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常用答题方略_第1页
中考语文常用答题方略_第2页
中考语文常用答题方略_第3页
中考语文常用答题方略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常用答题方略,一般选择题,审题仔细答案是相对的多用排除法不留空白,病句选择,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每天课外活动,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操场,纷纷踊跃参加体育活动。B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C。国外的旅游者来到中国,是要领会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风情的。D。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答案D(A句中“陆陆续续”和“纷纷”前后矛盾,应将“纷纷”去掉;B句中“具有”缺宾语中心语,应在“信息”的后面加上“的能力”;C句中动宾搭配不当,应“领会”改为“领略”。),病句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B.刘翔这个名字对中国人都很熟悉。C.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答案C(A句否定不当,应将“不要”删去;D句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称号”。),易用错成语(选择),抛砖引玉鳞次栉比美轮美奂差强人意处心积虑巧夺天工鬼斧神工遍体鳞伤责无旁贷望其项背万人空巷不亦乐乎始料不及莘莘学子目光如炬蓬荜生辉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耸人听闻骇人听闻鼎力相助相濡以沫明日黄花豆蔻年华汗牛充栋首当其冲,成语选择,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真是舍本逐末的说法。C他们个个生机勃勃,决心大干一场。D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的确不同凡响。,答案D(A“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B“舍本逐末”改为“本末倒置”C“生机勃勃”指物,应改为“生气勃勃”),排序选择,读找排读,对联选择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A月照窗前竹B白鹭忽飞来C聊寄一枝春D月出钓船稀,关于课外文言,解词:回忆活用通假组词拆词推测译句:字字落实补充省略调整语序注意标点,再次强调:翻译句子,1、确定句式。:判断句(是),省略句(补),倒装句(调)、被动句,反问句(语气,难道,怎么等)2、解释词语:重要的、要考查的词语一定要解释清楚。3、理解句义:结合文章语境。4、通顺表达:语句通顺,标点正确。,诗歌赏析,主观题: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双关写作手法:对比、夸张,衬托,白描、象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相映,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注意:如需简要分析,就要精准具体。如什么与什么对比,以什么衬托什么。思想情感:仔细阅读每一句,每一字,关注流露情感和态度的词语。关注标题和注释获取有用信息。对诗歌所反映的生活、人物、人情(亲情、友情、离别、相思,劝勉、仰慕、向往等)要准确把握。字词妙用:词语所描述的对象及其特点(如:横,满),反映出的感情,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照应,对比,衬托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说明方法,举例子:具体地说明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使读者对更直观形象)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注意”下定义“的方式:是分类别:层次分明地说明作诠释:准确地说明了特点。列图表:形象直观地说明,如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在解答说明方法和词语理解等题目时,都要说出说明对象的特点。1、先两头,后中间,前后段落看一看2、找文中现成的词句3、根据语境,结合上下文以及文章中心内容进行推断(如:挂)并用概括性词语表述:对象+特点。特点一般含有主要的形容词。(如塑料瓶装水里的“竟然”所说明的:快和多),说明文开头的事例,1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内容)2激发阅读兴趣3引起读者思考。4与后文之间的关系。(构成举例说明,构成对比关系等),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先总后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等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大约、可能、主要、仅仅、只有、左右、几乎、之一、据考证、据统计答题步骤:1如能解释,尽量解释一下这个词语2表强调,限制(范围)、猜测、等。3结合文章内容,换词带进原文中解释。(如果很难正面换词,就从反面表述)4根据内容进行进一步严密性说明:除之外,还有(或不排除)5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词句的理解(区别于词语的准确性),1如果可能,就先解释一下词语的本意2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要扣住句子里的关键词)这里是指3结合文章上下文理解其作用(如“挂”),说明文里的引用的诗文的作用,1、点明“引用”的修辞。2、结合语境说说诗文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象,有什么特点。3、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如:总结上文的,与对比,引起下文的,其他内容方面和作者意图的理解)4、如在开头,要考虑引出说明对象、内容,激发阅读兴趣。5、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关于议论文的论点的几个注意点,论点不能是疑问句。论点不能是比喻句。论点的表述对象不能是代词。一般论点不能是引用的话。(有特例),如何归纳议论文论点,1、认真阅读全文,努力理解写作思路和意图。有的议论文是提要求,发倡议,有的是阐明一个道理或事实。2、确定话题关键词:关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尤其是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词语。(如“纯文学阅读”)3、论点一般可以表述为:我们要(应该),不过不能机械,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比如有的可以表述为是等,议论文开头的事例,先简洁概括事例内容(视要求)1引出论点或话题。2激发阅读兴趣。3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4引起读者思考。5与后文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更全面有力地论证论点。6其他,议论文开头的名言,1引出论点或话题。2激发阅读兴趣。3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4引起读者思考。5考虑与后文的关系(对比,照应等),论证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常考的具体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注意举例论证中的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注意对比论证中的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论证方法的作用,1举例论证:举具体事例,有力地论证了2对比论证:将和对比,突出地证明(论证)了3比喻论证: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证明(论证)了4引用论证:引用,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所证明的观点,先考虑直接证明的分论点(最近的观点),再考虑中心论点。,关于论据位置能否调换或去掉的问题,一、能否调换1不能调换2考虑(1)和前文某句对应(2)论据之间有逻辑关系:递进或层进关系、先正面后反面等。3使论证更严密,更有说服力。二、能否去掉1、不能去掉2从反面或正面举例论证,与前文或后文形成对比论证或此例子(概括意思)是更进一层地证明论点。)3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更辩证,更严密等,散文或记叙文的标题的作用:,从以下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解答1先判断修辞,再理解标题的字面意思和指向主旨的内涵以及标题的含义2全文线索3点名中心事件4点明主题。5设置悬念,景物描写的作用,铺渲烘时推还要注意在文中与标题以及其他内容的关联:呼(照)应,对比,点题等现象),散文或记叙文开头,先回答写了什么(简要概括)1写景:环境描写。铺、渲、烘、时、推、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与后文形成照应等2句段作用:结构: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对的描写(记叙等)内容:概括所写内容,分析与上下文的关系(照应或呼应,对比等),分析思想情感。3奠定感情基调(什么感情要明确),文章结尾的作用,一、结构:收束全文,总结全文。二、内容:1、先根据具体所写内容,结合全文体会思想情感,揭示结尾的内涵。2、升华(深化)主题,揭示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3、照应(呼应)前文的(要具体指出照应的某段某内容)4、点题。5、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等,散文或记叙文常见写作手(方)法:,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对比衬托(注意:衬托和反衬的关系和区别)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写景中的动静相映,化静为动、以动衬静等,散文语言赏析题:,1修辞: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表达了),拟人(赋予以人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表达了)设问(引起思考,引出下文对的描写)反问(增强语气,写出了,表达强烈的之情)双关(字面意思,言外之意)2表达方式:描写(运用景物、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写出了表达了)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议论(深刻地揭示了道理或主旨)3写作手法(略),语言赏析要注意的几个点,1、修辞比喻、拟人、比拟、形象生动夸张突出双关字面意思,深层意思,含蓄排比增强气势,语气强烈2贬词褒用、褒词贬用3化抽象为具体4化无形的为具体可感的5化觉形象为觉形象注意:都要有: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思想情感),理解含义题一般思路(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文章思想情感等),1找所在段落(一段或几段)2选关键(内涵深刻)词句(要圈画出来)3关注议论抒情4深刻理解体会原句重点词句的内涵以及所指,结合主旨谈自己的理解(内容、思想情感)5考虑与上下文以及全文的关系。(与对比,与照应,以及结尾的点题,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6用书面语回答7分点答题。,散文的人称“你”,1、第二人称(你)的作用A、如果你不是指人,要考虑拟人的修辞。B考虑“你”这个称呼里所包含的作者对你的情感。C拉近与的距离,便于直接倾诉思想与情感。,关于散文内容的几个问题,1、叙事类顺序:顺叙、倒叙、插叙2、写景类文章:移步换景,多种视角运用,多种感官的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最常见的:总分、分总、总分总其他:并列结构,递进结构,表达与交流一(结合生活),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核心问题1、一句话表明观点(支持或反对),2、提炼概括提示语核心观点,3、简单分析4、得出结论。5、概括生活中的一个同类现象,6、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读材料谈启示和看法一、审题:如果是分析某个现象,那要有针对材料的词语(如刻字),如果是启示,可以直接写出启示。(如雏菊)1、第一句表明观点2、层次清楚: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3论证方法:a引用论证(引用完以后,要加一句阐释的话。如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说的就是要自立),b对比论证(否则,如果不如此c举例论证,一定要简洁,名字+事件,不超过20字,作文,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