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8) 308 构建活动性、多维化的“海洋生物学”课堂教学情景 * 左平 葛晨东 张永战 邹欣庆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 摘 要:“教与学”的关系、 “师与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直接决定着 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与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本文在“海洋生物 学”课程实践教学中,从构建健康、良性、高效的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手段关系、学生与教学内容/手 段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关系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即学生需求、课程基本内容 与国内外研究热点、增加课堂互动,设计互动游戏、适当布置作业,拓宽知识面和检索文献的能力。从教学效 果和课堂效率来看,健康、和谐、良性、可互动的 4 种关系已得到贯彻,应该说卓有成效。 关键词:“教与学” 师生关系 课堂互动 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的关系、 “师与生”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过程 中最基本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褚清源,2016) 。为了构建健康、良性、高 效的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手段关系、学生与教学内容/手段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关系, “海洋生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即学生需求、课程基本内 容与国内外研究热点、增加课堂互动,设计互动游戏、适当布置作业,拓宽知识面和检索文献 的能力。从课程改革效果来看,2017 年学生评分为 5 分,学生非常认同。但教学课程不变,教 学对象一直在换。如 2018 年春秋面向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人数共 16 人,其中 6 人为海 洋专业, 5 人来自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实验班, 各有 1 人分别来自新闻学院、 生科院、 地科院、 历史系, 另有 1 名研究生。 学生的背景比较广泛, 这就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即 “海 洋生物学”的教学如何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需求? 在上述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有关“海洋生物学”课程中“教与学”的互动能力研究,主要 从以下 6 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充分了解学生需求,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为了了解选课学生对本门课的期望和学生的学科背景, 在第一次开课时都会做一个简单的 问卷调查,并现场统计回答(耗时5 分钟) 。该调查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根据需求设 *资助项目:南京大学教学教师发展中心资助。 构建活动性、多维化的“海洋生物学”课堂教学情景 309 计课程内容,以便课程内容能更好地服务整个课程体系。本课程最关注的是学生兴趣。如果课 程内容能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课堂效益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所含内容如图 1 左边 部分,图 1 右边部分则是对所提问题的延伸解释。 以 2018 年春季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除了 2 名来自新闻学院和历史系的同学外,其他同 学都学过生物学, 但都认为不是很系统。 高考作为必考内容的同学, 对分子生物学、 遗传变异、 基因工程相对熟悉。有 3 位同学对生态学的内容,如生态系统、种间关系等相对熟悉。所有学 生对课堂的期望集中于两点:一是上课要有趣,二是了解海洋中的生物。幸运的是,海洋生物 学所研究的主体是海洋生物, 从个体到种群到生态系统, 均有非常有趣并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 学生的要求非常合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要求在每周的 100 分钟内展现出来。 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给大众生活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方便。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 利用互联网,接触到很多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这就向现场上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挑战,一旦老 师的课堂内容无趣,或者无用,或者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可以选择网上自学,甚至存在上课玩 手机、睡觉等消极行为。因此,课程内容的有趣有料,确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学生 的苛求,而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 图 1 问卷调查卡与问卷调查分析 同样,课程结束,会跟进一次调查,增加学生针对本课程的意见或建议问题。至于学生的 对本课程的高价或满意度,则由教务处制定的学生评价表完成。考虑到现场的面子问题,直接 追问会有失公允,故本课程不会在期末调查中涉及学生的满意度等问题。 二、熟悉课程基本内容,夯实基础知识,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 研究热点 熟悉课程结构框架、逻辑体系等基本内容是上好该课堂的基本功。因而选用好教材显得极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8) 310 为重要。本课程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 Cartro 和 Huber(2008)编写的 Marine biology 为主教材。该教材目前已出版第 10 版,是非常经典的国外本科生教材之一。另辅助有 Marine biology:function,biodiversity,ecology(Levinton,2008) 。该两本海洋生物学教材内容多 涉及海洋生物的基础、常识课程,内容比较全面、具体,并保持与国际接轨。 鉴于这种情况,本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章节,有选择地增加相关章节的经典辅助性教材, 具体如表 1 所示。这些相对更显专业性的经典教材是学生们领悟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热点的 基础。巴比伦塔非一天筑就。作为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们,如果在开课 30、50 分钟中即通过 一篇最近的发表在 Science,Nature 类期刊上的文献进入所谓的最新研究前沿、研究热点领域 学习,个人觉得有点类似顽童的“刚会走就想跑”场景。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已经在“做最 好的本科教育”的南京大学一、二年的学习中打好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他们可以直接接受最新 文献毫无压力。故作为补充,要求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针对表 1 所列 教材体系进行拓展性阅读。 表 1 海洋生物学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名称 教材类别 出版年 Marine biology 主教材 2008 海洋生物学(译本) 主教材 2011 Marine biology:function,biodiversity,ecology 辅助主教材 2008 物种起源 辅助主教材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iology of marine life 辅助主教材 2004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 辅助主教材 2006 海洋浮游生物学 辅助“海洋中的微生物” 1984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 辅助“海洋中的微生物” 2006 海洋高等植物生态学 辅助“多细胞的生产者” 2006 海洋植物学(译本) 辅助“多细胞的生产者” 1989 海洋无脊椎动物学(修订版) 辅助“海洋无脊椎动物” 2006 高级水生生物学 辅助“海洋中的鱼类” 1999 Marine communit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辅助“海洋生物群落” 2013 Biological oceanography 辅助“海洋生物群落” 2012 海洋生态学(第三版) 辅助“海洋生物群落” 2009 从生物多样性看, 海洋生物多样性远比陆地生物多样性高。 目前所发现的 34 个动物门中, 海洋其实就占了 33 个门。除有爪动物门外,陆地上的所有门类在海洋中都存在。其中有 15 个 门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环境。相反,34 个动物门中只有 13 个门可以栖居陆地。这个悬殊 的比例显示海洋是保存地球上绝大部分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杨德渐等,2004) 。 在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体系下,如果所有门类都要讲述清楚,在 36 个学时内并不现实。 因此,本课程只能有选择地重点讲述各个门类的模式物种。例如腔肠动物中的水母/珊瑚虫/虫 构建活动性、多维化的“海洋生物学”课堂教学情景 311 黄藻、环节动物中的沙蚕、软体动物中的章鱼、节肢动物中的藤壶、棘皮动物中的海胆/海星、 尾索动物亚门的海梢等。这些模式物种除了在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占据重要环节外,还为众 多海洋生物学家提供了很多个体实验生态、行为生态乃至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范例。例如, 从发光水母(Aequorea victoria)提取出的有关水母发光蛋白的研究让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和 Martin Chalfie 获 2008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感 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根据模式物种的关键词索引到网络上获取相关文献。 三、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现场构建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分析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方向正确、业务精通的基础上,除了及时回 答学生的问题外,还要会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达到最佳效果,老师的课堂 工作更像是一门表演艺术,老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有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的任务,以便更 好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 如图 2 所示,右一为第一次随堂作业,在提供分析卡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组合这些卡 片,得到基于微生物的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右二为第二次随堂作业。由他们根据内容组织问 题要点并在大纸上列出这些要点。右三右四分别是第七次、第八次随堂作业。可以看出,他们 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好看更具体,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绘制多种形状来表达阐明观点。而第二次 的思维导图所表现的内容则相对单调。他们第二次面对随堂作业时,如果不及时提醒,他们拿 图 2 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互动环节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8) 312 到大白纸,出于惯性,立刻像面对 A4 纸答题一样开始使用这种 A1 纸。一般情况下,这些随 堂问题会各有不同。但即使不同小组选择了相同的问题,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判 断标准是在大方向不错的前提下,能立足于生物学、生态学规律,自圆其说的为赢。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在讨论时会非常认真,都在借助手机查收相关资料,一般都会汇报 超时。下午 3: 50 下课后,他们还会继续讨论。我也不忍心强行中止这种讨论,所以最终下课 时间会超时 10 分钟以上。但在最后的问卷调查中,虽然我占用了他们好多时间,他们竟然表 现出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希望以后多给他们汇报的时间。 四、适当布置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 “海洋生物学”作为本科生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仍以强化基础为主。所以,除了根据课 堂内容设计随堂作业外,还会有课后习题。本课程内容共 18 次,课后作业 11 次。课后作业的 问题批判性思维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或者开放性问题, 问题来自于 Cartro 和 Huber 的 Marine biology 教材。该教材课后作业的设计、涉猎范围均非常经典,这些问题均不直接涉及定义、定 理等固定的知识点,无法直接从网络搜索中得到答案。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的学生,必然对该 问题做出过相关思考,并认真搜索过相关文献,有自己的想法,并最终给出自己的结果,故直 接借用该教材中的英文问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学生的作业可以反馈出很多信息。以图 3 所示,第 15 道题分别来自第一、三、四、十 一次作业。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可以获得以下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内容的把握;二是获得答 案的方式;三是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图 3 “海洋生物学”所使用的批判性思维问题 构建活动性、多维化的“海洋生物学”课堂教学情景 313 内容的把握。学生刚开始拿到此类问题,惯性思维是百度。如果在改作业时看到有两 位或多位同学用了同一段话,直接百度其中的某句,则来自百度网页的概率基本是 100%。但 是,这些百度来的信息并不能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此类问题,我 会在上课时点出来,就是让同学摆脱“百度”模式。而且明确告诉他们,你们这样回答我是不 满意的。事实上,有学生后来主动和我交流,说百度百科还不如维基百科,因为百度百科的东 西完全回答不了我们的问题。我说除了维基百科呢?还有其他方式吗? 获得答案的方式。很快,到了第四次作业,大多数同学已经转向校图书馆的 CNKI 数 据库和英文文献资源数据库。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已经可以抓住关键词和主要问题,并主动在网 上搜索到相关文献。从回答上看,同学们已经可以用“我查阅了文献( 甲藻的异养营养型 生态学报) ”这种方式回答问题。并在问题回答中开始借用前人研究的图表,认真分析相关研 究。从问题回答上来看,学生的对这类批判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把握,是一个 不错的进步。但是,从文献引用和总体分析上,仍有进步空间。 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查找文献来分析相关问题后,出现一个有 意思的现象,就是针对某个问题,几位同学查找到同一篇文章。这说明大家对关键问题的把握 还是比较准的。与此同时,他们会用标准文献格式来索引这些文献。以表 2 中第 4 题为例,有 位同学以“郑重,李少. 海洋浮游生物斑块分布的研究. 海洋科学,1998,3(2) :58-62”为 主文献来回答问题。郑重先生是我国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泰斗。第 5 题,有位同学用金德祥等 (1965) 、程金凤等(2007)这两篇文献来回答。这两篇文章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均是有关骨 条藻研究的经典文献。金德祥先生不仅是我国硅藻研究的奠基人,还是文昌鱼研究的开拓者, 他发表于 1965 年的“温度和盐度对三种海洋浮游硅藻生长繁殖的影响”一文无论从方法、内 容、结论都是该领域研究的典范之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很多研究生的初步研究仍离不开此 框架体系。这说同学们经过这 11 次作业的训练,已经可以精准地把握到主要问题,并检索到 经典文献,而无关乎是否为最新文献。在此基础上,能对每一个问题给出近似一篇小论文的回 答。与刚开始的基于百度百科的三五行字相比,的确进步巨大。 五、充分利用网络、影视资源,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渠道 “Chinese food”闻名于世,除了依靠其强大的味觉、嗅觉刺激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其 好像无物不可入口。在开课之始,深受悠久中华古文明熏陶的学生们,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也不 例外。很多学生对某个生物最开始的认识一般是“能不能吃,怎么做更好吃”的一元性问题, 借助网络、 影视资源, 通过启发式教学, 他们的思想已经可以转向 “这种生物为什么长成这样? 何时在地球出现?如何演化/适应环境?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位置?有什么药用/食用/工业/仿生 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 的多元问题 拓展。 以节肢动物中的常见物种寄居蟹(hermit crab)为例,我们收集到与之相关的多个内容, 这里选择 3 个典型内容讲述。一个是寄居蟹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其换壳时的空缺链(vacancy chain)研究(Lewis,Rotjan,2009;Rotjan 等,2010) 。2009 年 Sara Lewis 和 Randi Rotjan 在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8) 314 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首次拍下了寄居蟹换壳大会的视频(4 分 15 秒) 。由寄居蟹长大时,需 要寻找大一些的更适合自己的壳,而尺寸合适的壳并不容易寻找。因此,当寄居蟹遇到一只空 壳,它会先仔细研究一番,甚至“试驾”一下,弄清新壳的尺寸和形状。如果壳太大,它并不 会离开,而是耐心地守在壳边,时间从 15 分钟到 8 小时不等。这期间,陆续会有别的寄居蟹 前来“试驾” 。这时,如果它们都觉得壳太多,它们都不会离开,而是按个头大小排队。最大 的排在最前面,形成一个有序队列,有时甚至可达 20 多只寄居蟹,直到那个最适合新壳的大 家伙出现。如果这个新来的大家伙觉得新壳合适,就会立刻换壳。然后排在第二的换上大家伙 的旧壳。以此类推,只剩下最小的那个换下的最小的壳,然后换壳大会结束。队列里的寄居蟹 各取所需,没有争斗,没有流血牺牲,所有的资源都没有浪费。但这一现象展示的社会学意义 值得学生思考:一是寄居蟹的这一行为具有高度智能化,表现出物种内的信息交流、思考与协 商,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还有哪些海洋动物有类似行为? 第二个是基于摄影师 Shawn Miller 拍摄的寄居蟹之家照片。 每年有 800 万吨塑料垃圾被倾 倒在海洋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寄居蟹开始活在人类制造的垃圾里。迫于环境压力和方便易得 性,寄居蟹不得不适应这种改变,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如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塑料 盖作为自己的家。这些照片告诉我们的是,虽然寄居蟹给我们看到了它们的被迫改变和适应, 好像它们可以适应这种改变,塑料垃圾的入侵对这个种群的影响并不大。但辅助以其他照片, 如海龟把白色塑料袋当垃圾吞食、海獭玩耍塑料垃圾并吞食它们、大型鲸类胃内庞大的塑料垃 圾等,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物种可以适应这种改变。而人类,作为塑料产品的始作俑者,是不是 仍然以满足自己生活的舒适度为由,继续自私地在蓝色星球上挥霍索取无度的生活? 第三个是获第 19 届(2016)亚太广告节(ADFEST)创新类、直效类、户外类 3 个全场 最大奖和 1 个媒体类金奖的广告:寄居蟹之家。寄居蟹的身体非常柔嫩,对寄居壳极为挑剔, 被誉为“自然界的居家大师” 。而被寄居蟹接受的壳,则代表了最高程度的舒适。日本最大规 模的房产公司 SUUMO 基于设计最适宜的人居房子理念,以援助海洋软体弱势群体的名义,邀 请报博堂集团(Kettle)和东京海洋大学海洋学院专为寄居蟹设计了不同尺寸的定制房屋。海 洋学院的师生经过模型模拟、材料配制、蟹壳设计、户外观测等多个环节,终于成功设计了以 淀粉为主的有机材料构成的壳,这种壳环保无害,用过后会在一定时间内自然分解。这些壳在 沙滩投放后,在很快的时间内,即有大大小小的寄居蟹背着印有 SUUMO 字样的绿色蟹壳在游 客密集的沙滩来来往往。SUUMO 公司通过巧妙地为寄居蟹置办房产的广告创意,体现了其房 产服务的专业技能。当然,本课堂这个例子的讲述重点是海洋学院的服务范围和敬业精神,由 此拓展到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 以上为微信公众号中的个体物种信息教学,发送于学生后由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课堂上仅 会有几句话引导启发一下。从学生的面部反应中,完全可以看到哪些学生确实看了,哪些确实 没看。看与没看,都是兴趣使然,这里不做苛求。另外,本课程还选择 QQ 群作为课后交流的 平台。有关课件、答疑、模式/典例/物种信息、上交作业等均在此平台上进行。由于课堂时间 有限,进行完基础讲述、模式动物、最新研究信息、随堂作业,时间已经超时有 20 分钟,所 以平台上主要交流的信息是有趣的动物个体。 构建活动性、多维化的“海洋生物学”课堂教学情景 315 六、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上课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上课节奏的把握,主要体现在对上课时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上。两个 课时,只有 100 分钟。大家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内容极其庞杂,两个课时根本不够用, 所以多年以前的一个惯例就是中间不下课,有任何需求的学生,在课间可以不打招呼,自行出 去 10 分钟。到目前为止,学生对此内容都表示同意。这样课堂可以上满 110 分钟。作为补偿, 也考虑学生太久听课产生疲劳或者厌倦, 这段时间一般会讲一些海洋生物和海洋生物学界的趣 事、里程碑式的大事、海洋生物学者的佚事等。但在课堂上课方式调查中发现,有些同学要求 看视频。在课上看视频,内容不能长,还要确实切合课程内容,又要表现出科学性、前沿性, 这可不是仅靠纪录片剪切就能实现的。 所以, 针对这个内容, 学生既然提出来, 就说明有需求。 学生主动给我们提供了 10 分钟休息时间(n 个学生就是 10n 分钟,很多) ,我们在表示感激的 同时,一定会在后面的教学中好好积累,认真利用,以增加有益、有效视频。 另一个会占用学生时间的是随堂作业。随堂作业由课题组根据课程内容、研究课题、研究 热点自己编写。留给学生的时间是 15 分钟以内。其中自主讨论时间为 68 分钟。每个小组演 讲时间为 2 分钟。但实际操作中,同学们一般的讨论时间都要 810 分钟。也就是说,如果老 师不在现场催促他们上台演讲,他们还是会继续讨论。讨论时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即使他们 听了老师前面的讲述,他们面对所要分析的问题时,仍然感觉到信息量不够,每个学生都在用 手机搜索相关信息, 力求问题回答的完美。 在这种情况下, 每次课程都会延迟下课 1520 分钟。 奇怪的是他们并不抱怨。由于课程一般安排在 34 节或 56 节,课程结束后,教室仍存在空档 期,所以可以稍微拖延。即使这样,学生们仍表示他们自主讲述时间太少。后面会考虑适应压 缩老师讲述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分析、总结、表达机会。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大概为讲解作业(68 分钟) 、基础讲述(50 分 钟) 、生物趣闻(10 分钟)模式动物(22 分钟) 、最新研究信息(10 分钟) 、随堂作业(10+15 分钟) 。根据需要,随堂作业有时会安排在中间。随堂作业的一个学好是转移学生听课的疲劳 效应,看到问题可以立刻紧张、兴趣,然后开展讨论。正常上课一般是 110 分钟。本课堂的随 堂作业共安排了 9 次,所以大致有 9 次的上课时间为 125 分钟以上。这么说,并不是表示上课 时间越长越好。时间长,有可能显示的是老师组织无能、话语啰唆、无人权观念等。这在上课 时已经反复强调,有需求,下课是可以自主活动的。课程结束,有其他活动,学生完全可以自 主离开。但是,学生基本都是等到老师讲评完每组的汇报内容后才会离开,而且能感觉到他们 的意犹未尽。 当然,本课程只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挖掘与提升,还有很多可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在最后 一次的简单调查中,学生要求主要集中于以下 3 个方面:一是希望开设实验课,能够观测到常 见的活的海洋生物或者海洋生物标本;二是希望增加海洋生物的野外实习内容,能够在原生条 件下观测到海洋生物;三是希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课上表达机会,多安排学生汇报。第一、 第二个问题不谈。第三个问题,本课程主讲人可以适当压缩讲课内容,在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脉 络的基础上,把授课方式逐渐由“教师教”向“学生教”转变。在学生的学习历程中, “海洋 生物学”只是其众多课程中的一门,我们不期望学生能从中获得多大的裨益。但多年以后,课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8) 316 程中的某些有趣内容若仍能在学生的记忆中存在星星点点,若他们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主 动关爱海洋生物、关注生物多样性、关心生物健康与环境保护,则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已得 到贯彻,教学过程中付出再多的辛劳也是值得的。 总之, “教与学”的互动, “教”方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框架结构、逻辑体系的界定和传 授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兴趣、自主地去“学” 。而“学”方则表现上课堂上 对随堂问题的团队解答、基于大量文献检索的课后开放性问题整理、QQ 群里有争论问题的讨 论,以及网络知识的群体分享等。因此, “教与学”在本课程体系中体现的是过程管理。老师 和同学之间必须在课堂内外的细节上一直保持互动,才能高效地完成这种互动。至于本课程目 标, 毫无疑问, 该课程的设计、 备课、 讲述内容都会围绕列入学校教学大纲的目标进行。 但是, 该课程也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这种有趣的内容传达,为蓝色星球上的人类种群增加或者 培养一些有趣的灵魂。 百分之一二即是一种成功。 而就目前课堂效果来看, 这一比例显然更高。 参考文献 1 Bertness D M, Bruno F J, Silliman R B, Stachowicz J J, et al. Marine Communit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Sunderland:Sinauer Associates,2013. 2 Castro P,Huber E M. Marine Biology. 7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08. 3 Krebs J C. Ecology. 5th ed. 北京:科学出版社,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03. 4 Levinton S J. Marine Biology:Function,Biodiversity,Ecolog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5 Lewis S M,Rotjan R D. Vacancy chains provide aggregate benefits to Coenobita clypeatus hermit crabs. Ethology,2009,115(4) :356-365. 6 Miller B C. Wheeler A P. Biological Oceanography. 2nd ed. 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12. 7 Molles C M. 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影印版,北京: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房者信用记录查询与报告协议
- 2025公务员税务面试题及答案
- 介绍绿色技术
- 2025至2030中国聚芳砜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飞行员睡眠监测中的技术创新应用
- 202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睡眠监测技术革新应用展望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节油技术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废旧电器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消防安全教育课件
- 江苏纺织:达成纺织行业股权置换与产业升级框架协议
- 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柳沟村地热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 推广普通话课件
- 隧道安全质量培训课件
-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句子专项训练及答案
- 2019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 单词表
- 电力变压器基础知识课件
- JJG 373-1997四球摩擦试验机
- GB/T 37785-2019烟气脱硫石膏
- GB/T 29343-2012木薯淀粉
- GB/T 16714-2007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 班组长能力提升培训讲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