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_第1页
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_第2页
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_第3页
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_第4页
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实施“双千工程”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合肥市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二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工业技术改造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特提出以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技术改造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一大批招商引资企业在我市相继建成投产,使我市工业总量迅速扩张,工业经济对财税、就业的贡献尤为突出,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当前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紧缩,产能过剩,企业面临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通过内涵改造,全面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降低能耗和成本,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赢得先机的迫切需要和当务之急。今年以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突出地将工业领域的国债资金和省政府引导资金投向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为此,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抢抓机遇,推进技术改造,是我市工业摆脱土地和资源的制约,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县区、各部门、各企业必须紧扣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题,充分认识技术改造的重要性,增强推进技术改造的紧迫感,加大投入,加快改造,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技术改造的指导思想、方向重点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加大力度、加快改造、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抓手,以大幅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方向,以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着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着力推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开创我市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新局面。(二)方向和重点方向:大力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支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鼓励企业进行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的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积极支持企业向园区搬迁改造,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引进力度,提高企业装备技术水平;加大对自主品牌产品技术改造的支持,推进品牌化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优势整合、改造提升、低成本扩张战略,进而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支持的重点领域。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形成产业梯次推进新格局的基本要求,突出重点,择优扶强: (1)重点产业:大力提升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等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公共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及橡胶轮胎和轻纺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加速建立现代工业产业体系。(2)重点企业、产品和技术:汽车产业:重点支持江汽、安凯、昌河等主机企业,充分发挥自主品牌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扩大乘用车规模和品种,不断提升商用车的品牌地位和档次,积极开发多用途专用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的本地配套水平,努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轿车(含经济型);节能环保型载货汽车;高档客车及其底盘;新型专用车等整车研发。双离合自动变速箱(DCT);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GDI);重型载货汽车手自一体机械式变速箱(AMT);经济型轿车手自一体机械式变速箱(AMT);汽车车桥、悬架系统、制动器、传动轴、电动空调等零部件研发。带PLUG-IN(插入式)纯电驱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EV)、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及关键技术研发。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系统;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TCU)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车载语音系统、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产品研发。装备制造业:依托日立建机、合力叉车、江淮重工、TCM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ABB、天威保变、绿宝电缆为代表的输变电设备产业,合肥锻压为代表的压力机产业,熔安动力船用低速柴油机及配套产业,推进安徽工程机械制造(合肥)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工业搬运车辆、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道路机械、起重机械、工程专用车辆等六大领域和产品,主攻工业车辆用发动机、动力换档变速器、湿式制动驱动桥、柱塞型液压马达和液压缸、泵、阀核心部件、基础件等关键技术,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家电产业:强化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小家电5大类产品。支持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美的、长虹、格力、欧力、尊贵等企业扩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发展数字家电和环保、清洁、节能型小家电产品,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大力发展家电核心部件和关键零配件,延伸产业链,支持美芝冰箱压缩机、格力空调压缩机、三洋变频电机等项目投产达产,引进模具生产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实现家电产业二次飞跃,把合肥打造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家电城。电子信息及软件:促进京东方TFT-LCD产业链延伸发展,引进上游原材料中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企业,支持发展更高世代TFT-LCD、PDP显示器。支持正阳光电激光显示器产业化,加快培育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进入千亿元产业行列。支持科大讯飞和中国科大联合申请国家语音和语言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智能语音在教育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产业配套和集群,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支持美亚光电、科大恒星、三联科技、工大高科、英图微电子等企业发展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嵌入式软件及应用推广,提升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能力,加快动漫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工大先行、龙迅半导体的集成电路设计,国晶、捷敏等企业的集成电路封装及测试,芯硕半导体光刻机研发、生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以及华耀电子为龙头的电源模块产业化。支持四创电子、海特微波、润东科技、易科技术等企业围绕3G和移动通信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公共安全产业:主攻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依托华东电子、四创电子、电子工程学院、炮兵学院发展应急通讯指挥与救援技术和装备。支持中科大、工大、安大、讯飞等单位发展量子信息工程、加密技术、身份鉴别技术等产品。支持中航集团、三联等单位发展智能交通安全、铁路智能运输调度信息系统,构建相关产品产业链。支持科大立安、工大高科、继运软件等单位发展电力安全控制系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建筑物防火性能化设计系统等。支持美亚光电、安农大发展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溯源与预警技术。节能环保产业:主攻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节能技术与产品(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民用节能)。支持易能生物、中科大等单位开发以秸秆等生物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技术和产品。支持国轩高科、蜂鸟电机、瑞尔科技开发风能利用设备和系统。巩固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现有优势。支持罗宝建材、本雅明、蒙达邦德等企业发展外墙保温、节能墙体材料和建材泡沫混凝土等建筑节能材料。支持云龙科技、三川自控、大明电子开发新型照明系统。支持华东科技、盛运公司加强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中科院、水泥院、宝龙环保进行烟气粉尘监控、汽车尾气和大气环境检测技术等产业化;支持国祯环保对特定性质污水处理技术开发。 新材料产业:主攻电子信息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技术材料。支持乐凯、三晶电子、国轩高科开发显示器薄膜、片式元器件、磷酸铁锂等电子信息材料;支持杰事杰、国风等企业开发高分子、多功能薄膜等复合材料;支持开尔纳米、长城新元膜科技开发纳米材料制品。生物医药:依托安科生物、龙科马生物、兆科药业、生命科技园、大安生物药业等一批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医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新药、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新药,尽快形成规模化和品牌优势。冶金:推进实施马钢(合肥)公司搬迁改造和200万吨薄板深加工项目,形成500万吨优特钢生产能力,使马钢(合肥)公司整体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中铝30万吨电解铝项目,发展汽车合金铝轮毂、空调铝箔及空调节能控件、空调散热片用铝箔、电缆用铝线加工,推动形成铝深加工产业链。围绕合肥铜冠铜材项目,加速推动年产万吨换位导线及组合线和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建设。化工及橡胶轮胎:支持中盐安徽红四方公司通过搬迁改造,发展纯碱、尿素、合成氨、复混肥等煤化工产品,发展离子膜烧碱、PVC糊树脂。发展以氨、醇、碱、氯、氢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扩大丁内酯、吡咯烷酮产销规模,配套建设盐卤综合利用及输送装置。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支持丰乐农化化工中间体、艾普拉斯环保公司特殊化学品、久易农业系列农药项目建设。支持佳通轮胎年产1000万条高品质半钢子午线、6万吨钢帘线和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建设。轻纺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烟草行业:支持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合肥卷烟厂黄山精品烟生产线技术改造、中国烟草总公司年产3万吨烟用醋酸丝束项目建设。食品行业:支持华润啤酒、华泰食品、森淼禽肉制品项目,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塑料制品行业:支持安利工业园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聚氨酯合成革生产基地。日用化工行业:以联合利华、两面针为龙头,大力发展酶制剂、表面活性剂及新型助剂产品,提高合成洗涤剂的比重。以华润合肥公司高档纱布生产线项目为龙头,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产业链。支持以普尔德医用无纺布为龙头的产业用纺织品项目。支持瑶海服装产业园、联亚制衣高档服装、香港旗牌王集团羽绒服吊挂生产线、浙江太子龙集团男装生产线、九特龙安徽服装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三)主要目标1.投资总量:到2012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0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7%左右(目标分解详见附表一);重点是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即在未来三年内,实施技术改造项目超过1000个,改造企业超过1000户,基本上把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改造一遍,力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国内领先行列。2、产业结构:到2012年,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3大千亿元产业,尽快培育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进入千亿元产业行列。上述4个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70%以上;电子信息及软件、公共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5个新兴产业占工业总量的15%;冶金、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15%。3.组织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形成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1户左右,其中,500亿元企业1户,200亿元企业23户,100亿元企业89户。超10亿元企业80户,超亿元企业600户。4、技术升级:国家级新产品新增70项,省级新产品新增500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0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6件。5、工业布局:以合肥市“141”空间发展战略为指导,本着“依托现状,功能整合,产业集聚,组团布局”的原则,按照重装备制造、高新产业、电子信息、重化工业、高载能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分类集聚,在合肥市域范围内科学布局,形成“5+1”的六大功能区域。6、生产性服务体系:依托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型平板显示等优势产业,打造以产业园区为辐射中心的物流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一流的物流集聚地,实现仓储、中转、配送服务一体化。三、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一)把握产业政策导向。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合肥发展实际,提出技改投资和产业导向,发布“双千工程”导向目录,以投资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县区经委要及时汇集相关政策信息提供给企业。(二)拓宽“双千工程”项目融资渠道。各级政府部门要围绕“双千工程”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完善项目融资协调会商制度,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向“双千工程”项目的倾斜力度;金融机构要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提高贷款到位率,加大对“双千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为承担“双千工程”项目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承担“双千工程”项目的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发行股票、债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技改资金,并优先推荐承担“双千工程”项目项目的企业到境内外上市融资。(三)优先提供“双千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各级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双千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市经委每年要排出一批高技术、高回报、高投入强度的“双千工程“项目申报国家、省重点工业投资计划,力争多建设向省争取点供土地的项目。增加现有土地的利用率,采用厂房加层、翻建等多种措施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科学合力配置土地资源。(四)加大各级政府各部门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国家、省对口部门的工作衔接,指导和帮助承担“双千工程”企业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自主创新、支持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优惠政策。根据技术改造的实际需要,充实完善新型工业化政策体系,使政策支持进一步向“双千工程”项目倾斜。各县区要根据财力情况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承担“双千工程”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按照分块负责,分类推进的原则,市经委统筹负责全市技术改造推进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和项目调度。市发改委负责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遴选和调度;市科技部门要帮助承担“双千工程”项目企业寻求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解决制约项目的技术难题。市规划局负责落实项目规划选址。市国土局负责落实项目用地指标和办理征地报批手续;市环保局负责项目环评;市建委牵头负责项目的供水、供气和道路等基础实施建设,县区、开发区和市供水集团、燃气集团配合;市经委负责协调项目供电;市金融办牵头负责项目建设资金和投产铺底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担保和租赁机构积极配合。市财政局牵头负责项目建设规费减免、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的修订完善和兑现工作;市物价局负责减免项目建设规费的清理和督查;市统计局负责项目的分类、分行业统计及分析。国资委、外经贸局和招商局要积极引进大外资、大央企、大民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对接,优势互补。人事、教育部门要加大职业培训,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企业人才储备工作。四、以“双千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技术改造工作(一)加强“双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市经委负责项目备案(核准)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联系制度、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督查制度、分级协调制度;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推行企业项目实施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竣工验收等制度;完善全社会工业投资数据平台,实现工业投资信息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具体要求是:总体规划分年度实施,滚动发展,每年底拿出下一年度的“双千工程”计划,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搞好技术改造项目的策划、招商、储备,加快储备库建设。(二)建立“双千工程”项目建设责任制按照“确保投入、强化管理、加快进度”的要求,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经委统筹协调,以项目所在县区、开发区为项目推进责任主体,市直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推进机制(市直部门职责详见附表二)。“双千工程”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由市经委负责调度,3000万元以下项目由县、区和开发区调度,做到所有项目都有领导负责,专人推进。(三)强化目标考核和项目绩效评估市经委要将技术改造工作年度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县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市政府将此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对纳入市 “双千工程”计划项目每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估,重点是评估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提升情况,并综合评价项目实施对我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贡献。(四)营造全社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良好环境各级经贸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技改管理职能,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技术改造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健全技改投资统计报告制度,及时监控技改项目建设动态情况,不定期发布有关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发改、财政、科技、环保、国土、规划、金融、统计、税务、海关等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技改项目审批的各个环节实行限期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各地要大力宣传技术改造先进典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良好环境。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订。附件:1.20102012年各县区、开发区技术改造投资目标分解表2.市直有关部门技术改造工作分工3.合肥市20102012年“双千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表(略) 4.合肥市2010年“双千工程”项目建设年度计划(草案)(各县区、开发区,市直相关部门及有关企业请认真研究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于9月10前将修改意见以书面形式并加盖公章反馈至市经委。联系人:李俊;联系电话:;传真:;邮箱:)。附件120102012年各县区、开发区技术改造投资目标分解表单位:亿元2009年预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技改增长(%)技改增长(%)技改增长(%)合计300 44046.7 65047.7 95046.2 2040瑶海区263846.2 5647.4 8246.4 176庐阳区192847.4 4146.4 6046.3 129蜀山区202945.0 4348.3 6039.5 132包河区314545.2 6851.1 10047.1 213长丰县314648.4 6847.8 10047.1 214肥东县253748.0 5445.9 8048.1 171肥西县537847.2 11446.2 16544.7 357高新区365347.2 7847.2 11547.4 246经开区558045.5 11948.8 17547.1 374新站区4650.0 950.0 1344.4 28附件2市直有关部门技术改造工作分工序号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