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核心素养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过程,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能力。群落的结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实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狼与兔、鹰与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牛与羊、水稻与稗草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3.群落的空间结构(1)图A为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图B为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形成原因: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易错警示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1)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题型1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关系的判断方法技巧(1)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2)在竞争的营养关系图中,双方争夺的对象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双方竞争可存在如下两种结果: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同,竞争的结果如图一所示。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同,竞争的结果如图二所示。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发生变化,出现差异,逐渐减少竞争。(3)两种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大,竞争越激烈。(4)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也可推出b捕食a。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答案:B2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直接的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解析: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又因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D题型2群落空间结构类型的判断3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所示,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 cm1179510 cm4201015 cm313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层物种数不同,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下降,但不能反映该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D错误。答案:A4下列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群落水平结构,而森林生态系统没有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D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均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是由于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如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答案:B5如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温度影响群落分布,具有水平结构;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水的不同深度处光照不同;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答案:C易错警示1正确区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具有空间特征但不具有空间结构。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原因是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6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群落的演替2类型和实例连线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两种演替类型的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2.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通常越来越强特别提醒(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题型1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物种多样性会有所增加D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陆来划分;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本植物阶段;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营养结构会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有所增加;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答案:C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解析: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答案:D方法规律“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题型2群落演替的特征分析3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属于次生演替;由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都会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答案:D4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解析: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地变化,但原有物种并没有被取代而消失;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图示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变化,因此不能体现各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答案:A练后反思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规律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于稳定减少并趋于稳定物质变化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8页1实验原理(1)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步骤确定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他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订计划步骤、地点、时间、内容、方法等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1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采集小动物。采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采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2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图A):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图B):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采集在试管中。1在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解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项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上,B项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项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项正确。答案:D2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采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解析: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采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答案:B3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植物用地11849211321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 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 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 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析: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由表格数据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异较小,但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有明显的差异;由表格可知,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答案:D随堂巩固达标检测巩固训练提速提能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练真题明方向命题分析1考查特点:全国卷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在选择题及非选择题均可能考到,常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类型判断、种间关系判断等。2命题趋势:预计高考会以选择题形式直接考查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变化、优势种群、生物量变化等。1(2018高考海南卷)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 B竞争C寄生 D互利共生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答案:B2(2018高考江苏卷)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不是尚未形成,B错误;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答案:D3(2017高考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物种数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的生物种类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减小,则从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课时作业知能提升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所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答案:D2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故A正确;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的树林中也有灌木和草本植物,也有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故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高的方向演替,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加,种间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故C正确;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D正确。答案:B3关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主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错误;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初始条件不同,D正确。答案:B4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草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解析:群落中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A项错误;任何群落的结构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D项正确。答案:D5(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K值的大小与其所处的空间和食物有密切关系C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群落演替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解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C错误。答案:C6(2018广东深圳一模)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时间跨度极大,环境变化异常剧烈。而群落演替研究的是在当前的地球环境下,群落组成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物种组成替代的过程。所以,不能依照生物群落演替的顺序来给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物种进行先后排序,A项错误;群落演替的每一阶段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项错误;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所有生物的演替,而不只指植物的演替,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项正确。答案:D7(2018安徽合肥质检)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C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开始出现分层现象D森林阶段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解析:该群落的演替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初生演替的速度开始较慢,但之后会加快,A正确;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与人类活动、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B正确;群落一直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增多,动物种类也会增多,森林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大,D正确。答案:C8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B CD解析: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答案:B9(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黄猿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它能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寄生榕小蜂在榕果表面上的产卵;但是它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那些有黄猿蚁栖息的榕树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黄猿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直接能量流动关系B两种榕小蜂、黄猿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黄猿蚁捕食寄生榕小蜂,寄生榕小蜂通过在榕果表面产卵影响榕果产量,传粉榕小蜂能促进传粉增加榕果产量,黄猿蚁捕食寄生榕小蜂,较少捕食传粉榕小蜂而间接增大榕果的产量。因此,榕小蜂、黄猿蚁、榕树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黄猿蚁与寄生榕小蜂之间是捕食关系,存在能量流动,A错误;由分析可知,两种榕小蜂、黄猿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正确;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不是寄生关系,寄生榕小蜂与聚果榕是寄生关系,C错误;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是不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B。答案:B10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异,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土样进行调查,D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1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属于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2)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为_;形成顶级群落后,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_现象,动物分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_。(3)图2可看出植物的种数取决于_的不同。解析:(1)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起始条件是无任何生命状态,属于初生演替。(2)演替过程中,生物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