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ppt_第1页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ppt_第2页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ppt_第3页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ppt_第4页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第一节:秦代教育概况一、统一文字二、焚书坑儒(一)焚书“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坑儒“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问题与讨论:结合秦代教育的基本情况,谈谈教育发展与政治及社会变革的关系。,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第二节:贾谊及其教育思想一、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的生平事迹“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为长沙傅三年,有服飞入谊舍,止于坐隅。服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史记贾谊传),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贾谊的教育思想(一)论人生修养“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而令于大乱,是故子民者谨焉。”(新书审微)“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己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攻焉;被天之灾,则亦毋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新书大政上)(二)论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礼之分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君惠则不厉,臣忠则不贰,父慈则教,子孝则协,兄爱则友,弟敬则顺,夫和则义,妻柔则正,姑慈则从,妇听则婉,礼之质也。”(新书礼),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贾谊的教育思想(三)论士、君子、明、贤、圣人“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谓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新书道术)(四)论师“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问焉则应,求焉则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人之国足以重人之国者,谓之师。”(新书官人)(五)论德“德有六美。何谓六美?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忠者,德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密者,德之高也。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德之有也,以道为本,故曰道者,德之本也。德生物又养物,则物安利矣。安利物者,仁行也。仁行出于德,故曰仁者,德之出也。德生理,理立则有宜,适之谓义。义者,理也,故曰义者,德之理也。德生物,又养长之而弗离也,得以安利。德之遇物也忠厚,故曰忠者,德之厚也。德之忠厚也,信固而不易,此德之常也。故曰信者,德之固也。德生于道而有理,守理则合于道,与道理密而弗离也,故能畜物养物。物莫不仰恃德,此德之高,故曰密者,德之高也。道而勿失,则有道矣;得而守之,则有德矣;行有无休,则行成矣。故曰道此之谓道,德此之谓德,行此之谓行。诸此言者,尽德变;变也者,理也。”(新书道德说),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第三节: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的生平事迹“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汉书董仲舒传),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作用“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汉书董仲舒传)“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2.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3.论人才选拔“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汉书董仲舒传)“人之材固有四选,如天之时固有四变也;圣人为一选,君子为一选,善人为一选,正人为一选,由此而下者,不足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论人性与教育“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案其真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5.论仁义“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闇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是义与仁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四节:扬雄及其教育思想一、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的生平事迹“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扬雄的教育思想(一)论人性与修养“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天下有三检:众人用家检,贤人用国检,圣人用天下检。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法言修身)“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有好尽其心矣,未必圣人之道也。多闻见而识乎至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如贤人谋之,美也,诎人而从道。如小人谋之,不美也,诎道而从人。”(法言寡见)“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恶,而忘人之好。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法言君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论学“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法言学行)(三)论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第五节:王充及其教育思想一、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的生平事迹“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后汉书王充列传),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王充的教育思想(一)论人性与教育“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夫人有不善,则乃性命之疾也,无其教治,而欲令变更,岂不难哉!”(论衡率性篇)“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论衡本性篇),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论育人目标“儒生治本,文吏理末,道本与事末比,定尊卑之高下,可得程矣。”(论衡程材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使儒生博观览,则为文儒。”(论衡效力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论衡超奇),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问题与讨论:一、贾谊的“人生修养”论对当今道德教育有何启发?二、董仲舒教育主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主张为何能得到汉武帝的支持,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整体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结合现实,从扬雄“师者,人之模范也”的观点出发,谈谈你对当今教师状况的看法。四、围绕王充的生平事迹,剖析儒家教育自先秦至其所处时代,衍生而出的主要流弊。,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六节:汉代的官学与私学一、官学(一)中央官学1.太学董仲舒的教育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应丞相公孙弘之请创立太学,相继设置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此乃汉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其他诸子学说的传授则即行废止,这也标志着汉代儒家教育独尊格局的正式确立。此后,太学之规模不断扩大,至东汉桓帝时已达三万余人。汉代太学博士在授学的过程中,颇重“师法”与“家法”,所谓“师法”,即是指博士在讲授过程中,因其主要凭口耳相传的办法,易于出错,所以不得不依从各经学大师的经说,成为“师法”;所谓“家法”,即是指学者仅限于“师法”,难免拘于一格,不好有创新与发挥,于是不得不另立一家之学,以此讲经,称为“家法”。西汉经学注重“师法”,而东汉经学注重“家法”。“师法”重传授,明本源,“家法”重立说,分派别,“师法”在先,为其本源,“家法”在后,为其衍流,汉代博士授学,基本上依循此两种风格而行。,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2.四姓小侯学公元66年,东汉明帝还曾为樊、郭、阴、马四姓外戚子弟设立四姓小侯学,属中央官办的皇亲宗室小学性质。3.鸿都门学公元178年,东汉灵帝属下之宦官集团,鉴于“党锢之祸”之余悸,为应付太学生的抵抗,遂自于京城设立鸿都门学,招收拥护宦官集团的知识分子入学。鸿都门学属于专科学校性质,其教学内容以文学艺术、尺牍辞赋为主,与太学专授儒学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学校创立不久即告废灭。,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地方官学汉代地方行政组织制度,“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故称郡国,一国的首长称王或侯,一郡的首长称郡守。汉代地方官学俗称郡国学校,最初由地方官吏自行举办。汉景帝时,蜀地郡守文翁在成都市修学宫,招生入学,并免除学生的差役,毕业成绩优秀者还可授予官职。此后,武帝督命郡国普皆立学,最初只限于郡国级别,后来其规模层级逐渐扩展。公元3年,王莽命地方立学宫,郡国称学,县、道、邑、侯国称校,地方官学遂扩充至县一级。东汉时期,中央虽未再颁地方兴学之令,但诸多地方郡守仍积极办学,以教化民众,化民成俗。,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问题与讨论:谈谈太学的创设对于当时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与教育整体发展状况的影响。,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私学西汉初建,文教未兴,私学颇盛。百家学说均有传扬流布。及至汉武帝创建太学,大兴儒教后,私学之风方稍有抑挫。东汉时期,私学再兴。师法森严,派别林立,围绕今古文经应如何定位、解读与阐释的论争之声此起彼伏。东汉私学教育领域中最具代表者,则非马融、郑玄师徒莫属。(一)马融及其教育思想1.马融(公元79年166年)的生平事迹“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字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后汉书马融列传),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2.马融的教育思想(1)论政教“夫阴阳刚柔,天地所以立也。取仁于阳,资义于阴,柔以施德,刚以行刑,各顺时月,以厚群生。帝王之法,天地设位,四时代序,王者奉顺,则风雨时至,嘉禾毓植。夫知为善之必利,为恶之必害,孰能不化?则官良矣。诚使制度必行,禁令必止,则仕者不滥法式之外,百工不作无用之器,商贾不通难得之货,农夫不失三时之务,各安所业,则盗贼消除,灾害不起矣。”(阳嘉二年举敦朴对策),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1)论政教“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刑则在省于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故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忠经政理章第七),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1)论政教“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王者思于至理,其远乎哉?无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贱珍,则人去贪;彻侈,则人从俭;用实,则人不伪;崇让,则人不争。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质,乐其生,保其寿,优游圣德,以为自然之至也。”(忠经广至理章第十二),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2)论忠“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各;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3)论尽忠“天下尽忠,淳化而行也。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忠经尽忠章第十八),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论忠孝关系“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忠苟不行,所率犹非其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故得尽爱敬之心,则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忠经保孝行章第十),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二)郑玄及其教育思想1.郑玄(公元127年200年)的生平事迹“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尝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兄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瑰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