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整理(陈老师)_第1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整理(陈老师)_第2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整理(陈老师)_第3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整理(陈老师)_第4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整理(陈老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提纲和练习第一章 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2.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3. 发展理论的任务: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4.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重要性及作用: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具有(1)组织信息。(2)指导研究的作用。5.发展理论的主题心理的实质量变与质变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自身的建设第二章第七章 各学派理论要点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实验或代表观点基本观点成熟势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遗传决定论1、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2、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变化;3、发展的原则(五个)4、育儿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5、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行为主义华生经典行为主义S-R1、 心理的实质是行为2、最基本的刺激反应的联结(S-R)称之为反射,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情绪发展的机制是条件反射3、人的反应还可分为:习得的反应、非习得的反应;4、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1、 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2、 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3、 行为塑造法。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体现其小步子前进、主动参加、及时反馈原则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1自我强化、替代强化、自我效能2观察学习在社会过程中的体现: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4个过程3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相互决定”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1、力比多,是一种力量。儿童的焦虑倾向来自遗传,其根源都是由于力多比得不到发泄。其过程存在着停滞和退化两个危机2、性本能和营养本能3、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焦虑可分为真实性焦虑、神经病焦虑和道德的焦虑。6、焦虑的防御机制:压抑、反向作用、投射、退化、停滞。霍妮焦虑分析1、 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2、 焦虑的不利因素:处境不良、人格中的自我失调3、 应对基本焦虑手段:趋众、逆众或离众4、 防御策略:盲点作用、分隔作用、合理化作用、过分自控、自以为是、捉摸不定和犬儒主义埃里克森人格分析1、同一性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较为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2、八对矛盾: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与羞愧;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完美对失望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认知发展论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是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1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四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3四因素: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平衡化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哑社会文化历史1.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心理机能的起源是核心问题。2.行为分为:动物的自然行为、人类的工具行为;3.行为的工具:物质工具、心理工具4.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功能与意识活动的关系,中心环节是思维与词的关系。5.言语分为外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阶段。6.概念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概念思维7.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摘到果子 生态学、习性学发展观吉布森(视崖实验、抓握反应、回避反应)知觉学习理论1、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知觉过程就是不断从刺激中分化出有效的信息的过程。2、可知度,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由环境直接提供。3、知觉发展的三种趋势:知觉特异性增加;注意实现最优化;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5、 知觉的机制:抽取;过滤;注意的外周机制劳伦兹小鸡追随实验1、关键期: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鲍尔毕习性学1、依恋,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第一阶段 “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第二阶段低分化阶段(3-6个月),“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第三阶段,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第四阶段,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之后)2、 行为系统:依恋行为系统、警觉恐惧行为系统;探究行为系统;交往行为系统3、 分离焦虑: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4、影响依恋的因素: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母亲的照看方式、照看环境。附练习: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发展二、思考题:1. 发展与变化是同一个意思吗?2. 发展理论有什么任务?3.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说明任何人无论是否意识到,都是按照一种理论在观察和处理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和掌握发展理论的重要性。4.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作用。第二章 成熟势力说一、选择题: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训练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A、突然转变 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 D、线性连续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二、填空题: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7.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 调节。8.格赛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 原则 、 。9.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 ,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三、名词解释:行为模式机能不对称原则准备四、简答题:1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什么是儿童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当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时,成人应取什么态度?4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5结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教育现状去重新认识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第三章 行为主义学派一、选择题:1. 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为:A、强化 B、习惯 C、塑造 D、改造2. 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钦纳 D、华生3. 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A、改变习惯 B、改变强化 C、改变刺激 D、改变环境4. 华生认为,婴儿的喜、惧、怒是三种什么情绪反应?A、遗传的 B、先天的 C、非遗传的 D、非习得的5. 班杜拉认为当一个人达到自设的标准时,他会对自己实行什么?A、自我封闭 B、自我控制 C、自我强化 D、自我体验6. 华生认为 ,情绪是一种:A、复合行为 B、内隐行为 C、外现行为 D、简单行为7. 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CA、华生 B、格塞尔 C、斯金纳 D、埃里克森8. 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A、操作行为 B、个体行为 C、应答行为 D、习得行为9.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A、实用性的 B、实验性的 C、实例性的 D、实质性的10. 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A、教育 B、交往 C、行为 D、个性11. 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A、成熟论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12. 华生认为习惯的思维应用完全习惯化了的 A、言语 B、动作 C、习惯 D、格式13.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A、保持不变 B、减弱 C、增强 D、守恒14. 斯金纳方程式:R=f(SA),其中A是什么变量?A、第一变量 B、第二变量 C、第三变量 D、第四变量15. 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A、递增 B、适量 C、越少 D、越多16. 斯金纳把人想要消退一个已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为什么?A、退化 B、矫正 C、消亡 D、遗忘17. 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A、定向过程 B、选择过程 C、观察过程 D、学习过程二、填空题:1.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而且也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 。2. 经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3. 华生认为,婴儿具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它们是 。4. 行为主义者认为 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5.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 之间的关系6. 斯金纳认为,在儿童眼中,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的 是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7.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属于 行为。三、名词解释:操作性行为四、简答题:1华生认为,人格是由什么构成的?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有哪些原则?3观察学习包含哪几个过程?4请简要解释观察学习有哪几种模式?5为什么有人把行为主义称作没有大脑的心理学?6华生是怎样用行为(或S-R)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7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的主要区别在哪里?8操作行为主义对儿童教育有什么作用?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包括哪些过程和模式?10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意义?第四章 精神分析学派一、选择题:1.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霍妮 D、华生2. 此地无银三百两,用弗洛伊德防御机制解释属于: A、投射 B、压抑 C、反向作用 D、退化3. 弗洛伊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男孩在特定的阶段会产生一种对母亲的特殊依恋,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该情结发生的阶段为: A、潜伏期 B、口唇期 C、肛门期 D、前生殖器期4.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种现象用霍妮的防御机制理论解释属于: A、盲点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自以为是 D、犬儒主义5. 儿童坦然承受周围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抗争,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这一儿童应对外界的手段是: A、从众 B、逆众 C、趋众 D、离众6. 以下几位心理学家中哪位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A、安娜 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霍妮 D、斯金纳7.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 A、同一性 B、生本能和死本能 C、行为矫治 D、基本焦虑二、判断题:1. 埃里克森认为亲子关系对儿童信任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主要任务。2.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特别吝啬之人其可能的解释为肛门期退化行为的表现。3. 人们现在对霍妮理论的评价中往往对其的泛性论倾向给予批评。4.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可以分为: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5. 埃里克森认为白日梦是学前儿童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6. 在儿童早期(1.5-3岁)又要儿童一方面保留高度依赖性,另一方面又在努力表现自主意志,所以儿童与养育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7.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这个现象称为退化。8. 霍妮认为,有些人在生活中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否认并嘲弄道德标准,这些人其实采用了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心理防御机制。三、简答题:1.导致儿童产生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什么?2.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如何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4.埃里可森如何从两极间的矛盾来分析人格发展的各阶段?5.精神分析学说如何评价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第五章 日内瓦学派一、选择题:1.皮亚杰把机体不断追求平衡的过程称为什么A、自动化 B、平衡化 C、机能不变性 D、结构化2. 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A、随机化 B、适应 C、构造主义 D、建构性3.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两种不变的机能,它们是什么? A、强化 B、同化 C、退化 D、顺化 E、机能化4.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原来自哪两个方面的相互活动? A、主观世界 B、主体 C、客观世界 D、客体 E、意识二、填空题:1.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 ,它是 与顺化之间的平衡。2. 皮亚杰认为语言与思维在发生上是 ,思维起源于 ,而语言来源于 3.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 。4. 所有运算系统的集合,构成人的 5.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原来自主客体的 6.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 ,其二是在外部形成客体之间的联系。三、名词解释:1、同化与顺化2、自我中心3、认知结构4、平衡与平衡化四、简答题:根据皮亚杰的研究,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有哪些特点?第六章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一、填空题:1. 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维果斯基十分重视儿童心理的 发展,指出儿童发展最本质的是个性发展,是儿童总意识的发展。2. 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基本由概念 、复合思维和抽象概念三个时期组成。3. 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记忆、词的 、抽象思维等。4. 低级心理机能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都是直接的、 的5. 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和言语的发生根源和发展路线是 。6. 高级心理机能就其起源而言,是 发展的产物。7. 维果斯基认为3岁前的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故教学具有很大的自发性,称为 。8. 维果斯基认为所谓发展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二、判断题:1.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教学就是发展,它们是两个同等的、平行的进行着的过程。2.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过程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特殊意义。3.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心理活动的社会性越来越强。4. 低级心理机能都是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包括感觉、知觉、冲动性意志等等。5. 假概念不是真正的概念,但是不仅是儿童特别重要的财富,也经常出现在成人的日常生活中。6. 3-6岁儿童的教学处于自发型和反应型教学的中间,称为自发-反应型教学。三、简答题:1. 维果茨基关于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的观点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3. 高级心理机能的起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第七章 生态学和习性学一、选择题:1. 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婴儿出现了分离焦虑,有关分离焦虑的陈述中,以下哪个是不正确的: A、分离焦虑是不分阶段的,表现为一种弥散的情绪状态。B、分离焦虑有可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C、 分离焦虑的最后阶段中,儿童的依恋行为被抑制了。D、分离初期,儿童会自发的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分离,此时依恋行为大大增加。2. 依恋的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也称为:A、无依恋阶段 B、无分化阶段 C、前依恋阶段 D、前分化阶段3. 习性学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的科学化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 研究对象的行为A、分析 B、观察 C、调查 D、推测4. 儿童形成依恋有赖于认知的发展,要形成依恋必须建立三方面的表征,并构成了儿童的A、依恋模式 B、认知地图 C、自我认识 D、环境认识5. 鲍尔毕称为“运用运动和信息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是指: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6. 习性学家洛伦茨通过鸟类的印刻现象,认为在某一特定阶段中,儿童身上也存在着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A、依恋 B、学习倾向 C、关键期 D、进化7. 鲍尔毕将婴幼儿的行为分为四个系统,分别为警觉-恐惧系统、探索行为系统、指向他人的交往行为系统和: A、固定反应行为系统 B、目标矫正系统 C、刺激-反应行为系统 D、依恋行为系统8. 习性学强调对行为的起因和功能的看法,因此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学习 B、发展 C、行为 D、适应9.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A、认识过程 B、理解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10.吉布森认为,儿童知觉特异性的增加,其含义是A、知觉越来越深刻 B、知觉越来越广阔 C、知觉越来越准确 D、知觉越来越灵活11. 吉布森为了验证她的理论做过很多实验,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A、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视崖实验 C、守恒实验 D、陌生情境实验二、判断题:1. 研究发现依恋是亲子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儿童依恋对象只有一个最亲密的照料者。错,可以有几个依恋对象。2. 鲍尔毕认为,儿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