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科学2020版三年级上册1.3 水结冰了练习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填空题1 . _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2 . 如果观察试管内的水开始结冰,这时用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应该是_,在水结冰的过程,要向周围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3 . 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_)热量。4 . 水结冰后体积_。5 . 冬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容易冻住,那是因为当温度到达_时,液态的水开始变成_态的冰,水变成冰的过程叫_。二、判断题6 . 水结冰后占据的空间会变小。(_)7 . 水和冰可以相互转化。(_)8 . 液态的水降到0时就会凝固成冰。(_)9 . 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_)10 . 我们在做“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这一实验时,向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_)11 . 冰和雪是水的另外两种存在形式。(_)三、简答题12 . 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13 .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四、实验题实验题下面是某组同学做的关于冰形成过程的实验,请完成相关试题。14 . 实验操作(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_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_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为了使冰快速溶解,可以往容器里加入_,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_。15 . 补全活动手册温度其他变化在试管清水中16(_)插入碎冰中5碎冰加入食盐后3试管水开始结冰(_)得出结论(_)16 . 水结成冰的过程叫什么?_五、综合题17 . 1、把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的特征表述出来。2、冰是怎样的一种物体?(请在相应的括号中打)没有颜色( ) 白色 ( ) 透明( )不透明( )无味 ( )没有一定体积( )有一定的体积( )没有一定的形状( )液体( )有一定的形状( )固体( )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邯郸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临沂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
- 营口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真题汇编)
- 丹东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济南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a卷)
- 资阳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消防产品3C认证合同书
- 2026年三明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临沂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6年铜仁地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培优)
- 耳鼻喉头颈外科实习生出科测试题附答案
- ICP-MS X2系列仪器操作手册2.0
- 日语精读246讲宿久高-课件02.第一册
- 单位工程(子单位)竣工验收备案表
- C语言期末题库(八套试卷)及答案
- 印刷包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告知牌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完整版PPT
- JJF 1318-2011 影像测量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全册教案(全面完整版)
- 国际手术分类习题及步骤
- 2022《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