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设计软件应用》PPT课件_第1页
《规范设计软件应用》PPT课件_第2页
《规范设计软件应用》PPT课件_第3页
《规范设计软件应用》PPT课件_第4页
《规范设计软件应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结构设计规范软件应用,主要改动的设计规范(6本),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钢结构等待新规范,结构计算按照其它规范已经修改钢结构截面设计等待3本新的钢结构设计规范,上部结构设计的主要改动,1.风荷载作用2.地震作用3.地震作用调整4.荷载效应组合5.设计内力调整6.结构整体性能控制7.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1、风荷载计算,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wo略有提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脉动增大系数、脉动影响系数都存在减小的情况。所以,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89规范大,也可能比89规范小。,风荷载计算新旧规范比较,7层框架1.18%17层框支0.85%18层框剪1.24%21层框筒0.50%28层框筒0.00%31层框支0.67%35层框支0.33%36层剪力墙1.25%平均:0.75%,2、地震作用计算,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反应谱扭转耦连偶然偏心双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多方向水平地震作用,地震计算剪重比新旧规范比较,7层框架16.06%17层框支7.35%18层框剪10.30%21层框筒10.05%28层框筒6.65%31层框支10.77%35层框支0.33%36层剪力墙6.06%平均:0.75%,地震最大层间平均位移新旧规范比较,7层框架16.10%17层框支9.76%18层框剪13.60%21层框筒13.33%28层框筒10.66%31层框支13.33%35层框支11.22%36层剪力墙10.77%平均:0.75%,柱计算配筋新旧规范比较,7层框架15.1%17层框支2.3%18层框剪17.9%21层框筒0.6%28层框筒5.2%31层框支4.4%35层框支2.6%36层剪力墙0.0%平均:0.75%,梁计算配筋新旧规范比较,7层框架4.6%17层框支6.0%18层框剪13.7%21层框筒16.8%28层框筒11.2%31层框支7.8%35层框支7.2%36层剪力墙5.2%平均:0.75%,偶然偏心,新高规3.3.3条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考虑了偶然偏心地震后,就在原有的未偏心X,Y地震EX,EY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四个地震工况EXP,EXM,EYP和EYM,在内力组合时,任一个有EX参与的组合,将EX分别代以EXP和EXM,将增加成三个组合;任一个有EY参与的组合,将EY分别代以EYP和EYM,也将增加成三个组合。因此,地震组合数将增加到原来的三倍。,柱局部坐标下的标准内力输出:第1柱单元上节点号:1下节点号:1主轴夹角:0.0000(rad)(工况号)轴力X向剪力Y向剪力X向底弯矩Y向底弯矩X向顶弯矩Y向顶弯矩(1)91.5-219.522.7-61.9-1038.6-60.5-148.1(+5%)81.8-237.930.6-83.6-1124.2-81.5-162.0(-5%)102.2-201.5-19.954.3-954.753.2-134.5(2)222.1-146.8-108.8294.6-619.7292.8-178.9(+5%)209.2-166.4-95.5258.5-709.1257.5-194.1(-5%)235.6-129.9-122.8332.9-545.3330.2-164.9(3)26.1-49.30.0-0.2-230.40.0-35.6(4)107.4-48.1-51.0138.0-187.2137.4-72.6(5)-1214.7-85.55.1-12.5-780.4-15.0318.4(6)-138.07.70.5-1.0-19.7-1.661.0,双向地震作用,新抗震规范5.1.1条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现在我们考虑某个地震反应参数,该参数在X和Y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别为SX和SY,那么在考虑了双向地震扭转效应后,,多方向水平地震作用,抗震规范5.1.1条规定: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针对这一条,程序增加了自动计算多方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多个(最多允许12个)地震作用方向,程序对每一地震方向进行地震反应谱分析,计算相应的构件内力。在构件设计阶段,也将考虑每一方向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组合,这样不至于漏掉最不利情形,保证了结构设计的安全。,考虑多方向地震作用菜单输入,3、地震作用调整,最小地震剪力调整0.2Qo调整边榀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转换梁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最小地震剪力调整,新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ITEM018)地震产生的基底剪力与结构总重量的比值_G=77907.524KNVexx/G,Vexy/G=4.985%1.436%Veyx/G,Veyy/G=1.436%4.463%(ITEM050)按高规(3.3.13)条计算的地震力放大系数_第1地震方向地震力放大系数=1.000第2地震方向地震力放大系数=1.000,程序输出的剪重比和地震力放大系数,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新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新高规5.1.14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或其上三层平均值的80%时,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1.15增大系数。程序根据侧向刚度比不满足上述要求的楼层自动判断为薄弱层,并对该楼层地震剪力自动乘1.15增大系数,4、荷载效应组合,基本组合活载控制的组合,恒载控制的组合,地震荷载的组合,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的组合式如下:,1)1.35恒+0.71.4活1.2恒+1.4活1.0恒+1.4活2)1.2恒+1.4风1.0恒+1.4风3)1.2恒+1.4活+0.61.4风1.0恒+1.4活+0.61.4风4)1.2恒+1.4风+0.71.4活1.0恒+1.4风+0.71.4活5)1.2(恒+0.5活)+1.3地+0.5竖地+0.21.4风1.0(恒+0.5活)+1.3地+0.5竖地+0.21.4风二维计算:柱组合数从36组增加到56组梁组合数从32组增加到56组,三维结构计算的具体组合数,旧规范,5353*3=159(梁),5.设计内力调整,梁设计剪力调整柱设计内力调整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梁设计剪力调整,抗震规范第6.2.4条和高规第6.2.5、7.2.21条规定,抗震设计时,特一、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抗震抢中高跨比大于2。5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设计剪力值应调整。,柱设计内力调整,为了体现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概念设计的要求,抗震规范第6.2.2、6.2.3、6.2.6、6.2.10条和高规第4.9.2条规定,抗震设计时,特一、一、二、三级的框架柱、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角柱、框支柱的组合设计内力值应调整。,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高规第7.2.10、10.2.14、4.9.2条规定,抗震设计时,特一、一、二、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和非加强区截面组合的设计内力值应调整,6.结构整体性能控制计算,位移控制周期控制层刚度比控制层刚度计算方法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计算,4.1位移控制,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层间位移角,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3倍。程序中对每一层都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判断是否满足规范。,X向地震力作用下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层号塔号节点号X向最大位移节点号X向最大柱间位移X向最大位移角柱高X向平均位移X向平均柱间位移X向平均位移角比值(mm)(mm)161144.4612.531/9902.50(m)44.392.451/10221.0/1.0/1.01512942.2212.921/9582.80(m)42.222.901/9661.0/1.0/1.01412939.75293.211/8732.80(m)39.713.181/8801.0/1.0/1.01312937.04293.451/8102.80(m)36.983.421/8181.0/1.0/1.01212934.10293.601/7762.80(m)34.043.581/7821.0/1.0/1.01112930.98293.681/7612.80(m)30.923.661/7651.0/1.0/1.01012927.73293.651/7662.80(m)27.673.641/7691.0/1.0/1.0912924.44293.661/7652.80(m),4.2周期控制,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振型号周期方向角平动比例转动比例11.4631101.391.000.0021.337911.391.000.0030.4013133.361.000.0040.365443.371.000.0050.257596.970.001.0060.2201158.090.001.0070.1992150.340.890.1180.1853146.980.110.8990.169759.881.000.00100.1543142.740.030.97110.1268143.110.160.84120.1231155.150.830.17130.106662.290.170.83140.103565.010.850.15150.095992.660.200.80160.0859155.980.960.04170.084790.320.040.96180.073868.590.210.79,平动第一周期,扭转第一周期,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扭转系数11.574283.440.06(0.00+0.06)0.9421.452490.890.94(0.00+0.94)0.0631.26650.451.00(1.00+0.00)0.0040.530290.560.03(0.00+0.03)0.9750.4025103.180.97(0.05+0.92)0.0360.374814.351.00(0.94+0.05)0.0070.3631138.630.50(0.29+0.21)0.5080.308293.370.05(0.00+0.05)0.9590.212692.740.06(0.00+0.06)0.94,平动第一周期,扭转第一周期,4.3层刚度比控制,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D.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D.0.2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加-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4.5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计算,新抗震规范第6.1.3条、高规8.1.3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百分比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抗震规范第6.1.3条的条文说明给出了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的计算方法。Mc=Vijh,本层柱所承担的地震力之剪力:塔号:1X向柱剪力:Vcx=701.4X向层剪力:Vfx=9288.4比值:Vcx/Vfx=7.55%塔号:1Y向柱剪力:Vcy=580.8Y向层剪力:Vfy=8817.8比值:Vcy/Vfy=6.59%本层柱所承担的地震力之弯矩:塔号:1X向柱弯矩:Mcx=84974.6X向层弯矩:Mfx=244629.0比值:Mcx/Mfx=34.74%塔号:1Y向柱弯矩:Mcy=107352.8Y向层弯矩:Mfy=225548.1比值:Mcy/Mfy=47.60%,内力文件输出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比值,7.结构构件设计计算,柱轴压比计算剪力墙轴压比计算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梁、柱、支撑、墙配筋计算,7.4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新高规的7.2.15条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区分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明确边缘构件的形状和尺寸(Ac)墙纵向构造钢筋按照Ac的百分比确定按单肢剪力墙显示的纵向钢筋计算面积不再按构造要求限值边缘构件配筋图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算出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约束边缘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程序算出非一、二级抗震等级和其他层的构造边缘构件的尺寸和配筋,剪力墙CAD软件生成约束边缘构件的节点大样图,剪力墙CAD软件生成构造边缘构件的节点大样图,抗力级钢筋fy=310fy=300放弃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fcm,统一用轴心抗压强度fc(强度降低10%),7.5梁、柱、支撑、墙配筋计算,1.梁腰筋的设计(hw45时布置,且每边配筋量0.1%,间距200mm)腰筋的修改2.从PMCAD建模中传入现浇板时T形梁的翼缘厚度,为的是设计腰筋时求hw,腰筋设计,3.柱筋搭接连接时一次搭接时取1.6Laed二次搭接时每次搭接取1.4Laed,柱筋搭接和梁端节点,楼板配筋的改动,增加了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即相应的永久荷载效应分项系数取1.35当1.35恒+1.4*.7活1.2恒+1.4活时取1.35恒+1.4*.7活,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配筋计算,单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