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考点3.ppt_第1页
第一单元 考点3.ppt_第2页
第一单元 考点3.ppt_第3页
第一单元 考点3.ppt_第4页
第一单元 考点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排查基础知识,细讲核心考点,精练高考模拟,考点训练,排查基础知识,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一,答案,推恩令,通判,中央,行省制度,微点拨,微点拨,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二,答案,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4.宋: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设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中书省,易错提醒,易错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答案,1.汉朝:实行察举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不重才能。(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至元: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孝廉,门第,隋炀帝,中央集权,概念阐释,返回,图示总结,概念阐释,“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返回,图示总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返回,细讲核心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主题一,1.地图证史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论从史出图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图秦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元实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四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2.史料探史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独到之处史料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探究史料中反映宋代州、县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答案,答案(1)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3.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创举,主题二,1.图示构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2.史料探史趋向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史料一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二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探究据以上史料,归纳科举制有哪些特点?,答案,返回,答案(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返回,精练高考模拟,1,2,高考题组,解析答案,1.(2015全国高考)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2,高考题组,解析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答案A,1,2,高考题组,解析答案,2.(2015北京高考)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回。可见,给事中具有谏议和封驳皇帝诏书的权力,联系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门下省不仅有权对宰相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故选A项。,A,3,4,模拟题组,解析答案,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3,4,模拟题组,解析答案,解析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唐朝所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不具备民主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结合古代中国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可知唐代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斜封墨敕”现象说明了皇权受到了国家制度一定的约束,故D项正确。答案D,3,4,模拟题组,解析答案,返回,4.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C.科举制的实行D.士庶之分严格,3,4,模拟题组,解析“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A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说明宗法制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提高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D项错误。答案C,返回,考点训练,1,2,3,4,5,6,7,8,解析答案,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1,2,3,4,5,6,7,8,解析王国的自主权是在西汉初年就取得的,“推恩令”本身并没有直接扩大王国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推恩令”的实质就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推恩令”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逐渐地削弱王国,而不是直接“解除”王国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C,1,2,3,4,5,6,7,8,解析答案,2.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1,2,3,4,5,6,7,8,解析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军权实际日常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1,2,3,4,5,6,7,8,解析答案,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1,2,3,4,5,6,7,8,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不符合材料中图片信息,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图片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图片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片中“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现,故D项正确。答案D,1,2,3,4,5,6,7,8,解析答案,4.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1,2,3,4,5,6,7,8,解析材料体现的不是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较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中央政府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答案D,1,2,3,4,5,6,7,8,解析答案,5.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B,1,2,3,4,5,6,7,8,解析答案,6.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1,2,3,4,5,6,7,8,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答案D,1,2,3,4,5,6,7,8,解析答案,7.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1,2,3,4,5,6,7,8,解析监察谏议制度开始于秦朝,由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A项错误;两条老规矩不能说明宋代已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故B项错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的横征暴敛,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作为常设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行使权力起到了约束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2,3,4,5,6,7,8,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1,2,3,4,5,6,7,8,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1,2,3,4,5,6,7,8,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