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中药的性能与功效,.,2,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是药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第一节中药的性能,.,3,一、四气五味,性味是指药物的四气、五味.一.四气(一).四气(四性)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4,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5,(二).四气的确定,药物的四气如何确定?,.,6,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7,四气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8,四气作用,.,9,(四).四气与治则,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热者寒之,寒着热之”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10,二.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11,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12,(二)五味的作用,内经: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四)五味的实际意义,.,13,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五味的作用,.,14,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五味的作用,.,15,五味的作用,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止汗、止泻、止咳、止血等。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16,五味的作用,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17,五味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18,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19,五味的作用,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20,气和味的关系,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21,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22,气和味的关系,气味均不同的药物,其功效也就有所区别.,结论,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23,三、中药的归经,(一)归经的概念: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含义,.,24,.,25,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如错迷、癫狂、呆痴、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咳喘,归肺经;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26,(三)归经的意义,.,27,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治疗头痛时,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可以提高疗效。,.,28,.,29,四中药的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的性能。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含义,.,30,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31,.,32,.,33,.,34,.,35,四、毒性,.,36,.,37,.,38,.,39,第2节中药的应用,一、配伍的含义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40,3通过配伍,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二、配伍的目的,4通过配伍,可以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41,药物“七情”的含义,.,42,药物的“七情”:,(1)单行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发挥作用的,叫单行。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金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43,药物的“七情”:,(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水之功。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为主,木香调中定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的效果。,.,44,(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4)相畏即一种药物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面言的,.,45,药物的“七情”:,(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芫花。,.,46,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了疗效,临床应该充分利用,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消弱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选用,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相反),.,47,二、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含义,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48,2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49,配伍禁忌,十九畏硫磺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荆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50,十九畏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51,(二)妊娠用药禁忌:,分禁用与慎用两类1.禁用药(大多为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如剧烈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逐水药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催吐药瓜蒂、藜芦;麻醉药闹羊花;破血通经药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通窍药麝香、蟾酥、穿山甲;其它剧毒药如水银、砒霜、生附子、轻粉等。,.,52,(二)妊娠用药禁忌:,2.慎用药(大多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如泻下药大黄、芒硝;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益母草、五灵脂等;通淋利水药冬葵子、薏苡仁;重镇降逆药磁石;其它如半夏、南星、牛黄、贯众等。,.,53,包括病证食忌、服药食忌两方面。,(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54,服药食忌:是指服某些药时,不可同时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甚或发生毒性反应。,.,55,三、用量和用法,各类药物用量大致规律如下:花叶、芳香走窜之品39克;根茎类915克;矿石贝壳类1530克;特殊药物例外;细辛一般不超过3克,沉香、麝香一般用115克。,.,56,四、煎药与服药,煎药器具的选择明代李时珍说:“煎药并忌用钢铁器,宜银器瓦罐。”广泛使用陶瓷砂锅。陶瓷砂锅具有受热均匀、散热慢、化学性质稳定、价廉等优点,所以砂锅为首选的煎药器具。,.,57,不宜采用铜、铁器煎药,铁质器虽传热快,但其比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并能在煎制时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实践证明,采用铁质煎器煎煮的汤液色泽不佳,易产生沉淀。有的经过长时间的煎煮,使药液带有铁锈,甚至引起恶心、呕吐。,.,58,煎药前的饮片浸泡,浸泡时间,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般对花、茎、全草类药材为主的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的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59,煎药用水及加水量,1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少含矿物质或其它杂质为原则。目前所常用的是自来水、井水或洁净的河水等。,.,60,常用的加水方法介绍如下,(1)将饮片放入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度,第二次煎煮可超过药渣表面12cm。这种方法既方便,又易于掌握(2)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mI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取70用于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61,(五)汤剂的煎煮次数,汤剂的煎煮次数,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煮为佳,一般需煎煮23次。因为煎药是药中成分溶出的过程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一90,所以说,汤剂的煎煮次数,应该以两次或三次为最佳。,.,62,(六)煎药的火候,煎药火力的大小,中医习称为“火候”。火候主要包括“文火”和“武火”;文火又称“慢火”、“弱火”,温度较低,水分蒸发缓慢;武火,义称“紧火”、“强火”,温度较高,水分蒸发较快。火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汤剂成分的煎出。一般掌握“先武后文”,即在沸前宜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使之减少水分蒸发,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成分。,.,63,根据各类药剂的不同特点,煎药火候也有区别。,.,64,(八)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1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溶解度,降低或缓解药物的毒性(1)对矿物类、介壳类、动物的骨、甲、角及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的药物,应先煎1530分钟。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水牛角等等。(2)对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要先煎12小时,通过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乌头类药,因含乌头碱而有毒。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次碱,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及原来的1200。,.,65,2后下,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1)对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药即可。(2)对久煎后有效成分被破坏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均应后下。钩藤含钩藤碱,煎20分钟以上,其降压成分易破坏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即可。,.,66,3包煎,(1)对花粉类药物,如松花粉、蒲黄;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葶苈子;药物细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等,均应包煎。(2)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因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3)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67,4煎汤代水,其目的是使药物充分煎出,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废弃物堆肥处理技术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技术创新与政策环境适应性报告
- 2025年在线教育平台用户界面设计与满意度改进报告
- 儿科监护室实习护士出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Z世代消费趋势引领新消费品牌升级研究报告
- 农业技术员专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冬季消防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新疆阿克苏市农一师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 垃圾处理技术创新趋势2025:填埋气发电行业应用前景
- 三方机器人技术合作协议
- 2025年百货商场数字化门店设计与顾客体验研究报告
- 初中英语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应用文篇
- 《古文观止 上下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YC/T 210.2-2006烟叶代码第2部分:烟叶形态代码
- 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 GB/T 20671.1-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
- 熵权法教学讲解课件
- 医师病理知识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
- 课堂因“融错·容错·溶措”而精彩
- 阳光晾衣房钢结构专项施工方案
- 安宁疗护服务流程
- 热分析DSC培训new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