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3)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A不仅不论不但只有B不但只有不仅不论C不仅不但不论只有D不但不论不仅只有2 . 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担心”、“希望”、“高兴”、“想念”都属于动词。B“辛勤耕耘”、“不断发生”、“禁止吸烟”、“销售计划”四个短语中“销售计划”与其他三个结构不相同。C“杨二嫂是一个高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中的“一个高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做定语。D“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西游记是神魔小说。”3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提防(t)仲裁(zhng)湍急(tun)屏息敛声(bng)B绥靖(su)溃退(ki)翘首(qio)殚精竭虑(dn)C诘问(ji)镌刻(jun)要塞(si )惟妙惟肖(xio)D环绕(ro)瞥见(pi)飞漱(sh)锐不可当(dng)4 . 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相径庭截然不同见义思迁坍塌B小心翼翼人声鼎沸神彩奕奕禁锢C畏罪潜逃怪涎不经花团锦簇缥缈D精神抖擞美不胜收莽莽榛榛嗔怪5 .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桃花开了,又像是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ABCD6 . 下列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解说:这是一个转折关系复句。B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校园文体艺术节,全校师生积极参加训练,无不严阵以待。解说:这个句子中“严阵以待”一词运用不当,应换成“整装待发”。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们确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解说:这个句子中“感受”在这里为动词。D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陌生而美丽的世界。解说:这句话的谓语是“张望”。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选自孔乙己7 . 研读以上两段文字,对比两段文字对于孔乙己的描写,请你找出对比点,并说明其作用。8 . 鲁迅先生自己说这篇小说意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结合选文中的两个角色谈谈你的理解。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吧!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9 . 选文主要记述了两件什么事?对作者有什么影响。10 . 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11 . 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括。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列小题。“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建立在对事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2 . 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2)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13 . 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14 . 文中第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5 . 第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16 . 文中第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三、句子默写17 . 古诗文名句默写。(1)_,绳不挠曲。 (2)_,犹有竟时。(3)_,任重而道远。(4)_,千金散尽还复来。(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8)_,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 阳楼记)(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一去不复返,晏殊在浣溪沙中对时光发生感慨的句子是_,_。四、课内阅读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8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不见曦月曦:_(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_(3)沿溯阻绝溯:_(4)乘奔御风奔:_(5)林寒涧肃肃:_19 . 翻译下列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0 . 文章第段,描写三峡的水,抓住了它_、_的特点,其中 “_ ”这句话,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1 . 文章结尾“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五、诗歌鉴赏22 . 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六、名著阅读23 .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武松见吴用以目示人,也上前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都是受过朝廷诰命的,他们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刘唐便道:“我们起初七个上山,那时便有让哥哥为尊之意。今日却让后来人。”魯智深大叫道:“若还兄长要这许多礼数,洒家们各自撒开!”(选自水浒传第六十七回)文中的“后来人”是谁?文中的兄长按照什么“礼数”推让为尊的机会?七、综合性学习24 . 综合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有两只猴子走出居住地,让一名猎人发现了。那猎人便拿枪追赶那两只猴子。第一只猴子看到猎人赶来,便转身一跳,跳上了一棵大树。而另一只猴子,则在犹豫不决:到底要怎样才能显示我的神通,什么样的跳法才是最好看的呢?在它犹豫不决时,猎人已瞄准朝它开了一枪,猴子当场毙命。八、作文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柏拉图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陶渊明在“晨兴理荒秽”时,发现了“带月荷锄归”的诗意;王维“行到水穷处”时,发现了“坐看云起时”的诗意;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时,发现了“应是红肥绿瘦”的诗意生活乏味时,需要诗意来调剂色彩;低落迷茫时,需要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