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检测)_第1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检测)_第2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检测)_第3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检测)_第4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踌躇炫耀深不可侧B震颤缩影黄绿错宗C朴质颓唐屈曲盘旋D赋闲浦口旁倚斜出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颓唐(tu)交卸(xi)遏制()茸毛(rng)B俯瞰(kn)游逛(gung)蔓延(wn)避邪(xi)C踌躇(ch)倦怠(di)琐屑(xi)蹒跚(mn)D苔痕(ti)濒临(bng)婆娑(su)虬枝(qi)3 . 下面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B就写作习惯而言,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种:晨鸟型和夜猫子型。前者喜欢聆听鸟儿啁啾,在万籁苏醒时开始思索;后者习惯于在夜幕中潜行,享受独行侠的快乐。C课前主动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思练结合:这些好习惯能帮助大家取得进步。D“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4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几千年的祭祀传统,牵动着中国人一种最隐秘而质朴的情感,一头系着对亲人的思念,一头连着对未来的祈福和期盼。B在学校追逐教育效率的进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证明并履行自身职责,发挥调控和监督功能,要对非正当、无界限抢夺优质资源加以规范。C记得我初次见她的时候,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天真可爱,无拘无束。D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的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A“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一句中.“有”是动词,“果实”是名词,“的”是助词。B“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一句中,“从后窍喷出”是偏正短语,“一阵烟雾”也是偏正短语。C“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一句中“拥肿”是状语。D“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是假设关系复句。二、现代文阅读写完听雨季羡林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比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6 . 对这篇散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悲欢离合总无情”,“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作者运用类比,表达出了相同的境界。B作者引用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想表现林黛玉孤独寂寞的情怀。C本文引用大量的诗句,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表达出古今人听雨不同的感受。D作者运用时空转换的手法,把梦境与现实巧妙连接起来,做到了收拢有序,结构严谨。E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魅力,使全文幽默犀利,寓庄于谐。7 . 本文前两段说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为什么在下文又说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8 . 作者在雨中展开了哪些与农业有关的想象?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9 . 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形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来成玉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他们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阔的光景来。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波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责,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10 .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的好处。11 . 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修辞角度)(2)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描写角度)12 . 作者在第段写“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他理解了什么?13 . 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三、句子默写14 . 根据前后句进行默写。(1)_,不可不学!(司马光孙权劝学)(2)卿今者才略,_!(司马光孙权劝学)(3)士别三日,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司马光孙权劝学)(4)东市买骏马,_,_,北市买长鞭。(木兰诗)(5)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_,_。(木兰诗)(6)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7)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8)_,赏赐百千强。(木兰诗)(9)当窗理云鬓,_。(木兰诗)(10)_,_;双兔傍地走,_?(木兰诗)(11)陈康肃公善射,_,_。(欧阳修卖油翁)(12)尝射于家圃,_,_。(欧阳修卖油翁)(1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欧阳修卖油翁)(14)我亦无他,_。(欧阳修卖油翁)(15)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16)此夜曲中闻折柳,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7)马上相逢无纸笔,_。(岑参逢入京使)(18)斯是陋室,_。(刘禹锡陋室铭)(19)无丝竹之乱耳,_。(刘禹锡陋室铭)(20)予独爱莲之_,_。(周敦颐爱莲说)(21)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2)造化钟神秀,_。(杜甫望岳)(23)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4)不畏浮云遮望眼,_。(王安石登飞来峰)(25)山重水复疑无路,_。(陆游游山西村)(26)浩荡离愁白日斜,_。(龚自珍己亥杂诗)(27)_,_,寻十余里无迹。(纪昀河中石兽)(28)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_,_。(纪昀河中石兽)(2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纪昀河中石兽)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各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习惯说(注)养晦堂:刘蓉居室名。浸:渐渐扩展。踬:跌拌。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5 .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香远益清(2)陶后鲜有闻(3)每履之(4)辄起绕室以旋16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17 . 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什么?18 .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