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文字版).ppt_第1页
城市生态环境(文字版).ppt_第2页
城市生态环境(文字版).ppt_第3页
城市生态环境(文字版).ppt_第4页
城市生态环境(文字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1环境工学基本知识,1-1生物圈与生态平衡一、生物圈1.定义:地球表面全部有机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生存环境的总合称为生物圈。2.范围:海平面以上约15公里;海平面以下约11公里物种:动物216万种;植物34万种;微生物4万种3.分类:1)气圈:约10km暖层(非常稀薄,基本与人类无关)大中层(非常稀薄,基本与人类无关)气平流层(臭氧含量非常高)对流层(气流活动非常丰富)2)水圈3)岩石圈二、生态系统1.定义: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依赖制约并以某种方式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种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称为生态系统,2.组成生产者:自养者,绿色植物、菌类消费者:他养者,动物分解者:还原者,微生物非生命物质:各种无机物及自然因素3.生态平衡定义: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着自然的、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手段正反馈:物种在无限制环境下连续以指数形式增长的本能。负反馈:资源减少、疾病、天敌、环境恶化等限制物种发展。正、负反馈的调节三、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1.人类成为生态系统的主体2.是一个不独立、不完全的开放系统3.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环境系统,1-2环境及环境机能一、环境1.定义:某一主体周围对该主体有影响的自然因素的总合。2.分类自然环境:客观生存基础人工环境:物质环境(房屋、桥梁、道路、城市等)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宗教、风俗等)二、环境的机能1.环境中的物质交换分子扩散;紊流扩散2.环境中的能量传递3.环境的自净能力定义:借助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被污染的环境一定程度上都有清除异物恢复原状的能力,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大气自净方式紊流扩散重力吸附作用雨水冲刷生物、化学作用,最大自净能力(环境负荷)环境对异物的最大可容纳量建筑实例1-3人类活动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一、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天空大气面对的地表层,能对大气产生影响的表层。1.植林与伐林2.建造大型水库3.海洋石油污染二、改变了大气成分1.CO2浓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2.化工业废气破坏臭氧层3.光化学污染严重4.人为尘埃增加三、人为释放热,C.2城市热环境,2-1城市气候特点1.空气污染严重、日照减弱2.城市气温升高,形成“热岛”现象3.市区风向不规则,风速减小,但时有强风4.雾多、降水多,空气相对湿度小2-2城市热岛现象一、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内的气温比城市外高,且越接近市中心建筑稠密区温度越高,等温线图呈现岛性,称其为热岛热岛强度T=市区气温-郊区气温二、热岛的成因1.城市下垫面与郊区的巨大差异是形成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立体化下垫面曾大大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接触次数城市建筑密度大,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散发城市中不透水面积大,植被水体少,2.市区有大量的人为释放热3.市区上空的大气污染严重三、热岛的特征1.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热岛现象越强。T=2.0lgN-4.06()欧洲T=2.96lgN-6.41()北美2.各地区各季节各时刻热岛强弱不同冬季热岛效应较夏季强纬度越高的地区热岛效应越强夜间热岛效应较白天强3.存在“临界风速”2-3热岛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一、热岛对环境的影响1.在城乡之间形成热岛环流,加重空气污染混合高度Hmin=50500m2.增加城市降水量,降低城市空气湿度,城市极端天气增多3.酷热天气增多,减少城市霜、雪,二、规划设计对策1.严格控制城市人口,控制城市规模:最佳城市规模2.以交通站点为中心,城市均匀分布多个闹市中心,分散人流,减轻热岛3.“大区大间距,小区小间距”的规划原则减少太阳辐射吸收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加强绿化改善外部环境分散式绿化:减弱整个城市的热岛强度绿化带型:将热岛分割成小块,有效降低混合高度(宽约150m)结合建筑立体绿化乔、灌、草合理结合优先使用当地植物绿化品种的选择与配置3.合理的建筑布局合理预留风道提高风道利用效率4.加强建筑节能,减少人为产热市区保持充足的蒸发地面(湿地、绿地),严格控制人工铺装地面,或使用新型建材优化建筑单体,5.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建设原则: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建设途径: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实施路径:总体规划:(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2)集约开发利用土地(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专项规划:城市水系统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技术路线:控制指标分解技术选择: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单项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C.3城市风环境定义:“风环境”,包括城市的风向,风速以及影响城市风向、风速的因素以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3-1大气边界层一、大气边界层1.大气边界层:从地球表面到5001000米高的这一层空气郊区:薄平原:薄市区:厚山地:厚2.分层接地层:自地面向上50-100米的空气层,也叫城市覆盖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气温、风速、风向等的变化都发生在该层。自由大气:大气边界层的上部的大气。,二、边界层内风速的垂直分布式中Vh高度h处的风速Vg当地地转向风速hg当地边界层上界高度指数,取决于当地粗燥度类别草原农耕地带城市郊区城市中心0.280.120.130.160.200.230.250.40边界100180270350390460420600层厚度(m)式中:hs基准高度,取10米规律:随高度的增加,农村风速迅速增大,而城市风速变化不大,同一高度处,农村风速远大于城市风速。,三、边界层内气温的垂直分布与大气稳定度1.温度层结:大气中空气温度沿垂直方向的分布状况(用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正常分布:下高上低,0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平均下降0.65反常分布:等温气温不随高度发生变化,0逆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02.大气稳定度:反映城市中空气流动情况A极不稳定D中性F稳定3.地面浓度分布地面最大浓度与烟囱高度的平方成反比地面最大浓度落点(烟囱下风侧Xmax)建筑选址避开下风向10-15倍烟囱有效高度为位置附加高度正比于:烟囱直径、烟囱口排烟速度、排烟温度源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抬高源高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面污物浓度四、逆温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1.逆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逆温现象2.逆温层:逆温所及的空气层叫“逆温层”。上界称“逆温顶”,下界叫“逆温底”。,3.分类:1根据逆温层的位置分类a.接地逆湿:从地面即开始逆温b.悬浮逆温:中间一段大气分布反常2根据逆温形成原因分类平流逆温:大天气系统的暖气流经过冷的下垫面上空时形成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地形逆温:由于局部地形原因而造成的逆温(谷地或盆地)3-2风向分布与规划设计一、大天气系统的风向类型与规划设计1、基本概念a风向频率:某地某方向的风向频率即指该方向一年中有风次数与该地区全年各方向有风总次数的比率。b最小风频风向:指某地风向频率最小的方向。b最小风频风向:指某地风向频率最小的方向。c风玫瑰图:在极坐标中标出各风向的风向频率。d盛行风向: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出某地一年中风向频率较大的方向,可以有一或二个,不超过三个。,e主导风向:即单一盛行风向、即该地区只有一个风向频率较大的风向,风玫瑰图上单一尖角。2、风向类型分区与规划布局A季风区:冬偏北夏偏南,风向较稳定,风向变化在135180盛行风向频率一般在20%40%。东北至东南大部地区(风玫瑰图上有两个尖角)规划原则:将工业区布置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侧;居民区布置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侧。B主导风向区:具有风向频率在50%的风向,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区(风玫瑰图上一个长尖角)规划原则:工业区置于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居住区置于主导风向的上风侧C无主导风向区:全年风向多变,无盛行风,也无最小风频,陕北甘肃宁夏。(风玫瑰图较均匀)规划原则工业区置于年合成风速风向的下风侧居住区置于年合成风速风向的上风侧(各向风速均较大)工业区布置于危险风速的下风侧居住区置于于危险风速的上风侧(有危险风速),D准静风区:静风频率(风速01.0m/s)在50%以上,盆地、山谷规划原则工业区集中布置;利用卫生防护带隔离其与生活区计算出污染源浓度落点,生活区置于该界限以外,二、局地环流与规划设计1、山谷风1)机理2)特点:日变型山风和谷风的的频率大致相等;谷风的风速约大于山风;常伴有逆温现象,大气稳定;阴雨天几乎不存在;与山谷的大小,山坡面的朝向均有关系。规律:山谷大:风强向阳:强山谷小:风弱背阳:弱3)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影响:谷底的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对策:尽量避免在山谷地带建污染浓度大的工厂对重污染工厂,采用超高烟囱,冲出环流层,2、海陆风(水路风)1)机理2)特点:日变型,风频基本相等;影响范围大:风速较大,海风约为56级,陆风3级热带地区海陆风较强,中高纬地区较弱。3)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影响:局地循环累积污染加重若当地盛行风与海风相反,将形成一层倾斜的逆温层烟气压在逆温层内难以扩散,造成沿海近处污染增大对策:沿海建工业区时,应将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平行布置,二者均垂直于海岸线布置。3、过山风(下坡风)1)机理2)特点:局部强风3)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对策:尽量提倡布置在C点在岩山不稳的山坡下,避免设置各种设施,3-3建筑群中的风环境一、建筑周围的气流状况1.建筑气流场的基本模式室外气流遇建筑物阻碍,约在墙面高度1/2处,分成向上、向下气流,侧面分成向左、向右气流。经过建筑转角处,气流与建筑物剥离,风速沿剥离流线加强。横向剥离风有下降趋势。2.建筑物尺度变化对气流的影响建筑物越长、越高、进深越小,其背风面产生的涡流区越大。3.风向入射角变化对气流的影响风向与建筑物长边的夹角越大,其背风面产生的涡流区越大,同时两侧强风区越大。二、建筑防风1.选址要求避免“霜洞”避免产生“局地疾风”风旋、风洞、风漏斗避免雨雪堆积,2.利用防风林或挡风构筑物防护林背后最低风速出现在距离林木高度4至5倍处防护林的宽度为其高度11倍左右时,防护距离最大树丛的防护距离远大于树林实体墙阻风设施应在墙体上留有向上穿透的百页或孔洞3.建筑“涡流”效应建筑角落部分形成猛烈气流“角落效应”被吸入建筑物背风面真空区形成强烈下旋“尾流效应”建筑物紧密相依造成狭长空间“通道效应”高大建筑物角部相对“漏斗效应”4.建筑防风措施A立面处理基座型建筑高层建筑物附设“裙房”或出挑“平台”裙房的设计高度必须比临近建筑物高中空化建筑建筑立面中部设通风通道建筑中空层应设在迎风面气流分叉点附近,邻栋间设通廊顶盖B平面处理建筑平面转角处理转角作锯齿状处理平面流线转形处理平面越接近圆形,风速增加得越少表面的凸凹处理将建筑物墙面、屋顶作凸凹状,可阻挠气流、增加辐射凸凹变化可借助遮阳板或增设阳台的办法配置安排建筑物小表面朝向冬季盛行风向或强风风向加大建筑群邻栋间距,避免局部峡谷风5.合理的建筑布局利用建筑布局建立气候防护单元,避免不利风向高度均匀,布局均匀,三、建筑通风1.建筑体形与自然通风反应点扁长形建筑不利于建筑群通风,对内部通风影响小竖高形态的建筑对风的阻碍小立方体形建筑不利于内部通风,对相邻建筑影响小。2.建筑布局与自然通风适当的建筑间距第二排建筑通风效果最差合理的布局总体布局的多样化前低后高,高低错落,体型通透,41噪声及其计量噪声污染事件三要素:噪声源;传声途径;接收者一、噪声源噪声:凡是对人体有害的和人们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二、噪声的计量1波长、频率、声速2声功率、声压、声强3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4声音的叠加三、城市噪声概述1交通噪声2工厂噪声3施工噪声4社会生活噪声,4-2噪声评价1A声级符号:LA单位:dB(A)计量:直接读取特点:最简单,适用于稳态噪声2等效连续A声级符号:Leq单位:dB(A)计量:能量平均dB(A),特点:应用广泛,对偶发高噪声不敏感,3昼夜等效声级符号:Ldn单位:dB(A),计量:式中:Ld为白天(07:0022:00)的等效声级Ln为夜间(22:0007:00)的等效声级特点:加强了对夜间的分析4累计分布声级符号:LN单位:dB(A)计量:测量时间内N%的噪声所超过的声级L10表示起伏噪声的值,L50表示起伏噪声中值,L90表示背景噪声5噪声冲击指数符号:NII单位:无量纲计量:NII=WiPi/Pi(式中:WiPi总计权人口数;Wi某干扰声级的计权因子Pi某干扰声级环境中的人口数;Pi区域总人口数)要求:NII0.1,6噪声评价曲线NR与噪声评价数N4-3噪声危害和相应法规一、噪声的危害损害听觉器官;引发多种疾病;影响正常生活;降低工作效率;损害建筑物二、噪声允许标准和法规已颁布的和建筑环境有关的主要噪声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J118-8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规范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以及各类特殊建筑设计规范,*夜间突发噪声不应大于标准15dB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4噪声控制的原则与途径一、噪声的传播特性1声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反射折射特点:昼间声波向上传播夜间声波向下传播应用:露天剧场衍射2声波的传播方向和速度受气候速度影响很大特点:顺风向下弯曲逆风向上弯曲应用:发噪区域考虑常年主导风向3声波的衰减方式随传播距离增加而衰减,大气吸收衰减二、控制噪声的途径声源+传播途径+接收者三、城市噪声控制1城市噪声管理噪声控制法规2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人口控制Ldn=10lg+26(dB)功能分区建设项目环境噪声预测与评价3道路交通噪声控制交通噪声的衰减规律L=K(10lgD-0.68)(dB)式中:L随距离的衰减量D测量点的距离/mK地面吸收系数,地面吸收系数违标地区架设声屏障四、居住区规划中的噪声控制1.居住区道路网规划设计中,应对道路的功能与性质进行明确的分类、分级,分清交通性干道与生活性道路交通性干道:主要承担对外交通和货运交通,避免从市中心、居住区穿行处理措施:转入地下,其上布置街心花园或步行道半地下式:下沉成路堑式、出挑悬臂,构筑绿化土堤或德文式堤构筑声屏障构筑防噪绿化带生活性道路之允许通行公交、轻型车辆2.生活性道路两侧布置建筑要考虑防噪东西向道路:平行式布局路南布置防噪居住建筑:次要房间面向街道、加设通廊路北利用公建构筑屏障南北向道路:混合式布局路西邻街布置低层公建,居住建筑垂直道路布置路东建筑垂直道路布置,将次要房间面向街道3.建筑高度随离开道路的距离渐次提高利用几何声线法部分临街住宅后退临街住宅作防噪处理4.住区内道路布局应保持较低的车流与车速减少道路服务的住宅数人车分流,5.将发噪建筑(锅炉房、水泵房、游戏场、操场)集中布置,隔开防护距离6.布置临近工业区时考虑主导风向五、邻街建筑防噪设计1.充分利用附属物抬高声线,增大声影区2.临街建筑应尽量采用背向道路的U型结构3.临街建筑内部合理布局,六、其它建筑区的声环境规划设计1.大型工业区生产用地布置了解噪声情况噪声源,发噪时间、噪声等级将各车间噪声水平分为三类根据盛行风向由低到高排列,中间隔离2.学校建筑的声环境关窗条件,教室声压级在4045dB内选址规划时尽量避免嘈杂路段、闹市尽量利用已有的建筑、围墙、绿化带隔离噪声学校总体布局要避免学校内互相干扰a教学楼距体育场不小于25mb锅炉房水泵房距宿舍不小于15m。c音乐教室必须与教学楼分开d运动场地不宜放在两幢教学楼之间教学楼不宜采用中廊式布置;如用应使两侧教室门窗错位设置,并在走道界面作必需的吸声处理,七、功能区总平面内防噪设计1.不符合防噪要求的总平面布置周边式布置垂直式布置圆心式布置2.符合防噪要求的总平面布置突出式布置警戒式布置阶梯式布置八、防噪绿化1.吸声机理:多次反射;多孔吸声2.布置形式隔声绿岛:假山、花坛、花池。块状绿地和带状绿地3.适用性叶片大的乔木宜用于高速车辆的屏蔽灌木绿篱结合中心乔木宜用于生活区的屏蔽树木减声作用与林带宽度不成正比,5.1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概述,一、城市环境问题发展阶段二、城市环境污染现状1.城市大气污染趋势:北方重于南方;中等城市最甚种类:颗粒污染;二氧化硫污染;降尘污染2.城市水污染3.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露天堆放造成二次污染4.城市声污染5.城市光污染、城市电磁污染5.2城市大气污染及规划设计原则一、城市大气及大气污染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悬浮颗粒城市大气污染源分类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按污染物排放形式:点源、线源、面源,按污染物排放空间:高架源、地面源按污染物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按污染物发生类型: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三)城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颗粒污染物尘粒:粒径较大,易于沉降粉尘:粒径较小,不易沉降,长期漂浮,危害最大烟尘:粒径更小,易生成二次污染雾尘:液体粒子,易生成二次污染,气态污染物碳氧化合物:CO是目前城市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污染物含硫化合物:SO2是目前城市大气中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污染物含氮化合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时有害碳氢化合物:机车尾气卤素化合物:特殊区域二次污染物伦敦型烟雾:硫酸烟雾洛杉矶型烟雾:碳氢化合物工业新型光化学烟雾:工业排放的含氮化合物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对健康的危害极端事件: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泄露长期危害:,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危害酸雨:危害植物;损害建筑及露天设备阳伞效应:双重作用冬季更冷;夏季更热粉尘、烟尘与水蒸汽结合,使空气变浑,加强了云层覆盖,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称为大气污染的“阳伞效应”温室效应:CO2其它影响二、大气质量标准1.大气质量标准GB3095-82一级:保护自然和人体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名胜古迹,疗养院执行二级: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下不发生伤害。首都、著名旅游城市、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文化区、风景区等执行三级: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其余各类区域执行2.工业企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规定了不同区域排污口高度,三、控制大气污染规划原则风象:一个地区风向、风频、风速的综合指标正确掌握本地区风象特点选择合理的风象污染参数1.污染系数某方向:式中:i方向的污染系数i方向的风向频率应用:越小下风侧污染越轻i方向的平均风速2.污染风频某方向:式中:i方向的污染风频i方向的风向频率i方向的平均风速该地区各向平均风速应用:越小的方位,下风侧污染的可能性越小,3.风象频率采用多年气象统计资料,将风速分为8个等级(静风除外),17m/s的风速每递增1m/s为一个等级,大于8m/s的风速为最后一级。然后按16或8个方位,分别统计每个方位每级风速出现的频率,称为风象频率。将频率分为6个等级,各等级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将数据标在坐标图上,将频率相同的点连成封闭曲线,称为风象频率图。应用:风速最小,风频最高的方位其下风侧污染最严重,该方位严禁布置工业区。反之,风频小,风速大的方位为安全方位,工业区可布置在该方位。4.污染概率先确定每个方位每日的污染指数(0.8记为污染)式中:某方位某日污染指数S大气稳定度相对值降水量相对值u风速相对值h大气混合层厚度相对值,计算i方向的污染概率Fin为计算风向I0.8的次数N为各个风向I0.8的次数总和正确处理地形、地物与污染的关系1.山间盆地:受山丘和逆温双重影响架高烟囱,周围山丘较高的盆地,不宜设置有污染源工厂2.沿海地区或大型内陆水域周边地区:局地环流将污染源、居住区各自垂直海岸线布置3.正确处理烟囱与其周围建筑物或其它地形的关系在烟囱高度20倍的范围内,不应布置高大建筑烟囱高度不得低于其附属建筑高度的1.52.5倍在地形起伏丘陵地带,周围2km范围内地形不应高过烟囱顶部加强城市绿化1.争取足够的绿地,2.对重污染区设立卫生防护带发展区域集中供热,6.1光环境基础,一、人眼视觉特点1.颜色感觉2.光谱光视效率V()=m/3.视野范围(视场)4.明、暗视觉二、基本光度单位1.光通量符号:,单位:lm2.发光强度符号:I,单位:cd3.照度符号:E,单位:lx4.亮度符号:L,单位:nt三、颜色1.色温(光源的色表),2.光源的显色性:显色指数Ra在10080范围内,显色性优良Ra在7950范围内,显色性一般Ra在小于50范围内,显色性较差6.2城市光环境控制的原则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