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ppt课件_第1页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ppt课件_第2页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ppt课件_第3页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ppt课件_第4页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1,第八章意识与注意教学目标1.掌握意识与注意的含义和特征。2.明确意识与注意的类型。3.了解睡眠与梦的基本知识。4.了解催眠的基本知识。5.了解药物与意识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本章主要内容一、意识概述二、注意概述三、睡眠与梦四、催眠五、药物与意识,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第一节意识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是个体的觉知状态,即对自身、外部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意识的特征:1、觉知性:意识的最基本特征。2、主观性:个体的意识都是独特的。3、能动性: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与作用,使人能够自觉地进行活动。意识能动性表现:1)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的调控性,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4,4、社会历史制约性意识在社会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5、统一性: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6、流动性: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概念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是指某一时刻个体对自身活动能够觉知的程度。1、焦点意识(focalconscious)焦点意识是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即为焦点意识。2、下意识(subconscious)下意识是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鸡尾酒会现象。3、前意识(preconscious)记忆的意识被称为前意识。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4、潜意识(unconscious)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概念。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5、非意识(nonconscious)个体对某些生理、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觉知的意识状态。身体内部有一些生理变化,如脑电活动、心跳、内分泌和肝功能等,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生理活动。虽然我们可能会觉知到这些活动的效应,但这些活动本身我们是不会觉知到的。,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三、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意识所呈现的特征。1、正常的意识状态:主动的、有组织的觉醒意识状态。2、异常的意识状态:即变更了的意识状态,包括从鲜明幻想的分心状态到由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迷幻和知觉异常的各种状态。,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第二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含义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故事:“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9,二、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能起着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使这种活动不断的深入。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当人在注意什么时,它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体验、意志活动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与这些过程相互联系的一种共同的特性。无论哪些情况下,注意都不能离开其它心理过程而单独起作用。即:注意表现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之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和组成部分之一。,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0,三、注意与意识1、区别注意不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更主动和易于控制;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注意像选择一个电视频道,意识像显示在屏幕上的视觉图像;注意像一个可变焦距的聚光灯,意识像该光柱所照到的区域内的图像。,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1,2、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1)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的内容比较清晰。2)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之中。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2,四、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2、维持功能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3、调节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3,五、注意的种类(一)依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4,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物之间对比刺激的变化(运动)刺激物的新异性(2)个体的主观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精神与机体状态知识经验,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5,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6,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人类独具的高级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对活动目的意义的深刻理解。B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C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7,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1、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区别,但往往不能截然分开,也可以互相转化。2、在生活实践中,无意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又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受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影响,单凭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也难以持久。所以只有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个体注意,提高效率。,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8,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有利。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直接兴趣活动的自动化,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19,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比较,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0,(二)根据注意指向的对象不同分为环境注意和自我注意(或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环境注意: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也称外部注意。外部注意是伴随着人的感知觉进行的。自我注意: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也称内部注意。内部注意与人的自我意识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注意和环境注意是交互抑制的。当你在观看你十分感兴趣的关键性比赛时,甚至身体不适也没有注意到;而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更易注意自己的机体感觉。,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1,(三)根据注意的功能,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1、选择性注意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2、集中性注意指意识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包含警觉和搜索。警觉(vigilance)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个体对某种或某些试图检测到的特定刺激保持注意。搜索(search)则是主动、积极地寻找目标。3、分配性注意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2,(四)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方向,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内源性注意是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目标指向控制注意。外源性注意是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是观察者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也称刺激驱动注意。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由宽泛的注意到狭窄的集中。外源性注意更少受认知负荷的影响,能够引起立即、快速、狭窄的集中。被试可以忽略内源性提示,但无法忽略外源性提示。,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3,六、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1、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哈密尔顿(1859)。用速视器在0.1秒呈现彼此不联系的数字、图形、字母或汉字,研究结果如下: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4,请看下图,并回答: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普通心理学,9,7,5,3,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5,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总和:24,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6,普通心理学,9,7,5,3,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7,请回答:1、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2、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3、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8,1、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圆、五边形、三角形、正方形2、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浅绿、红、黄、兰3、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五边形,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29,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0,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1,TCIGAHNE,TEACHING,图1,图2,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2,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主观因素:个体的活动任务与目的:当任务复杂或者需要更多地注意细节时,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等。如,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的能力就越强,注意的范围越大。(2)客观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3,(二)注意的稳定性1、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注意的起伏: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是可以克服的,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4,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图形,你看到了什么?,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5,兔子还是鸭子?,精选,36,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刺激物在时空上的不确定性,单调、静止(注意不稳定)复杂、变化(注意稳定)。(2)人的身体状况和积极性:(失眠、疲劳、生病健康、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3)主体对活动的态度:一个人对活动目的理解深刻,有积极的态度或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注意就能持久稳定。(4)主体的意志力。,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7,小资料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8,3、注意的分散(分心):即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现象。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其产生原因:无关刺激(内部或外部)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39,(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最早进行这个问题实验的是我国北齐时文学家刘昼(514565),所谓“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实难两成(刘子新论专学篇)在西方,波尔哈姆(Paulham)最早进行了这个问题的实验。他试图一边口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的诗,发现是可以做到的。,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40,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即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关联程度和自动化程度都会影响注意分配的难易程度。同时完成的几种活动所需要的注意很可能既有注意的转移也有注意的分配,是注意的转移和分配的结合。,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41,(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3)个体对前后两种活动的态度。4)个体的个性特点。如自控力强的人善于及时进行注意的转移。,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42,七、注意的认知理论(一)过滤器模型1、早期过滤器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该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极有限。为了避免阻塞和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把注意比作类似过滤器的电子装置)的筛选和过滤,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被识别、存储和加工。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信息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称为单通道模型。,内江师院教科院,普通心理学,精选,43,布罗德本特认为,输入的刺激信息能否通过过滤器,完全是由刺激信息的物理特征所决定的,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对刺激信息的筛选并不起作用。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刺激信息,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器,知觉(容量有限通道),工作记忆,反应,长时记忆,布罗德本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内江师院教科院,普通心理学,精选,44,对过滤器模型的反证实验格雷Gray和魏德波恩Wedderburn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每只耳朵所接受不一样的刺激信息。实验例子为:左耳:psy805左耳:DEAR5JANE右耳:7chol4gy右耳:3AUNT4实验结果:被试在实验中会根据材料的特点组合后重现刺激信息,多数是按意义再现,如psychology、DEARAUNTJANE。实验结论:1、过滤器通道可以快速转移,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2、注意的工作机制不是单通道模型和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过滤器模型不完全正确。,内江师院教科院,普通心理学,精选,45,2、衰减器模型该模型是特瑞斯曼Treisman(1964)在格雷和魏德波恩研究的基础上,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的结果。认为,注意的工作方式不是以全或无的单通道方式,而是多通道、衰减的方式,每个通道的信息得到加工的程度不一样。被衰减的信息,暂存在感觉器官中,当信息的物理属性(颜色、声音、空间位置和形状等)或意义发生重要变化时(如听到自己名字、火警信号),人的注意就会马上转移到该刺激信息。而当该通道的刺激信息变化不大,注意就不会发生转移,在意义分析的过程中,有可能被过滤掉。,内江师院教科院,普通心理学,精选,46,而对于衰减了的刺激信息如何会在一定条件下被人高度关注并加以处理,特瑞斯曼认为,注意的过滤器有两种,一种在语义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是根据刺激信息的物理特点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义(意义)特征来选择信息的。,刺激信息,感觉登记,外周过滤器,知觉(容量有限通道),工作记忆,反应,长时记忆,特瑞斯曼注意的衰减器模型,中枢过滤器,内江师院教科院,普通心理学,精选,47,为了解释受到衰减的信息如何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特瑞斯曼假定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值。当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未受到衰减时,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有关的项目而得到识别;当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应的项目,因而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内江师院教科院,普通心理学,精选,48,3、晚期选择模型由多依奇(Deutsch,1963)提出,后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这个模型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码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系列加工,即对相关刺激作出反应,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49,该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以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但是,该模型假设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不能很好解释早期选择现象。,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晚期选择模型,精选,50,(二)智源限制理论最初由卡尼曼提出。该理论把注意看作心理智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智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只要同时进行的两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那么同时操作这两项任务是可能的。智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结果,而且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该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作出预测。因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目标是预测。而该理论不能说明,人的智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1,(三)双加工调节模型该理论认为,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来进行选择,但对输入的加工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奈塞尔(Neisser,1976)把早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加以综合,提出了一个包含前注意加工和注意加工的双加工调节模型。该模型认为:前注意的自动加工快速、平行发生,能觉察非注意信息的物理特性,但不能辨认出意义或相互关系;注意的控制加工较晚发生,按顺序进行,耗费时间和注意资源,能辨认出特性之间的关系,把片段综合为某个客体的心理表征。,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2,第三节睡眠与梦一、睡眠及其功能睡眠(sleep)是与觉醒(awaking)相对的一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从时间上来看是交替出现的,这种交替受到一种称为昼夜节律的时间周期所调节。昼夜节律也调节新陈代谢、心率、血压、体温和激素等生理指标的周期性变化。身体活动的周期是建立在自然的昼夜交替周期基础上的。,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3,个体为什么必须睡眠?其一: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其二: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睡眠是为了适应生态环境,从而保护自身免遭伤害。其三:睡眠可以帮助个体完成清醒时尚未结束的心理活动。实验表明,在个人练习后,立即让他睡眠,醒来后会有较好的记忆。原因是练习后立即睡眠,可在睡眠中继续完成练习时未完成的信息处理工作。另外,睡眠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也起到很大作用。在深度睡眠中,垂体腺释放成长激素。,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4,缺乏睡眠或剥夺睡眠的危害:研究表明,睡眠缺乏会压制对抗疾病的免疫系统(Irwin等,1994),会损伤记忆(Yoo等,2007)。慢性的睡眠缺乏还可以改变新陈代谢和荷尔蒙的功能,过早老化,产生肥胖、高血压和记忆缺失问题(Spiegel等,1999)。睡眠缺乏会让人变得急躁、易怒、反应迟钝、身体能力降低和学业成绩下降。在昏昏欲睡时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驾驶),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5,世界睡眠日“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21世纪睡眠问题被国际社会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25916名就诊的病人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据报道美国的失眠率达32.5%,英国10.14%,日本20%,法国30%,我国30%以上,50%的学生睡眠不足。睡眠障碍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睡眠障碍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突出问题。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共同发起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举办全球性的活动-“世界睡眠日”,并定在每年的3月21日。2003年3月21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宣布把“世界睡眠日”引入中国。睡眠问题不单是医学问题,与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也相关。资料显示,在欧美等国,每年因睡眠相关疾患导致的医疗费用、人身伤亡及操作失误等经济负担和损失高达数百亿美金。,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6,历届世界睡眠日主题2001年:睁开眼睛睡2002年:开启心灵之窗,共同关注睡眠2003年:睡出健康来2004年:睡眠,健康的选择2005年:睡眠与女性研究显示,失眠或睡眠过多的妇女,患冠状心脏病的风险比每晚有规律地睡好八个小时的妇女高。每晚只睡5小时或更少的人,冠状动脉硬化比每晚得到8小时睡眠的人要高45,平均每晚睡6小时的妇女得心脏病的风险高18,睡7小时的妇女患这种病的风险高9。2006年:健康睡眠进社区2007年:科学的睡眠消费2008年:健康生活,良好睡眠2009年:科学管理睡眠,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7,二、睡眠周期睡眠时存在一个生物节律,即大约在90100分钟的时间内经历一个有5个不同阶段的周期(见教材图85)。通过脑电图(EEG)可以精确显示睡眠周期中的脑电活动,以揭示睡眠的本质。,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8,阶段1:睡眠开始阶段。脑波频率渐缓,振幅渐小。阶段2:正式睡眠,属于浅睡阶段。脑波渐呈不规律,频率与振幅忽大忽小,偶尔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的高频、大波幅脑波,以及被称为“K结”的低频、大波幅脑波。阶段3和阶段4:沉睡阶段,不易叫醒。脑波变化很大,频率每秒12周,振幅增加较大,呈现变化缓慢的曲线。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发生在该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变慢。以上四个阶段的睡眠共经过约6090分钟,且均不出现眼球快速跳动现象,故统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sleep,简称nonREMs)。,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59,阶段5:脑波迅速改变,出现与清醒状态时相似的高频率、低波幅脑波,其中会有特点鲜明的锯齿状波。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似乎又进入阶段1的睡眠,但实际是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简称REMs)的睡眠阶段。眼球快速跳动,常有梦境。在整夜睡眠中,人们通常会经历45次这样的睡眠周期。睡眠周期会随着时间和年龄而有所改变。,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0,三、睡眠障碍(一)失眠失眠(insomnia)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现象。1、失眠的主要表现:上床后很难入睡;容易惊醒,醒后很难再度入睡;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即使睡眠后也没有恢复疲劳的感觉。,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1,2、失眠的形成因素(1)失律性失眠。由于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一时无法调整睡眠节律。如飞行时差造成的睡眠困难。(2)情境性失眠。由于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暂时适应困难所致。如失恋引起的睡眠困难。(3)良性失眠。也称假性失眠,即是心理上有失眠感,而事实上并不缺乏睡眠。可能是对自身睡眠状态的解释方式或归因错误所致。例如,有人把身体衰弱而导致的精神沮丧归因于自己睡眠不足。(4)药物性失眠。经常借助安眠药物睡眠而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药物依赖倾向。,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2,(二)梦游和梦话梦游(sleepwalking)是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醒后对自己夜间的行动一无所知的怪异现象。梦游者能在梦游中从事很复杂的活动,会开门上街,会拿取器具,会躲避障碍物而不致碰撞受伤。梦游者多为儿童,年龄多为612岁。梦游并非严重病态,也与情绪困扰无关,多数到成年后不治而愈。,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3,梦话(sleeptalking)也称梦呓,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实际上,梦游和梦话都与做梦无关。因为梦游时患者的脑波正处在睡眠的沉睡阶段,而沉睡阶段是不会做梦的,并且几乎所有的梦话现象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因此,把梦游和梦话分别称为“睡中行走”和“睡话”较符合事实。然而,目前尚不确知梦游和梦话的原因。,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4,(三)梦魇和夜惊梦魇和夜惊是两种并不相同但都让人产生恶劣体验的梦境。梦魇(nightmare)是一种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的一些内容吓人的梦,也称噩梦。噩梦醒来时对梦中的可怕内容通常都能回忆出来。对于梦魇出现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日间情绪压力所致。夜惊(nightterror)是一种极度惊恐的梦,会有坐起、哭喊等躯体剧烈运动,一般发生在第三或第四阶段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夜惊现象发生的原因,至今仍不太清楚,不过由于多发生在儿童期,所以推断可能与神经系统和脑的成熟水平有关。,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5,四、梦梦(dream)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其主要特点是无意性、被动性及梦境的离奇与怪诞。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阿赛斯基和克莱特曼(Aserinsky&Kleitman,1953)。他们分别在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唤醒被试,并询问其是否在做梦。结果发现,睡眠期中的快速眼动现象是做梦的标志。,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6,关于梦的研究结论(1)第一个梦一般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左右。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约为10分钟),总共有12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是在梦中(一夜约做46个梦)。(2)一般人醒后不能回忆起曾做过梦,或者只记得极少数的梦。(3)梦境中的情节:研究发现多数梦与日常生活较接近,大致可分为八类:各类人物、各类动物、人际交往、幸遇与悲遇、成败经验、户内或户外活动、空间与物体和情绪反应。梦的内容具有显著的年龄、性别和跨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7,(4)我们必须做梦吗?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唤醒被试,使其无法完成做梦,结果将如何呢?睡眠者倾向于增加以后晚上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数量来补偿快速眼动睡眠剥夺的现象,称为快速眼动睡眠反弹(REMrebound)。但相似的效应不出现在非快速眼动睡眠中。,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8,(5)快速眼动还不能完全用来作为是否做梦的指标。研究发现,当脑电图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时将被试唤醒,约85的人能够报告出做的梦。也有研究发现,被试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被唤醒时只有50%的次数报告了做梦。而且,两者的梦在内容上有明显差别: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梦常伴有视觉的生动形象,具有情绪和非逻辑色彩;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梦通常不伴有视觉形象,一般直接与清醒时的生活有关,没有完整的梦境,只是一些简要的想法。,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69,(6)一般很难控制梦的内容。不过,通过在前睡眠期进行暗示或改变环境则可以影响到梦的一些内容。例如,要求被试努力梦到自己期望的人格特征,则大部分被试至少在一个梦中梦到了所期望的特质(Cartwright,1974)。,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0,梦的解释1、梦的一般心理学原理梦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梦是无意识的语言:非理性、含糊;自由联想式;梦有预见性:是由于身体内部刺激引起,刺激没达到感觉阈限时,白天清醒下不易觉察到,但进入睡眠后,大部分神经细胞处抑制状态。,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1,2、认知学派说梦当前关注:梦只是以独特的语法规则表达当前的关注。担心考试=掉下悬崖意识扩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理清理假设:清理认知结构中无用多余的信息,象电脑清理文档。3、生物学对梦的研究毫无意义的生物现象;激活合成假说;大脑皮层对中脑部位随机神经信号的解释。,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2,第四节催眠一、催眠及其诱导1、催眠(hypnosis)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是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一般来说,催眠是通过催眠师的诱导形成的。催眠是一个系统的程序,用来引导出增强的易受暗示性状态。,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3,催眠后的行为,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普通女观众,精选,74,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5,2、催眠必备条件:(1)良好的情绪关系。让被试相信催眠师和催眠本身的无害性,使其了解催眠术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催眠师应持和善的态度,理解和悦纳被试的忧虑。(2)适宜的环境。催眠一般采用个体方式,让被试在安静的室内放松坐在椅子上。室内的灯光宜暗淡,应排除或降低各种干扰刺激。(3)被催眠者容易接受暗示。,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6,3、催眠的诱导方法、步骤(1)暗示被试眼睛疲倦,无法睁开;(2)暗示被试感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刺痛;(3)暗示被试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师的话与要他做的事;(4)暗示被试将体验到幻觉;(5)暗示被试催眠醒后将忘记催眠中的一切经验;(6)暗示被试醒来做某些活动。催眠不同于睡眠。脑电图显示,催眠时的脑电波和清醒时是一样的。但催眠状态下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暗示下进行的,不受自己意识控制的。,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7,二、催眠感受性催眠感受性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催眠感受性具有个体差异。约10%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根本对催眠没有反应。催眠感受性高的人常有特征:(1)依赖性强;(2)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3)想象力丰富;(4)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移;(5)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一个人对催眠感受性是比较稳定的。研究表明,曾被成功催眠的人在下次同样会被成功地催眠。,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8,催眠感受性与催眠状态的深度成正相关。催眠的深度划分:由浅至深依次为动作支配期、知觉支配期和记忆与性格支配期三级。动作支配期:多数人均可进入。被催眠者身体的肌肉逐渐接受催眠师的言语控制。知觉支配期:被催眠者的知觉经验被暗示控制,产生幻觉。记忆与性格支配期:被催眠者的记忆状态受催眠师一定程度的暗示控制,能回忆出平时不易浮现的记忆细节,能模仿出各种与他平时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79,三、催眠的状态个体在催眠状态下的特点:(1)主动性反应减低。被催眠者倾向于按照催眠师的暗示去活动。(2)暗示性增高。个体暗示性增高。被试的行为有时令人惊讶。例如,催眠师暗示个体胳膊僵直,则其胳膊就会变得像木条一样僵硬。(3)知觉扭曲与幻觉。个体的知觉会产生扭曲和幻觉。在催眠师的诱导下,个体会将一种物体说成另一种物体,或歪曲物体属性,如很甜的东西尝起来是酸的。被催眠者也会将不存在的事物当成是存在的事物,或存在的事物当成是不存在的事物。,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0,(4)注意层面趋窄。个体的注意范围大大缩小,只注意催眠师的暗示,而不再注意周围环境中的刺激。(5)催眠中的角色扮演。个体听从催眠师的暗示,能够扮演与原来性格不同的另一角色,并表现出符合该角色的一些行为。(6)旧记忆还原现象。催眠师询问个体在清醒时曾记不起的事情,他却能清清楚楚地讲述出来。讲述的内容多以视觉影像为主,且非常生动。(7)催眠中经验失忆。催眠中经验失忆是指催眠师暗示个体在被催眠期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则其在事后就会报告说自己什么也记不得了。,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1,四、催眠理论(一)意识分离论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19042001)提出,把催眠看作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他认为,个体被催眠后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被试接受暗示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该层意识是在催眠师的暗示下产生的,其性质有可能是扭曲的,但这一层意识可与外界进行交流。第二个层面是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不为其所意识到的经验,该层意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只是因当时受到催眠暗示的影响,第二层面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不能以口头方式表达出来而已,希尔加德称之为隐秘观察者。,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2,(二)社会角色论社会心理学家斯帕诺斯(Spanos,1982)质疑意识分离论。他认为,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在人正常的自主范围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唯一原因是其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相一致。人是按自己对催眠的想象来行动的,而不是因为催眠改变了他们的意识状态。,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3,五、催眠的应用心理治疗方面:改变错误的认知方式和内容,可用于治疗酗酒、梦游、自杀倾向、过量饮食等。医学方面:控制疼痛、安慰剂效应。犯罪侦破方面:测慌仪的应用等。运动员训练方面:自我诱导、心像训练。,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4,第五节药物与意识状态一、精神药物的一般效应许多药物,如酒精、海洛因、苯丙胺类、巴比土酸盐、大麻、可卡因、麦角二乙胺、咖啡因和尼古丁等都能改变意识状态。那些能够改变知觉、记忆、情绪、时间感和自我意识的化学物质称为精神药物(psychoactivedrugs)。精神药物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5,所有的精神药物若持续服用都会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服用者体验到神经适应,即大脑适应了对正常功能的破坏,从而导致需要服用更大的量才能体验到药物的效果。对药物依赖的两种反应:一是生理依赖,指药物成瘾后一旦停止服用,成瘾者会有种种生理异常反应,如打哈欠、流眼泪、恶心、呕吐、出汗、失眠、颤抖等;二是心理依赖,即药物成瘾者停药后在心理上会产生坐立不安和无法忍受的渴求反应。成瘾者在戒断药物时所产生的各种异常反应称为戒断综合征。,普通心理学,内江师院教科院,精选,86,二、精神药物与异常意识状态精神药物可分为三种类型: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一)抑制剂凡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身体机能降低的药物,均称抑制剂(depressant),如酒精、鸦片类等。1.酒精酒精(alcohol)学名乙醇,是所有抑制剂中使用最多的药物。酒精不是毒品,酒类买卖不违法,所以社会上饮用者非常普遍。酒精对人的身心是否有害,关键取决于用量。少量饮酒对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