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1、 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蕃( ) 淤泥(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 )2、 加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 (2)香远益清 益: (3)亭亭净植 植: (4)陶后鲜有闻 鲜: (5)濯清涟而不妖 濯: 妖: (6)宜乎众矣 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 亵:(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9)出淤泥而不染 染;3、重点语句翻译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菊比喻隐士; 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陶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莲之爱” 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牡丹之爱” 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 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2本文意在写莲,那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3.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4.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简述理由。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与一种人接触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相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5,面对污浊的世风,陶渊明与作者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你更赞赏哪一种人生态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更欣赏作者的做法。面对污浊的世风,陶渊明隐居避世,采菊东篱,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作者置身于污浊的世间,却能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与正直的品德。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16.刘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这两句诗应了本文中哪两句话?表达了世人怎样的追求?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或“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表现了世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人生追求。 三、启发引导,精讲点拨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当堂达标、训练拓展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莲之爱,同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智十六册数学试卷
- 亚运知识宣传活动方案策划(3篇)
- 公司三八特色活动策划方案(3篇)
- 野外拉练活动策划方案模板(3篇)
- 改底施工方案(3篇)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考点及答案
- 心理弱势测试题目及答案
- 决策支持系统平台操作教程
- 一年级写景作文玉湖500字8篇范文
- 运动控制考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培训招生宣讲
- 2025玛纳斯县司法局招聘编制外专职人民调解员(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 海关法律法规培训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实验指导书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指导ppt课件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