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第八章第二节第2课时_第1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第八章第二节第2课时_第2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第八章第二节第2课时_第3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第八章第二节第2课时_第4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第八章第二节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2课时),目录,contents,温故知新,自主预习,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目录,contents,返回目录,温故知新,返回目录,1.消化系统由和组成。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是,最长的是,最大的消化腺是,所分泌的消化液是。2.消化液能促进食物的分解,如口腔中有唾液,胃内有,小肠内有、胆汁。,消化管,消化腺,口腔,胃,小肠,肝脏,胆汁,胃液,肠液,胰液,温故知新,返回目录,3.唾液可使淀粉分解为,胃液可分解食物中,小肠内消化液的各种酶可以分解淀粉、蛋白质、等。4.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食物的、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的过程。,麦芽糖,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小分子,氨基酸,血液循环,自主预习,目录,contents,返回目录,自主预习,返回目录,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材P14-16)1吸收:指食物中的、,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的过程。,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血液循环,自主预习,返回目录,2消化管各部分及其吸收功能:(1)、咽、: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2)胃:吸收部分的和;(3):吸收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4)大肠:吸收少量的、和部分的。,口腔,食管,水分,酒精,小肠,水,无机盐,维生素,自主预习,返回目录,3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4小肠适于吸收的主要结构特点:(1)长:小肠细长,约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一段。(2)面积大: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增大的表面积。,小肠,吸收,自主预习,返回目录,(3)壁薄: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一,合作学习,目录,contents,探究一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探究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返回目录,合作学习,返回目录,探究一.唾液对淀粉的消化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但在口腔中经过细细咀嚼后,会感觉到有甜味。馒头或米饭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既包括了牙齿和舌头的作用,又包含唾液的作用。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如下方案(碎屑模拟口腔中的牙齿咀嚼作用,搅拌模拟舌的搅拌):,合作学习,返回目录,不变蓝,变蓝,变蓝,变蓝,合作学习,返回目录,1.在上表中写出各试管滴加碘液后的现象(变蓝或不变蓝)2.下列有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和对照目的是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B.以上探究实验能形成四组对照实验C.选择实验和模拟探究牙齿咀嚼作用D.该实验能证明淀粉在口腔中消化成麦芽糖,A,合作学习,返回目录,探究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是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消化液的消化作用,分解成小分子营养物质才能被吸收。(1)结合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参与消化以上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器官、消化液、及消化后的产物。,合作学习,返回目录,(1)淀粉在口腔中通过唾液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中,通过肠液、胰液充分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通过胃液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肠中,通过肠液、胰液充分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肠中,通过胆汁乳化成脂肪微滴,再通过肠液、胰液充分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合作学习,返回目录,(2)结合课本活动“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小肠内表面的结构特点有哪些?这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关系?,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归纳总结,目录,contents,4,返回目录,归纳总结,返回目录,一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归纳总结,返回目录,二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一段;内有多种消化液;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学以致用,目录,contents,5,返回目录,学以致用,返回目录,A.预习检测1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是因为人的唾液中含有()A唾液淀粉酶B麦芽糖C淀粉D水,A,学以致用,返回目录,2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开始消化的部位依次是()A口腔、小肠、胃B口腔、胃、小肠C胃、小肠、口腔D胃、口腔、小肠,A,学以致用,返回目录,3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收获,以下归纳或推断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B要想让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温度应保持37左右C麦芽糖遇碘变蓝D试管内的混合液,如加碘变蓝,则证明管内淀粉未被唾液消化,C,学以致用,返回目录,4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A人体摄入食物的过程B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简单物质的过程C营养物质进入小肠的过程D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D,学以致用,返回目录,5不能被消化道壁直接吸收的是()A维生素B水C蛋白质D无机盐6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A胃B小肠C大肠D食道,C,B,学以致用,返回目录,7人体消化系统中,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吸收作用的器官是()A口腔、胃B胃、小肠C口腔、胃、小肠D胃、小肠、大肠,B,学以致用,返回目录,8.下列消化器官中,只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的是()A.口腔B.食管C.小肠D.大肠9.下列说法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A.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B.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C.小肠绒毛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A,学以致用,返回目录,B.能力提升10.关于食物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酶能够初步消化脂肪B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C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D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A,学以致用,返回目录,11.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后最终生成的营养物质分别是()A.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B.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C.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D.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C,学以致用,返回目录,12.4支试管内有等量的鲜牛肉,再加入配制的等量的不同消化液,充分震荡,置于37温水中,消化最快的一组是()A胃液、肠液B胰液、胃液C胰液、肠液D唾液、胰液,C,学以致用,返回目录,13.下图表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乙代表的是(),A淀粉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B,学以致用,返回目录,14.某实验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馒头中的淀粉遇碘变蓝,淀粉被分解后蓝色会消失。为探究影响馒头在口腔内消化的因素,他们取等量的四份馒头和相同的四支试管,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下列分析不科学的是(),B,学以致用,返回目录,A实验过程中四支试管都应置于37温水中B试管1和试管4对比适合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C试管2和试管3对比适合探究牙齿咀嚼的作用D试管2和试管4对比适合探究舌的搅拌的作用,学以致用,返回目录,C.挑战中考15.(2011广东)下表是某同学“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对该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学以致用,返回目录,学以致用,返回目录,A.号试管组成对照实验B.号试管组成对照实验C.号试管不变蓝是由于淀粉没有被消化D.号试管变蓝是由于淀粉被消化了,学以致用,返回目录,16.(2012广东)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A大肠B小肠C胃D口腔,B,学以致用,返回目录,17.(2013广东)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要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淀粉酶在高于和低于37c条件下催化活性都会逐渐降低。下列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活性与温度关系的是(),D,学以致用,返回目录,A,B,C,D,学以致用,返回目录,18.(2014广东)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试管中都加入少许等量淀粉酶,试管1,3中各加入2ml清水,试管2、4中各加入2ml唾液,如图处理510分钟,然后分别滴加2滴碘液,关于实验分析正确的是(),C,学以致用,返回目录,A试管1和试管4可作为对照B试管3在该实验中是必不可少C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