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_第1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_第2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_第3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_第4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老李对儿子的语文老师说:“令郎能在这次国学大赛上获奖,全仰仗您的教导。”B罗教授近日莅临我校,就中考改革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请同学们务必准时参加。C成人仪式前夕,班长精心策划了一堂班会,采用多种形式,共庆我们的十八华诞。D回到学校来看望老师,恰逢她有课失陪,我只好闲逛校园,回忆过往的读书生活。二、基础知识综合2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2018年11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一展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甲)(A.天翻地覆 B.时过境迁)的变化。40年众志成chng()(A.城 B.诚),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乙)(A.壮阔 B.壮丽)史诗。展览共安排了6个展区,着()(A.zho B.zhu)力强化前后对比、突出横向对照,突出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的伟大成就。(1)请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处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请为文中甲处、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 B.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A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砚,只为磨墨而生宰予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位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于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选自博物杂志2016年第2期,有删改)3 . 阅读文章主体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制作砚的材质要求 4 . 第8段划线句中“这些标准”具体是指什么?5 . 分析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作用。(1)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2)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6 .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砚台,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就目前情况而言,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在战国时期就有了。B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台,核心因素是材料的硬度。砚台要有硬度在6-7的关键成分,但主流成分硬度应该在2-4之间。C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表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凸出部分对发墨效果起决定作用,如石英、长石等矿物。D澄泥砚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喀喇昆仑腹地攀冰记汗斯经过数日徒步,探险队伍终于到达了迦舒布鲁姆大本营。“迦舒布鲁姆”在当地语中意为“闪光的墙,这恰好描绘了终年积雪的迦舒布鲁姆峰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的壮观景象。扎营之后,我在帐篷里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攀冰装备,想着明天就能在这原始秘境里攀冰,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次日,天未亮,吴昕在帐篷外叫大家起床。在队员们收拾装备之余,我和几名领队为了给大家探路,便先行出发,朝边舒布鲁姆冰塔林前进。迎着日出,阳光慢慢洒向远处的迦舒布鲁姆峰,山顶犹如铺上了一层金箔,煞是壮观。翻过碎石坡后,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冰塔晶莹剔透,散发着幽蓝神秘的光芒,形千姿百态,或如让风前行的帆船,或如跃水而出的鱼鳍大家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我们踩在乱石和冰川上前进,脚下发出“吱吱”的摩擦声。由于此处山高、河谷宽,人用肉眼衡量一个物体的远近高低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远望冰壁看似矮小,走近后才发现,那片冰壁如屏障般难以逾越。好多路段我们都需要借助绳降,然后用冰镐凿出冰洞,把绳子串起来攀冰,攀一块冰壁通常要折腾不少时间。此时,对讲机里传来大本营的消息,告知队员们已经出发了,于是我开始从冰面往下降。为了顺利地下降到冰壁底,我还不得不留一个冰锥在上面。收拾好装备和背包后,我们回到最初选择的一些冰壁,开始为队员们做探冰准备。攀水之余,我想起了去年冬天在川西双桥沟做攀冰训练时的情况。那时冰壁有限,一块好的冰壁往往有许多人攀登,而要抢占好的冰壁,需要很早就从村子出发,并且,每当太阳照射时,瀑布冰川就开始融化,人在低处攀爬,上边在滴水,攀冰环境非常不理想。而现在身处迦舒布鲁姆峰脚下,这片河谷里的冰壁数不胜数、形状大小不一,洁白坚硬、晶莹透亮,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环境不同、难度不一的冰壁进行攀登。除此之外,神秘的冰洞、危险的暗河都能满足队员们的探险之心。在这片自然雕刻的冰川胜地,仿佛闭上眼都能闻到自由攀冰的味道。队伍在迦舒布鲁姆冰川进行了两天的攀冰活动,收获颇丰。最后离开的那天下午,大家非常疲惫,各自收拾行李和装备,早早回到帐篷休息。这时,吴听来到我身边,问我想不想再进冰塔林,把前日遗留的冰锥取回来。我身体有些不适,本想拒绝,但脑海中却浮现出幽蓝神秘的冰塔林,那摄人心魄的诱惑让我无法拒绝,于是我起身收拾攀冰装备,和吴昕一起再次进入冰塔林。当我俩到达冰塔林,发现眼前的景象与两天前大不相同:冰川发生了许多变化,两天前我曾攀爬的处平整冰面,如今大部分已融化,整个冰角翘了起来。寻寻觅觅之后,终于发现了遗留的冰锥,我借助冰镐和绳降,小心翼翼地攀爬上冰壁,拿到了冰锥。攀冰时,我明显感觉这次体验不同于两日前,冰壁因阳光照射已有些湿滑,若没有准确地定位好踩点,极易发生滑坠事故,好在有吴昕的指挥和帮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取回冰锥,我俩还有些不愿往回走,于是又商量着挑战新的冰壁,在冰塔林攀爬了很久,直至黄昏,才开始往回走。在迦舒布鲁姆大本营的最后一晚,大家似乎都没有睡意。晚饭后,我们生起篝火,围坐一团,彼此交流梦想与故事,无关职业,无关年龄,我们更像是一群懵懂的大自然的孩子,憧憬着不一样的远方。我想,这就是徒步和攀冰的魅力所在7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8 . 作者记叙了在冰塔林前后两次攀冰的过程,其感受有何不同?9 . 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妙处.这些冰塔晶莹剔透,散发着幽蓝神秘的光芒,形状千姿百态,或如迎风前行的帆船,或如跃水而出的鱼鳍10 . 第段插入“作者去年冬天在川西双桥沟做攀冰训练时的情况”有么作用?11 .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探险攀冰队员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四、句子默写12 . 古诗文名句填空。(1)_, 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2)_, 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3)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胸有杜甫望岳中“_, _”的雄心和气概,就一定会欣赏到人生最灿烂的风景。(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_,_。”(6)仕途受阻,李白希望不泯,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局动荡,杜甫直抒济世心愿,写下了“_,_”。(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回答)五、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居。及孟子长,学六艺,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选自刘向列女传)(注)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贾(g)人:商贩。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13 . 文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14 . 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栾家濑(唐)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注释)濑:沙石上流过的水。浅浅:同“溅溅”。15 . 品析“泻”字的妙处。16 . 全诗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名著阅读17 . 名著阅读:(1)书伴随鲁迅的成长,朝花夕拾中幼时鲁迅梦寐以求的是(书名)绘图本,少年时在出发去关东看五猖会前,父亲让他背(书名),青年时期在南京求学,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 (书名)。(2)朝花夕拾中刻画了一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试举一例并说说她是怎样的人?(3)荷花淀中(作者)细致地描述了以(人物名称)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她们是在特定战争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八、作文18 . 作文。美丽无处不在,美丽恒久绵长,美丽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丽也许就在眼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