单。民营经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大区域经济、安排劳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发展一批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不断提高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和比重,有助于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贴近市场、嗅觉敏锐、机制灵活,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培育工业设计企业,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升级。同时,大量民营企业走在科技、产业、时尚的最前沿,能够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创新,服务于工业设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创造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前瞻预判,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和运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一、新基建市场分析“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消费和出口受挫,投资则成为政府稳定经济局面的重要手段。投资手段中,“新基建”因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因此,被政府部门频频提及。2018年12月,“新基建”概念被初次提及;2019年,在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中,“新基建”又被多次提及;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进“新基建”被政府强调的频次更高了。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4.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基础建设投资增长3.8%。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7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2018年及以后,基建投资增速提升,也正是在2018年,“新基建”概念政府被提出。初步测算,2020-2025年在我国“新基建”建设涉及的七大产业领域中,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总投资规模最大,投资规模预计达34400万亿元;其次是5G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规模预计达24000万亿元。二、新基建政策背景分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根据相关报道,“新基建”最可能集中于7大领域:一是5G基站建设(5G板块),二是特高压,三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基建和高铁),四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五是大数据中心,六是人工智能,七是工业互联网。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新基建既包含宽口径的广义新基建,也包括窄口径的狭义新基建。201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结合来看,新基建包含了两个口径,一个是旨在创新的狭义新基建,主要包括以科技产业升级为核心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网络安全、云计算等;另一个口径是重在补短板的广义新基建,除上述狭义口径包含的领域之外,还包括轨道交通等交运短板、核电等能源短板、垃圾回收处理等环保短板、医院养老院体育场等民生短板等领域。结合来看,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传统基建的投资效率不高,同时也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并加速房价回升,“房住不炒”的主线下“新基建”发力顺理成章。2008年,为应对全球经济放缓,我国开展了“四万亿”的大规模刺激举措以对冲国内基本面的下行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后果,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库存过剩,传统基建、地产等行业过于强势,居民、企业债务压力逐渐加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问题,立足当下,若继续大规模采用传统的“铁公机”来刺激经济则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并推升杠杆率水平,在此背景下,“新基建”的推出就顺理成章。从专项债流向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约为24%左右,子行业中轨道交通是主要发力点,而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的比重并不高。从PPP数据看,新基建占比约为22%,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结合来看,狭义“新基建”的占比相对偏低,仍需政策发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从PPP数据看,新基建占比约为22%,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末,我国共发行了9498亿元专项债,且资金全部流向基建领域(2019年9月国常会规定2020年的专项债资金全部不能流向土储棚改领域)总体看,狭义“新基建”的占比相对偏低,仍需政策发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第一,新基建的占比持续升高,但目前传统基建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从新基建的分项来看,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等致力于传统基建补短板的广义新基建占绝大多数,而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行业的占比不足50%。因此从短期来看,传统基建仍是当前稳增长的主导力量,但往后看,随着政策的不断引导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面来看,以5G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政策的广泛支持。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此后得到政策的陆续加码,不断引导资金流向新基建领域。2020年度各省市投资计划清单相继出台,基建项目成为受关注的重点领域,同时涵盖新老基建两个范畴,下一阶段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重要力量。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3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较上年提前下达增加4580亿元,增幅达33%。其中专项债务限额累计12900亿元,传统基建所占份额接近5000亿元。财政政策作为重大投资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托底新基建发展行情。政府专项债中片区开发类的主要流向以园区建设、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为主。从PPP投资方向来看,片区开发、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仍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力,新基建的轨道交通、园区开发以及城镇化建设都涵盖在内。同时预计2020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增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支持新基建发展。利率方面,Shibor利率存在下行趋势,MLF利率在2月下降10个基点之后,2月20日贷款基本利率下调,1年期LPR从4.15调至4.05;5年期以上LPR调为4.75,前期为4.8。除此之外,央行松口存款基准利率有望迎来四年中首调,在保持流动性充裕合理的同时将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2月27日,央行表态要对普惠金融服务达标的银行择机定向降准,降准与定向降准政策近期也有可能落地。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成本低,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投资乘数的拉力,有利于资本流向新基建领域。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一、建设地经济发展概况地区生产总值3828.75亿元,比上年增长6.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30亿元,增长6.51%;第二产业增加值2373.82亿元,增长10.1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8.63亿元,增长8.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03亿元,同比增长11.3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3.37亿元,同比增长6.13%。国税收入377.38亿元,同比增长11.50%;地税收入亿元52.64,同比增长10.7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6%。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07%,衣着上涨1.17%,居住上涨0.96%,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9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4%,医疗保健上涨1.0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73%,交通和通信上涨0.96%。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540.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53.15亿元,比上年增长7.72%。规模以上AA、BB、CC、DD(含特高压设备)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6.23亿元,增长8.73%。AA完成增加值490.47亿元,增长10.50%;BB完成工业增加值354.70亿元,增长7.38%;CC完成工业增加值295.47亿元,增长7.93%;DD完成工业增加值93.25亿元,增长9.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73.46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实现利润总额571.52亿元,比上年增长8.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62.42亿元,比上年增长9.61%。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310.93亿元,增长5.9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51.49亿元,增长11.5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8.12亿元,同比增长10.02%;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59.44亿元,同比增长9.8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14.86亿元,增长8.4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187.64亿元,增长8.28%。民间投资3801.72亿元,增长6.27%。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31.90亿元,增长8.06%。重点项目995个,完成投资2405.93亿元,增长11.46%。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城镇实现零售额829.37亿元,增长10.00%;乡村实现零售额309.83亿元,增长8.9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575.06,增长10.45%。实际利用外资56071.64万美元,同比增长55.87%。外贸进出口总值357.12亿元,同比增长52.67%。其中,出口总值232.13亿元,同比增长58.35%;进口总值124.99亿元,同比增长54.75%。二、区域内特高压设备行业市场分析初步测算,2020-2025年在我国“新基建”建设涉及的七大产业领域中,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总投资规模最大,投资规模预计达34400万亿元;其次是5G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规模预计达24000万亿元。“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七个板块,分别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将推进“新基建”建设。经测算,2020-2025年间,“新基建”领域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5G基站建设。莱西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隶属于青岛市,地处东经1201212040、北纬36343709之间;东临莱阳市,西以小沽河为界与平度市相邻,南沿五沽河同即墨区交错接壤,北、西北靠招远市、莱州市。南北最大长度63公里,东西最大宽度36公里,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全市总面积1568.2平方公里。莱西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缓岗平原,南部为碟形洼地。地势由西北边境向南逐步降低,过蓝烟铁路后逐步向西南倾斜。地貌类型可分为低山、丘陵、平原、洼地4种。其中,低山占总面积的2.4%,丘陵占42.4%,平原占40.6%,洼地占14.6%。境内北部蜿蜒起伏的低山小岭纵横交织。主要山脉有4支:西部宫山脉,由平度市入境,山势最高;中部芝山脉,由招远市入境,除南墅镇北部群山集聚外,于大沽河、小沽河之间蜿蜒南下,经马连庄、南墅、日庄、武备、沽河等镇、街道,形成一纵贯北半市的隆脊,有白石山、福山、疾驹山、岘山、大架山、长院山等;东北部夭山脉,由招远市入境,向西南转向西延伸,于大沽河东形成一隆起,有莲花山、垛山、大埠顶、重青山、马银山等;东部为由莱阳市入境的铎山余脉,有萝卜山、凤凰山等。境内最高海拔427.8米,为南墅镇与平度市交界处的周家大山;最低海拔26米,位于店埠镇鲍家庄一带。莱西市境内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54条,主属大沽河水系。大沽河纵贯市中部南流,小沽河沿市西境南流,潴河沿市东部南流,五沽河沿市南境西流。潴河、小沽河、五沽河分别于水集街道北张家庄村西南、院上镇大里村前、店埠镇韩家汇村西汇入大沽河,然后南流注入胶州湾。莱西市境内气候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雨少、风大、多干旱;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秋季多晴干旱;冬季漫长干冷。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高气温39.8(2005年6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21.1(1981年1月27日)。全年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3。降水量年平均为635.8毫米,降水最多为1420.4毫米(1964年);最少仅377.0毫米(1981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72.7毫米(1997年8月20日)。主要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东南风出现在4月到8月,西北风出现在9月到翌年3月,年平均风速为3.6米/秒。日平均气压为1007.6百帕。年平均日照时数2656.3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629.0毫米。历年初霜出现日期为10月18日,最早为10月2日,最晚为11月2日;终霜结束日期为4月18日,最早为3月30日,最晚为5月14日,无霜期183天。最大冻土深度为51厘米(1968年2月),共有3天。2010年平均气温11.8,极端最高气温35.6,出现在7月6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4.2,出现在1月5日。年降水量为664.1毫米,日照时数2384.3小时。终霜日为4月16日,初霜日为10月27日,无霜期193天。莱西市土地总面积为156821.83公顷,农用地面积为12301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44%。其中,耕地90315.88公顷,园地7814.41公顷,林地6752.07公顷,水面3861.77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7.61%、4.98%、4.31%、2.46%。建设用地总面积25202.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7%。未利用地面积8608.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全市土地利用率达94.51%。莱西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2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195亿立方米、地下水1.0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43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9,属缺水区。境内建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4.495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4635亿立方米。滞洪区1处,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49座,塘坝1296座,机电井2.6951万眼。莱西市境内已发现的各类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的有25种,以非金属矿为主。其中,金属矿产有铁、钛、金、银4种,稀土矿产1种,查明轻稀土矿产(镨、铈、镧、钕)以及伴生铌、伴生钽6种,矿产非金属矿产有重晶石、钾长石、石墨、大理石、沸石、珍珠岩、膨润土、透辉岩、饰面片麻岩、安山岩、砖瓦用粘土、伴生硫铁矿13种,水气矿产有矿泉水和地下水2种。优势矿种为石墨、沸石、透辉岩、金。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14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26处,矿点和矿化点79处。莱西市境内动物资源除饲养的奶牛、肉牛、生猪、肉羊、鸡、鸭、鹅、兔外,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其中林中鸟类15目40科136种,占青岛地区鸟类资源种类的45.9%,野生动物18种,陆栖、两栖爬行动物22种,森林昆虫298种,隶属14目102科。植物有树木种类和品系58科250余种,国家级古树名木403株,用于园林绿化的主要花木113种,草木花卉、宿根花卉101种。还有山枣树等野生植物;有木本药用植物26种,草本药用植物63种。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特高压设备企业778家,规模以上企业21家,从业人员38900人。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特高压设备产值117430.55万元,较2017年104522.07万元增长12.35%。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54715.02万元,较去年47216.97万元同比增长15.88%。区域内特高压设备行业经营情况项目单位指标备注行业产值万元117430.55同期产值万元104522.07同比增长12.35%从业企业数量家778规上企业家21从业人数人38900前十位企业产值万元54715.02去年同期47216.97万元。1、xxx科技发展公司万元13405.182、xxx公司万元12037.303、xxx实业发展公司万元7112.954、xxx有限公司万元6018.655、xxx投资公司万元3830.056、xxx公司万元3556.487、xxx实业发展公司万元273.588、xxx有限公司万元2243.329、xxx投资公司万元2133.8910、xxx公司万元1641.452018年区域内特高压设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698.36万元,同比2018年39535.08万元增长13.06%;行业净利润10422.73万元,同比2017年9083.78万元增长14.74%;行业纳税总额18001.81万元,同比2017年15724.85万元增长14.48%;特高压设备行业完成投资26721.59万元,同比2017年22438.15万元增长19.09%。区域内特高压设备行业营业能力分析序号项目单位指标1行业工业增加值万元44698.361.1同期增加值万元39535.081.2增长率13.06%2行业净利润万元10422.732.12017年净利润万元9083.782.2增长率14.74%3行业纳税总额万元18001.813.12017纳税总额万元15724.853.2增长率14.48%42018完成投资万元26721.594.12017行业投资万元19.09%区域内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6000.03亿元,年均增长7.62%。预计区域内特高压设备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178325.33万元,利润总额56219.57万元,净利润23443.13万元,纳税13691.29万元,工业增加值65880.29万元,产业贡献率14.48%。区域内特高压设备行业市场预测(单位:万元)序号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1产值138095.14156926.29178325.332利润总额43536.4349473.2256219.573净利润18154.3620629.9523443.134纳税总额10602.5412048.3413691.295工业增加值51017.7057974.6665880.296产业贡献率9.00%12.00%14.48%7企业数量93411391458序号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1产值138095.14156926.29178325.332利润总额43536.4349473.2256219.573净利润18154.3620629.9523443.134纳税总额10602.5412048.3413691.295工业增加值51017.7057974.6665880.296产业贡献率9.00%12.00%14.48%7企业数量93411391458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一、xxx科技发展公司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产品提供商。我们在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坚持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厚积薄发,合作共赢。2018年,xxx科技发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01.75万元,同比增长22.39%(2213.74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特高压设备生产及销售收入为10575.45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7.39%。2018年营收情况一览表序号项目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1营业收入2541.373388.493146.453025.4412101.752主营业务收入2220.842961.132749.622643.8610575.452.1特高压设备(A)732.88977.17907.37872.473489.902.2特高压设备(B)510.79681.06632.41608.092432.352.3特高压设备(C)377.54503.39467.43449.461797.832.4特高压设备(D)266.50355.34329.95317.261269.052.5特高压设备(E)177.67236.89219.97211.51846.042.6特高压设备(F)111.04148.06137.48132.19528.772.7特高压设备(.)44.4259.2254.9952.88211.513其他业务收入320.52427.36396.84381.571526.30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2018年实现利润总额2990.38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33.70万元,增长率32.51%;实现净利润2242.78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8.77万元,增长率25.72%。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项目单位指标完成营业收入万元12101.75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10575.45主营业务收入占比87.39%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22.39%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万元2213.74利润总额万元2990.38利润总额增长率32.51%利润总额增长量万元733.70净利润万元2242.78净利润增长率25.72%净利润增长量万元458.77投资利润率40.40%投资回报率30.30%财务内部收益率23.41%企业总资产万元32080.84流动资产总额占比万元26.72%流动资产总额万元8571.67资产负债率49.11%二、xxx实业发展公司公司能源计量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而准确的计量器具配置,就不能为企业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能源计量工作也是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项目承办单位依据ISO10012-1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并通过审核认证;随后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xx省质监局关于加强全省能源计量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依据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76-2006)的要求配备了计量器具并实行量化管理;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建立了“能源量化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评审认证,该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项目承办单位对能源计量仪器(设备)的管理力度,实现了以量化管理促节能,提高了能源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凭借着不断完善的能源量化体系,实现了对各计量数据进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汇总、年总结,通过能源计量数据的有效采集、处理、分析、控制,真实反映了项目承办单位能源消费的实际状态,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承办单位的能源综合管理水平。公司秉承以市场的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合作共赢。同时,以产业经营为主体,以技术研究和资本经营为两翼,形成“产业+技术+资本”相生互动、良性循环的业务生态效应。公司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研发及业务方面的高级人才,健全研发、管理和销售等各级人员的薪酬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提高公司员工创造力,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保障。未来,公司计划依靠自身实力,通过引入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扩大生产规模,以“高效、智能、环保”作为产品发展方向,持续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实现行业关键技术突破,进一步夯实公司技术实力,全面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公司利润来源,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xxx实业发展公司2018年产值13405.18万元,较上年度11269.59万元增长18.9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3233.03万元。2018年实现利润总额4137.38万元,同比增长14.84%;实现净利润1086.12万元,同比增长24.36%;纳税总额96.59万元,同比增长14.17%。2018年底,xxx实业发展公司资产总额17045.31万元,资产负债率30.12%。第五章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一)公司名称xxx公司二、项目建设符合性(一)产业发展政策符合性由xxx公司承办的“莱西市新基建项目”主要从事特高压设备项目开发投资,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二)项目选址与用地规划相容性莱西市新基建项目选址于xxx工业示范区,项目所占用地为规划工业用地,符合用地规划要求,此外,项目建设前后,未改变项目建设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在落实该项目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可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xxx工业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因此,建设项目符合项目建设区域用地规划、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要求。(三)“三线一单”符合性1、生态保护红线:莱西市新基建项目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不在主导生态功能区范围内,且不在当地饮用水水源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内,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2、环境质量底线:该项目建设区域环境质量不低于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3、资源利用上线:项目营运过程消耗一定的电能、水,资源消耗量相对于区域资源利用总量较少,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该项目所在地无环境准入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