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三篇】_第1页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三篇】_第2页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三篇】_第3页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三篇】_第4页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勤读课件【三篇】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准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自学字词,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 重点和难点: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能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故事主要内容: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师:像匡衡这样勤学苦读的人有很多,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则古文,也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 3、出示课题:勤读,生读课题。 板书:勤读*学生读课题。 4、这个故事出自于哪里?请学生看课后注释。 学生交流。 教师简单介绍:这则古文选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三国志是一部文学巨著、史学巨著,它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魏志董遇就表示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魏国的董遇的。说明:学习文言文,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是很重要的,教师能够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的注释,对此有所了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注释的习惯。学生可能对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不太了解,心存疑惑,教师能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过几则古文了,知道古文中的语言与我们现在所表达的语言有些不同,想要学好古文,就要先把它读准确、读通顺。 2、听课文录音,请学生注意听清录音中句子的停顿,并在书上做好记号。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重点指导读好两句句子。*出示: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跟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师:这里的“见”为什么要读“xin”而不读“jin”呢?(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开火车读。说明:对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指导朗读,还能够划分节线,以协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通假字,虽然不用解释通假字的概念,但要把准确的读音,以及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简单地告诉学生。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分句读,齐读。 三、自主学习,领会大意 1、师: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古文,那怎样才能读懂古文的意思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些方法。 出示;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逐句理解。 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寻找答案。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能够适当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质疑。 2、按照自学提纲自读、自学。 3、反馈交流。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2)了解课文大意。*师说译文,学生说相对应的古文。 同桌按以上形式轮流讲译文与古文。说明:使用文白对读的方法,首先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先说白话文翻译,学生就能够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其次还能够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理解。同一个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对说中淡化对内容的注重,而重点注重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4、研读重点句。 师:这则古文中董遇说的两句话成为了名句,其中一句更是千古流传,是哪一句?*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句子的。(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2)教师小结: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能够使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书要多读,要勤读。像这类相关学习方法的词语、名言还有很多,你知道吗? 3)出示: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而不厌熟读精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教师领读这些词语与名言。*出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文中的三余是指哪三余? 2)教师小结:董遇平时就像他告诉别人的那样,经常利用“三余”来读书,非常勤奋。 3)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有过“苦渴无日”的感觉?你的“余之日”又有哪些? 4)学生创编“三余”读书法。*背诵这两句话。说明:这篇课文在意思的理解上尽可能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自学,但对于一些关键句教师也要实行点拨,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对于一些千古名句,有丰富的内涵,能够让学生熟读成诵,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齐读全文,尝试背诵。 2、师:同学们通过借助注释,查阅字典等方法自己理解了课文。你读了本文,有哪些收获?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总结: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经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希望这种美好的品质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4、积累古人勤读的名句; *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板书设计: 勤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熟读课文。 2、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意思。 4、懂得抓紧“三余”勤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大致了解课文后再多几遍课文,理解“勤学”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课题。 1、讲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 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元从小十分好学,即使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也不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了,会不知不觉地睡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用绳子将头发系在屋梁上,当一打盹低头时,绳子就会扯痛头皮,人便会清醒,这样他就能够接着再读书了。战国时期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从小下决心刻苦学习,每当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刺一下,疼痛使他有了精神能够继续学习。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勤学苦读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说说“勤读”的意思。 二、诵读课文,理解意思 1、师范读,听清课文朗读。 2、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译文和词语意思体会文章的意思。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出示: 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 (2)借助译文。 (3)利用字典。 (4)请教他人。 4、自由准备,请学生逐句翻译文章内容。 三、深入体会,理解内容 1、细读全文,对照注释,文中哪些话体现了勤读的方法?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2)当以三余。 2、这两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第一句:遇不肯教 第二句:苦渴无日 3、理解:遇不肯教、苦渴无日 4、理解: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总结:古人在“冬者、夜者、阴雨者”是不需要劳动的,读书人就利用这些时间读书。所以,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四、熟读领悟,背诵古文。 1、反复诵读。(注意形式多样) 2、领悟古文所讲的道理:抓紧“三余”勤读书 3、指导背诵。 全文共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 五、拓展 1、联系实际,谈谈读书的体会。 2、或者思考:你是怎样挤时间读书的? 3、师补充:勤读,是获取知识和学问的重要途径。学问源于三方面:读书阅文、调查研究和消化创新。好的书本(包括报刊)知识,是前人与他人研究和智慧的结晶,需尽可能地勤读多读。限于时间和精力,有的精读,有的粗读,有的选读,依书与文的内容和个人的需要而定。勤读,不止眼勤,还需手勤。对需保留的文献资料,或归类保存,或剪贴成册,或摘写卡片,以备研究和写作之用。勤读,会使人持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提升水平。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文。 2、熟读古文,熟记解释。 教学板书: 读书百遍冬岁者之余 抓紧“三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篇三】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板书:勤读)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者:的人遇:董遇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说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实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日:一天。时:时令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交流。老师点拨。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读句、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