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一个人面、每一朵桃花都是回不去的年华啊!人面可能分离,桃花必会凋谢,只要我们在分离与凋谢中不失去微笑的心,就能永远与春风相约。苏东坡有两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黄橙橘绿时。”年都有好景,只看我们能不能珍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看旧照片时看,到去年与今日,人面与桃花,分合与聚散,才令人对生命的流逝感到更深的怅惘。世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欠缺的是心里的春风,还有微笑。春风总是在的。幸好的是,不论年华去也、不论分合聚散、不论多少的背弃与分离,每一年的春风总是在的。ABCD2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掌握自然规律以前,人们往往认为沙漠里有魔鬼在作怪;但是掌握了科学知识以后,人们便可以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解释清楚。B汹猛洪涝,罕见冰雪,特大地震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C国庆促销活动中,家用电器一马当先、频繁降价,强力提升了市民的消费积极性,原本濒临滞销的数字彩电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D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B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中国两弹一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虽然已87岁高龄,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我们。D运动会上,张明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和同学们呐喊加油的声音拍成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为同学们留住了精彩瞬间。4 .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隐曜(yo)滁人(ch)淫雨 (yn)觥筹交错(gng)B酒冽(li)谪守(zh)墙倾(qing)树林阴翳(y)C沉壁(b)霏霏(fi)雾凇 (sng)浩浩汤汤(tng)D伛偻(y)更定(gng)毳衣(cu)朝晖夕阴(hu)5 .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旧中国上海底层市民的痛苦生活。B陆定一的老山界,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C杨振宁的邓稼先,作者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D臧克家的说和做中“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一句是比拟的修辞,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孩子的世界需要本土故事保冬妮莫言曾说,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今天的孩子是否还能像莫言一样,听着大人们讲述流传的民间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长大?从现实情况看,很难。从城市到乡村,绘本推广潮一浪高过一浪,现在中国的孩子捧着的故事书多是外国绘本。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孩子的精神花园种满了来自异乡的奇花异草。我们本土的花草种子在哪里?我们的孩子了解自己故乡的故事吗?他们知道本土的山川、植物、动物、不同民族的趣事吗?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小时候玩什么、吃什么、有怎样的童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孩子又知道多少呢?其实,文化就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节庆仪式、邻里关系,体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中,体现在我们看到的每一道色彩和线条里。更多的时候,文化的讲述是无言的。当然,文化也在每一本图画书里。有人说,为孩子们选择国外图画书,是因为中国图画书较差,两者品质相去太远。对于这样的说法,笔者并不认同。近十年来出品的本土图画书,与外国图画书最大的差异在于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色彩和线条里,表现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心理、情感表达方式,讲述故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文化只有差异,却无优劣之分。法国作家杰罗姆克莱芒在给我的孩子讲文化里说:脱离传统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笔者在自己的图画书里,给孩子们讲述我居住的北京胡同里的人和事,告诉孩子们夏天我们逮蟋蟀、冬天我们滑冰车儿,讲述爷爷奶奶的童年往事妈妈们告诉笔者,在这些故事里她们找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看见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父母,和孩子有了沟通的话题。今天的世界更开放、更多元,孩子的阅读也一样。我们带孩子阅读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听妈妈讲述本土故事是每一个孩子都不能缺少的。因为,孩子们要了解自己、了解妈妈、了解家国。孩子必须清楚自己是谁,要做怎样的自己。这个自己,是独特的、唯一的,有着无法更改的民族基因和文化的现实生命。从妈妈讲述的故事中,孩子们建构出自己的生活。6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 文章开头从莫言的话写起,有何用意?8 . 第段中加点的词语“这样的说法”具体指代文中的哪一句话?9 . 第段引用法国作家的话有什么作用?10 . 请结合原文内容谈谈让孩子阅读本土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11 . 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得知其年龄“我”的心理_12 .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13 .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14 . 第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三、对比阅读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八下教材,虽有佳肴)(乙)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选自王阳明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有删减。)(注释)条达:枝条繁茂。发越:发育。微意:深意。15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不知其旨也_(2)学学半_(3)则其进自不能已_(4)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_16 . 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若 冰 霜 剥 落 则 生 意 萧 索 日 就 枯 槁 矣。17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18 . 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探讨了教与学的问题。甲文从学习者的角度,将“_”和 “_”进行类比,论述了“_”(前三空用原文内容回答)的中心论点;而乙文从教育者的角度,将儿童成长类比作草木生长,论述了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的教育观点。四、句子默写19 . 古诗文默写。(1)过尽千帆皆不是,_。(温庭筠望江南)(2)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4)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5)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7)苏轼与辛弃疾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二人同为豪放词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为了家园,为了百姓,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魏尚自比“_,_?”渴望得到重用。而辛弃疾则在睡梦中又回到了“_,_”威武雄壮的秋天点兵场。五、名著阅读20 . 名著阅读填空。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5个多星期;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焦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杨柳天牛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冲突干预模式探索-洞察及研究
- 2026届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十校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西玉林市北流实验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算法研究-洞察及研究
- 骨裂致残风险因素-洞察及研究
- 规模经营效率评价-洞察及研究
- 2026届山东省枣庄三中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自动化check-in和check-out流程-洞察及研究
- 热液成矿生物标记-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度危险品运输车辆租赁及保险合同
-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2023版
- 房地产中介服务操作手册
- 水质-氯化物的测定验证报告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纪录片市场投资方向及未来运行状况监测报告
- 托管班安全责任承诺书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盘扣式卸料平台计算书
- 天然气管网SCADA系统方案建议书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2020版指南解读
- 《医药电子商务》1-电子商务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