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8).pptx_第1页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8).pptx_第2页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8).pptx_第3页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8).pptx_第4页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8).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思想:,文艺:,科技:,教育:,分析文化现象的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思想,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国内:当时/后世,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产生,重创,正统,发展,魏晋,隋唐,宋朝,元朝,明清,受到佛道教挑战,转型(理学),官方哲学,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神学化、官方化)3)宋明理学(儒学理论化、哲学化、思辨化)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主线:儒学的发展与演变,第1、2课“百家争鸣”,1、概述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含义、影响,2、列表归纳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社会地位、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一、“百家争鸣”的概念,联系: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图三:孔子讲学图,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经济:,政治:,阶级:,文化:,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和迅速发展,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诸侯兼并战争,社会秩序混乱;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二.出现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概念二、背景三、流派代表及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儒家:、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和“礼”(核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人事,远鬼神;中庸,孔子周游列国,“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统治者热衷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维护统治、谋求霸权;孔子思想中,“礼”主张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不适应社会变革需求。,2、孟子的主张,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无夺农时”“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价值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先义后利,舍生取义,(2013全国卷一)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3.荀子,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性恶论”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D,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道”是万物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思想主张,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及原因:,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显学;,战国时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思想主张:,作用(贡献),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主张“法治”,“法不阿贵”,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统治者应因时而变。,四、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子,法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墨子,墨家,“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孟子,倡“仁”、重“礼”、讲“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孔子,儒家,继承老子的学说、万物相对、精神自由,庄子,“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道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学派,练习巩固,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B.C.D.,C,课堂检测,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A,课堂检测,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A,某中学历史课堂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说,穿衣服要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说,统一由上级规定就好。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B,4始终贯穿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答案:A,5下列言论,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题目列出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C项是墨子的思想主张,D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答案:B,春秋:儒学创立:孔子,但并未受重视,被冷落,战国:儒学发展:孟子、荀子,也并未受重视,秦朝:儒学遭受打击:“焚书坑儒”,被打击,汉代:儒学,单元线索:,?,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汉初:,“黄老之学”,1、原因:,(1)经济: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政治: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2、主要内容:,3、影响:,材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无为而无不为”,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材料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霍去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设中朝,“推恩令”,盐铁官营,治理黄河,大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设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政治上的大一统必然要求思想上的大一统,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治: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时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来源,-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以儒家的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2、新儒学:,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2、新思想内容学说之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董生献策,董生一策答: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道”就是“三纲五常”。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2、新思想内容学说之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生献策,董生二策答:“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三纲五常”,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秩序,儒学是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帝王心声,“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施行“仁政”,来源,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2、新儒学:,内容,3、影响:,积极方面:政治: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方面: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儒学、阴阳、黄老之学、法家,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不受重视,聚焦看-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合作探究】,相同:,“仁”“礼”“仁政”“民本”思想得到继承,春秋:儒学创立:孔子,但并未受重视,被冷落,战国:儒学发展:孟子、荀子,也并未受重视,秦朝:儒学遭受打击:“焚书坑儒”,被打击,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正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单元线索:,课堂小结,确立社会主流思想的一般规律: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变化;是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统治者的需要,1、秦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压制知识分子.区别对待古代文化.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制度2、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儒、墨、法等各家的内容3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D,A,C,4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D主张心外无理;5、关于理学,不正确的说法是()A.宋代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B.宋明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C.宋明理学的提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D.宋明理学否定了儒家传统的“仁”的思想,D,D,魏晋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一: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思考: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没有社会需要。,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材料四: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以上四则材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儒学出现了危机。,宋明理学官方哲学地位一、背景二、内容:三、评价,宋明理学官方哲学地位一、理学兴起的背景,(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复兴儒学维护封建统治;并且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为儒学复兴提供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条件。,(3)文化上:儒学出现危机,佛、道兴盛,三教合一,(1)经济上:宋代农耕经济发展迅速(物质基础),一、背景二、宋明理学1、含义:2、两大流派:(一)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大贤”),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会面学从而建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方法论:“格物致知”,修养观:,材料一: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3)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是天理?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方法论:“格物致知”,道德修养:“存天理,灭人欲”,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历史地位,1、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佛教道教墨家儒家ABCD2、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3、“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致良知”,D,D,C,(二)陆王心学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思考:陆九渊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并概括陆九渊的主要观点。1.陆九渊(1)背景:不满程朱理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繁琐(2)主要观点:“心即理也”(3)方法论:“发明本心”,材料五: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思考:概括其主要观点。2.王阳明致良知(1)背景:(2)思想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3)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故事二:良知在哪儿?,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王阳明及其门人认为良知在哪儿?是什么?,讨论,良知在人自己心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故事三:“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请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心中贼”?王阳明认为应怎样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这一问题?,私欲横生,良知泯灭重树思想标准,人们通过自身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世界观:“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2010浙江高考)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B,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所谓“烈女”、“节妇”越来越多,“以身殉夫”、“守节终身”的事比比皆是。据古令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贞节牌坊的背后是血泪,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美丽”的三寸金莲,重男轻女,“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清),重礼轻法,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义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重者敬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重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长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仇将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人有小过含而容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责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见非义之财则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奴仆不可不恤。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知。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谨哉,可不慎哉!,三、宋明理学的影响,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王守仁(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关于“良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良知的丧失主要在人的私欲B.良知主要是后天养成的C.良知就是存在于自己心中的理D.良知主要是天生的,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B,朱熹与王守仁都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大师,值得后人景仰。二人身上的共同点是()主张理在气先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心外无理A、B、C、D、,A,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如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安庆迎江寺微州牌坊群涡阳老子庙合肥包公祠A、B、C、D、,B,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课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专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背景:二、思想家及其主张:三、评价:,专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7、18C),一、背景,政治:,国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不断壮大;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日盛,礼教纲常日趋严苛;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国际,新航路开辟后,近代科学传入,“西学东渐”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的权威,肯定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性;提倡个性自由;主张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探讨世界本原,否定“天理”的存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背景,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1、明末:“异端”李贽,李贽的“离经叛道”,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观点: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背景,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1、“异端”李贽(明末),2.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明末清初),道(理)在气先,理在气中,格物致知唯心主义先验论,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3.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揭露皇帝是“天下之大害”;,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倡导平等的君臣关系,一、背景,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1.“异端”李贽(明末),2.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明末清初),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3.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明末清初),一、背景,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1、“异端”李贽(明末),2.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明末清初),4.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明末清初),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归纳三大思想家批判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政治: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反对专制暴君,限制君权,强调社会责任,提倡经世致用,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对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地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地评价)。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三、明清之际儒学的影响,2、思想:批判地继承儒学,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3、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为近代中国人民反专制、求民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1、经济: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积极影响:,梁启超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三、明清之际儒学的影响,2、思想:批判地继承儒学,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3、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1、经济: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积极影响:,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