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1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2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3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4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句法的发展,一、什麽是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思考: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我是南京大学的学生。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虢,虞之表也。她不是月光族。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总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1.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2.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一)主语者(代词)谓语也(语气词)标准式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童寄者,郴州荛牧(打草与放牧)儿也。(柳宗元童区寄传)(二)主语谓语也(语气词)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一)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句式在诗经中开始出现,春秋以后的作品普遍应用。,(三)主语者(助词)谓语强调主语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四)主语谓语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高祖本纪)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以上四种形式的判断句,在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在主谓间加上判断词“是”,如上面最后一例可译为“农业是天下的基础”。,(五)主语副词(帮助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的副词:“乃”、“即”、“则”、“诚”、“必”、“亦”等,肯定判断的语气,“非”否定判断的语气。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一)乃就是项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即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就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诚实在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非不是注意:在古汉语中,副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性谓语,但以上这些副词在句中只起帮助判断的作用,作句子的状语,而非判断词。,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是”同“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左传哀公元年),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的词性与作用(1)“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认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算做,算是木直中绳,輮(揉)以为轮。(荀子劝学)成为,汉语真正的判断词(系词)是“是”,它作为判断词开始于先秦。1、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以“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但文献中用例极少。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什么东西呢?),关于“是”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讨论“是”的个别用例在战国就有了。约起源于西汉。王力:汉魏六朝洪诚:汉魏六朝之前汉语中的系词战国后期已经出现判断词“是”。,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是是竹慧,人主有死者。(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何以知其是陈君也?(谷梁传桓6年)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2、汉代以后,“是”作判断词的用例大大增多了。东汉时期成熟。不需要用“也”才说明其成熟。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注意:“为”的性质“为”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词。夫执舆者为谁?(论语微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五.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一)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草随风倒)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二)解释词语。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孟子滕文公上)厥,其也。(尔雅释言),(三)表示内容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四)表示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齐策四),六方言中的判断句,(一)语序不同1您这地方是黄家湾吗?您这点儿黄家湾是不?【青海西宁】2哪个是李老师?李老师哪个是?【浙江金华】,(二)不用判断词“是”1你是党员,我也是党员。你党员,我也党员。【浙江沭阳】2这本书不是我的。这本书弗我的。【浙江金华】3明天是不是星期天?明天是不星期天?(反复问句中只用一个是)【江苏沭阳】,一、被动句的特点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钱包丢了。我丢了钱包。,思考: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被动句的特点是什麽?古汉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何不同?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大楼建好了。鸡杀了。,敌人被我们消灭了。车叫弟弟开走了。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郤克伤于矢。(左传鞌之战),二、古今汉语被动句的异同相同:都有两类“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或称“意念被动句”)花瓶摔碎了。花瓶被摔碎了。,不同:1、现代汉语主要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此为还有“叫”“让”。2、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三、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就是在动词前后借助虚词来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动句。1、动词于施事者(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徐行),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被庄公所擒获)。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書)(被今人所遗弃)。,2.为(wi)施事者动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韩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3.为施事者所动词这种形式是介词“为”引进施事者和助词“所”配合表示被动意义的,构成了“为所”的固定格式。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践踏)。(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4.见动词这种形式是在动词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意义。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乐羊以有功见疑。(韩非子说林上),注意:这种表示被动意义的“见”和指代性副词“见”的区别。,分辨二者主要看句中主语是施事者还是受事者。如果主语是施事者,则“见”为指代性副词。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见”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我”;如果主语是受事者,则“见”为表被动的助词。,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谅”(谅解我)、“见教”(教我),“见”都是同样的用法。,5.见动词于施事者这种形式是在动词前用助动词“见”表示被动,在动词后再用介词“于”引进施事者,是用“见”和“于”配合表示被动意义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仲列传)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6.“被”字句“被”在文言中常读p,用为动词,表示以下的意思:(1)“披”的古字(也有人认为是通假字)(将军)被坚执锐。(2)动词蒙受”、“遭受”的意思。(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被数十创”即遭受几十处“光被四表。”意思是光芒覆盖到四海之外。“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被其利”即蒙受到他的恩惠。地少人众,数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被水旱之灾”即遭受到水旱灾害。,(3)被(虚化为副词)动词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此时“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施事者,施事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出现施事者是“被”发展成熟的标志。,(4)被(虚化为介词)+施事者+动词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被”从先秦的及物动词用法发展、虚化,逐渐变成了介词。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被动句的发展史要点,1从甲骨卜辞到先秦,意义上的被动句表示被动关系始终是一种常见现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商君书)2西周金文开始出现介词“于”引进施事者的被动句,春秋到秦汉,有形式的被动句大量出现。,(1)“于”字式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2)“为”字式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施动者可以不出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吾恐其为天下笑。(庄子)(伍子)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3)“见”字式,施事者不出现居多。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4)其他还有“为于”(战国初)“见于”(西周锦文)“为所”(战国后期)等结构。,3”被”字式(1)出现于战国后期,韩非子战国策中出现个别用例。汉代用得多些,大多用于不愉快的事情。早期“被”直接附在动词之前,不能引出施动者。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2)汉末开始,被动句中的“被”和动词之间开始可以插入施动者。臣被尚书召问。(被收时表)(屈原)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拾遗记)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魏晋,(3)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字式开始与补语式结合。虎牢被围二百日。(宋书)美辞多被删落。(三国志)太宗被拘于殿内。(宋书)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同时出现了“被所”式因被匈奴所迫,西逾葱岭。(魏书),近代汉语中多个表被动意义的介词产生1吃、乞。“遭受”义来解事速说情由,不说眼前吃杖。(敦煌变文)一张纸又要一个钱,则吃你破坏了我这家私。(忍字记)若打不着,到吃他笑。(水浒传)自家把火烧死了,妻子都吃杀了。(黄明诏令)只说武大郎自从武松说了去,整整的乞那婆娘骂了三四日。(水浒传),2教、交、叫被动的“教”从唐代开始,宋代写作“交”,从“使令”的意义来,“被使令”就是被动。“叫”从清代开始。见说上林无此树,只叫桃李占年芳。(白居易诗)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实诗)大男小女满庄里,与我一个外名难揩洗,都交人唤我做刘穷鬼。(刘知远诸宫调)这一分家私不都叫他搬了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红楼梦),3“让”清代的用例可说我让你骂了好几句了,你再骂,我不依了。(醒世姻缘传)4表被动的“给”也在清代出现。就是天也给运气使唤着。(儿女英雄传)倘给都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著(着)字句开始于宋代,元明用例罕见,清代多起来。师曰:“一朝著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会元)二马才交,严聚便着李信一刀斩了。(秦并六国平话)身子酥了一酥,两只手软了一软,连盆带水掉在地下,把寄姐的膝裤、高跟鞋、裙子、着水弄湿了。(醒世姻缘传),汉藏语的被动句类型,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戴庆厦、李洁(2007)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1)讨论“介词型被动句”白、壮侗、布依、傣、水、毛难、黎、仡佬、布央、苗、畲语受事+介词+施事+VP,介词有:白:挨、着、被壮侗:挨、着布依:遭傣、毛难、黎、仡佬、布央:被水:挨苗(养蒿、凯里):着苗(弥勒):被、着瑶:给畲:给,现代汉语被动句,主语为受事,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类别:1.意义上的被动句(受事主语句)钱包丢了。花瓶打碎了。结构:主语(受事)+动词+其他成分语义特点:说话者只关心受事如何,不关心施事,也不关心受事是在受到施事影响下发生变化的。,2.使用介词的被动句他被/叫/让/给雨淋湿了。我的咖啡被/叫/让她喝了。,结构:主语(受事)+()+被(叫/让)+(施事)+()+动词+其他成分词典没叫人借走他已经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难题早就让他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草地一定被人用力踩过了你这孩子不能老被人骗东西也许全被他吃光了我被她无情地抛弃了罪犯一直被关押在看守所,特点:1主语一般是确指或已知的2当“被”字句中没有其他状语时,谓语动词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要带其他成分,如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过”或“了”。3如果动词的施事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时,可以用泛指的“人”或虚指的“谁”来代替,“被”后的施事也可以省略。4”被”字句的状语有两个位置。(1)当状语修饰“被+施事+动词”整个结构时,必须放在“被”的前面。这类状语有否定词、助动词、表示时间的名词、大多数时间副词、频率副词、限制性副词。(2)当状语修饰受事时,放在“被”前或谓语动词前都可以。(3)当状语修饰“被”后的施事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古汉语处置式,“把”字句,1句中谓语动词前使用介词短语“把+名词/代词”的句子。2”把”后的宾语大多是后面谓语动词的宾语,由“把”字提到动词前面。3因为这种句子大多数含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又叫处置式。“把”字句的基本结构1”把”字后面的动词不能是简单形式,一般都要带其他成分2最常见的有“在、到、给”等介词短语的补语3其次是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动量或结果状态的补语4有少数动词带“了”或重叠形式构成“把”字句。,例子,名词/代词+把+名词(被处置的事物)+动词+其他成分他把书包放在桌子上。我把朋友送到机场。大家把作业交给老师。请把空调关上。妈妈把房间打扫得很干净。玛丽把钱包丢了。你把衣服洗(一)洗。,“把”字句的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即宾语对说话人包括听话人都是确定的。最常见的“把”字句中的动词是带有处置意义的及物动词。大多说“把”字句表示施动者有目的地对宾语加以处置,使宾语改变状态、位移位置或受到某种影响,或者表达说话者的要求。,非处置意义的“把”字句,“把”用在施事者前,表示施事者是个受支配的,不自由的个体,“把”虚化而略带“致使”义,致使的主体省略:昨天搬家把我累得够呛。这件是真把他愁死了。看把你乐的。,处置义的表示,上古汉语用“以”,六朝沿用,并开始用“将”。今予将试以汝迁。(书)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郭大怒,谓子平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佛本行集经),“把”原是动词。臣左手把其袖。(战国策)师曰:“把灯来!把灯来!”(景德传灯录)等到了山东再把我不迟。(儿女英雄传)安徽宣城话:不要吵,把他算了。像“以”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