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与中医特色疗法_第1页
冬病夏治与中医特色疗法_第2页
冬病夏治与中医特色疗法_第3页
冬病夏治与中医特色疗法_第4页
冬病夏治与中医特色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烈祝贺全国冬病夏治学术会议在南宁召开!向全国各地的同事致敬!冬病夏治与中医特色疗法鲁中医协会中医临床疗效确切,具有独特的预防保健功能,治疗方法灵活,成本相对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中医药正显示出越来越独特的优势。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关于扶植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几千年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利用天然药物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药更好地解决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问题。1.中医“冬病夏治”的理念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这是一种基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杰西李阳阳”原则的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疗法。“冬病夏治”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孙思邈在治未病,先治未病,后治未病中提出了“治未病”。它是在某些疾病没有发生时采取的一种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人类医学史上的三次革命:口服、注射、内治和外治。世界卫生组织的三大原则,即食疗、非药物、口服、非注射和肌肉注射,以及“内治外治”的方法,被认为是当今理想和完美的给药途径。这种方法采用“农村包围城市(中心)”的策略,充分运用药物渗透机制,使药物通过人体皮肤及其相关穴位的大网络参与人体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而不损害身体健康的双重目的。在药物选择时,应注意增加透皮给药的量,以提高整体疗效。目前,相对公认的透皮药物如薄荷、樟脑、冰片、肉桂、丁香、川芎、桉叶、白芥子、甘遂、黄连、甘草、白酒、醋等可以根据辨证合理选择。冬病夏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疗效最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变应性咳嗽等中医属阳虚型,或寒热兼治的感冒患者;也适用于体质虚寒、怕冷、怕风、怕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患者。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9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8.87%以上。然而,老年人是肺部疾病发病率高的人群,他们往往越来越年轻。今天,我国约有2亿肺部疾病患者,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就有4400万。2000年,中国医疗支出总额为5000亿元,2007年达到1万亿元(7年翻了一番),2010年达到2万亿元(3年翻了一番,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疾病负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03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3.6万亿元增加到39.8万亿元,增长1.93倍,而疾病负担增长1.97倍。在这些疾病的原因中,吸烟、缺乏体育活动、有害使用酒精和不健康的饮食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吸烟的危害非常突出。在我国,每天有2000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到2050年,每天的死亡人数将超过8000人,每年的总人数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送人太多了。“脏烟灰缸奖”(德班烟草会议)是夏季治疗冬季疾病的原则,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疗法,并已被实践证明,这无疑是一个结论。但它毕竟是许多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它不能涵盖所有类型的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和科学运用。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把握时机,实现及时变化,在辨证的基础上寻求本质。其次,中医的传承和特色疗法是中医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医的学科优势。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方法也非常多样。夏季用热,南方用热凉茶,北方用热药酒,全国用热壮阳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东西部地形不同,南北气候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同。根据“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制宜”的辩证原则,中医学的活的灵魂是在同一主导思想下寻求各种疾病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关于中医学术流派和特色疗法的研究在有意无意中不断弱化和萎缩。学校教育的发展在培养大批人才、规范教育项目和认知现代科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和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它也带来了负面问题,如知识固化、特征退化、优势弱化、理解淡化、人格消解等。缺乏继承和创新能力是直接影响中医药进步的因素之一。“专业特色弱化、人才优势弱化、整体团队水平下降”的情况较为明显。缺乏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传统的高级专门人才,威胁着临床高级人才队伍的能力。特别是50-60岁之间具有较高社会信誉度、较高公众认知度和较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著名中医医生和专家数量相对较少。同时,由于临床人员队伍整体向专业化和单病种专业发展,普通临床人员明显不足。目前,中医最缺乏的人才是指挥学科的带头人。这样的才能可以驱动一门学科和一个领域。在中医药服务最集中的社区和农村地区,非常需要具有全面技能的全面人才。“怪异”的人有特殊的技能,这种人可以相互影响,造福一方,推动医院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疾病医学、健康医学、重治疗、重预防、抗病源治疗、整体治疗、改善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团体治疗、个体治疗、生物治疗、新生儿综合治疗、强调医生的作用、强调病人的自我保健功能、以疾病为中心和以病人为中心、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中医继承的任务:历史认知、历史恢复、历史激活和历史促进,实际上是人们常说的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文化不是在否定中前进的。它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决定了它以继承为主题的道路。东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正如钱穆老师所说:西方文化是一种线性变化,其特点是变化,总是后波掩盖前波;东方文化是一个非线性的平行进程,其特征是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强调基于继承的创新。创新不是背叛、分离或重建。易传说:“形而上是道,形而下是器。”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中道”。是巴原始创新代表了创新的方向,但成功并不容易。中医创新是在坚持前两种创新方法的前提下,根据中国文化模式有针对性地探索原始创新。在临床研究中,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很少,疗效优越的结论虽然是我们每个研究者的愿望,实际上却不容易获得。在实践中,如果这两种实验方法或药物能在临床上达到同等效果,那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些非劣效的结论不能不说是有意义的结果。为了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应该用符合中医规律的观念、思想和方法来认识、理解、继承和发展中医。加强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加强对中医特色疗法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医优秀思想,注重挖掘和整理民间“一面一技”,更大、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药在国民经济和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并非所有中医人员都以同样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科学研究。不同的科研思路应根据不同类型人员的水平、不同领域的需要和不同单位的条件来确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来确定。应分别采用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实验室研究、多渠道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组合。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对话、对话、沟通、沟通中的融合、整合中的互补是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必然和本质。它们不是不可调和的对,而是互补的合作者。中西文化之间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排斥,而是如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如果全球化的文化模式必然是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对话和互补;那么,全球时代的医疗保健体系也必须是不同医疗文化体系的沟通、对话和互补。当代中国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必然是中西两大医学体系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结果。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无限性以及医学认知活动的局限性决定了医学的多样性。中西医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是国情的基本原则,是国家政策的制定,是国民经济的需要,是民生的选择。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共同目标出发,中西医都需要有更大的气度、宽容和团结。在西医主要是反客为主,而中医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医学处于相对弱势的时候,西医需要更多的虔诚、谦虚和简单,而中医需要更多的宽容、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