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_第1页
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_第2页
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_第3页
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_第4页
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文学与新闻系张文通,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第一节“乡下人”与“城里人”第二节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第三节京派文化与京派作家第四节废名的田园小说,京派之名源于京剧。从陶潜到李商隐,再到晚明公安派,建立了沉潜温润的文学史精神系统,兼具平民性与贵族性。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平、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其命名不仅带有时间和地域性,还有政治倾向性。,京派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成员;二是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三是北京高知和高校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等。汪曾祺:“京派的最后传人”。,第一节“乡下人”与“城里人”,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都是风俗文化型作家。老舍写市井风俗文化,沈从文写乡土风俗文化。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沈从文是湘西小说的集大成者。,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初来北京的沈从文,考取大学的希望落空,就刻苦读书并热心进行文学创作,经济上却陷入困窘的地步,过了两年冻馁艰辛的生活。有两次差点去当兵,轮到他填志愿按手印时,一个声音又在耳畔响起:“既然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1924年冬,沈从文怀着一线希望,写信向几位作家倾诉处境。,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的姓名:郁达夫。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沈从文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是救星郁达夫了。看看屋子破庙样的寒伧相,再看看沈从文冻馁交加的样子,郁达夫立刻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下已沦落到何种困境。在附近的馆子里,郁达夫点了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菜,沈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付账,还找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又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给这位酷爱文学,以至于拼命的小兄弟。两人含着泪依依告别。昔年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一饭也救了(沈)从文,那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自1924年12月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邮出的信后,19251927年,沈从文的作品频繁地见于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徐志摩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称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门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拿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攻势。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他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种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1948年,沈从文游离于国共两党政治之外的的“中间路线”,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自由主义的文艺追求,开始受到左翼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算。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因有过几天的朝夕相处。那时,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北大一部分进步学生发起了对沈从文的激烈批判,在大楼挂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巨幅标语,此前左翼权威作家郭沫若判定沈从文是发动、下流的“粉红色作家”。沈从文感到自己倒了穷途末路,他开始足不出户,关在房间里胡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恐惧正在逐步加深,灵魂陷入茫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神经在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终于呈现出病态特征。痛苦变得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种解脱痛苦的方法,一天他情不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水果刀,为缓解沈从文极度紧张的情绪,正复犯旧病的林徽因邀请他到清华园小住,安排他住在隔壁的金岳霖家。她不顾气喘、发烧,坚持陪沈从文饭后聊天。她悉心的心理治疗,渐渐拂去了笼罩在脆弱文人心头的梦魇,帮助他读过了人生苦痛的一道难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沈从文终于度过了这场危机。住院恢复后的沈从文下决心“转业”他不得不离开北大,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促使沈从文退出文坛的直接原因,除了他再也不想面对和忍受那种旷日持久的“阶级斗争”的大批判,他在这种斗争中已经心力交瘁外;再就是他所信奉的“唯美”和“理想主义”的创作原则受到挑战,他的生活体验与新时代的要求实在相去甚远,过去不适应,现在更难适应。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年之前他献给世界的是文学的人性美,年之后他献予的则是作家的沉默美。沉默,使他从未糟蹋过自己的良心和作品。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年,他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惜,他却在这一年的月日去世。按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是不可以作为获奖者的。就这样,阴错阳差,中国失去了一个机会。,短篇小说结集:龙朱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烛虚等,“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乡下人。第一件事,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题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为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由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的是乡村世界(湘西生活),代表作品有月下小景三三萧萧贵生龙朱柏子边城长河等,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沈从文感叹“乡下人”的义利观不为外部世界所理解,另一方面,又为“乡下人”主观精神的蒙昧而忧虑。在“乡下人”自在生命形式的探索上,凝聚了作者对自己所属民族长处与弱点的反省。,另一类则是描写都市人生的作品,如八骏图都市一妇人绅士的太太等,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这些都市人生,整体上与他的乡村世界相对立。这是一个人性失落的天地,是都市上流社会沉沦的图景。作者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都市人生的荒谬。这种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对立结构,积淀了沈从文的哲理思辩。这是都市“现代文明”与原始民性的对立,是人性的扭曲和人与自然的契合的对立。也是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对立。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第二节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边城所想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讴歌充满了爱和美的人情世态。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掌管水码头的船主兼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摆渡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后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葬身鱼腹。傩送一时无心耽恋爱情,远行桃源。不久老船夫在一个风雨之夜与世长辞,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恋继续摆渡为生。夏去冬来,而傩送未有归期。“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小说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黄麂”般的乖巧善良。而围绕着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小说正是通过他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展现这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爱和人情美。,“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文体。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小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内心感情。整个作品是那样浑朴天成,如同作家笔下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有人说,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的三十年代,边城把社会和人心写得这样美,是有意“掩盖现实生活的矛盾”。我们认为,这是对作品和文学社会功能的一种片面理解。其实,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祖国的山河之美,人民的心灵之美,也是存在的。真实地挖掘出典型环境中固有的真善美,同样是对假恶丑的一种抨击和诅咒。,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美学追求:(1)他追求的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向往。“神性”就是“爱”和“美”的结合,“神”、“爱”、“美”三者一体,沈从文作品中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边城中美丽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胆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聪明机智的二老、忠诚守信的大老,都具有作家向往的“人性”美。,(2)在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他最为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边城所创造的古风犹存、淳朴美善的“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沈从文把边城看成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自然人性的化身。在沈从文笔下翠翠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融铸了他身上具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因素的田园牧歌情怀。,由于作者立足于自然人性的力和美,他的笔触常常细致入微地写出人的生理反应和感情变化,但又绝非用自然主义手法实写,而是将人的各种自然要求,如性爱,诗意化,理想化,用浪漫的笔调写出来。如写翠翠十五岁时那种春情萌发,爱的要求处于朦胧阶段时的情景:“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什么时,脸会红了”。“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插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的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的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的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这些小说的确象田园牧歌,嗅不到阶级斗争的烟火味。他在认识人生社会时,没有用阶级分析的眼光。他青少年时,当的是“少爷兵”,对下层人民的苦难没有切肤之痛。他对少数民族生活的观察和了解,也往往是“云中看月,雾中看花”。在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和谐美。他曾经反对“一滩血、一把眼泪”的表现生活,写悲剧至多是“遗憾”,从不激烈毁灭。由此创造了一种与五四启蒙文学迥然不同的审美特色与价值倾向。,(3)是他“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沈从文注重意境,善于造境,写的是淳朴的自然风光,原始的蒙昧,却融入了优美、健康的人性,把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在自然美、人性美中,掺和,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美学追求。所写地域环境的选择,翠翠形象的捕捉创造就都有这方面的因素。,边城艺术风格,1、具有牧歌田园诗风格田园诗最大特征是牧歌情调。现代批评家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繁复生活相对照的作品,称作“牧歌式”(田园诗式)的作品。2、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本,或诗化抒情小说体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3、沈从文注重意境,善于“造境”在表现凡夫俗子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健康与原始、蒙昧并存。沈从文的办法是“纯化”,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用美学术语来说就是审美的对象化。,第三节京派文化与京派作家,这一文学派系的“命名”跟1930年代初发生于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直接相关,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京”“海”之争,有文人意气和派性在里边。论争除了显现文学观上的不同,也反映出当时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别。19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上海是中国现代大都市、大商埠,西方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影响特别大,整个文化氛围包括文坛状况,比起北京和其他地区来,要更显得开放、求新、多变,但商业色彩也比较浓。,复杂的上海文坛: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堕落的文学新感觉派之类前卫的文学张爱玲类很传统又很现代的文学富于使命感而深受青年青睐的左翼文学,“五四”高潮早已过去,大批作家南下上海等地,1930年代的北京文坛比较沉闷。北京是古都,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文化的积淀深厚,有比较宽容豁达的风气。那些主要在北京、天津的大学任教或上学的一批作家,可能因为远离了时代中心,写作心态一般都比较雍容、恬静和扎实,在文化取向上较少商业的或党派的味道,却也比较守成和稳健。,京派文化的内涵,1、京派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乡土文化典型象征京海对峙和冲突是1930年代中国社会重要主题,一个主导层面,是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芦焚的果园城废名的黄梅故乡都可以纳入到广延化了的京派文化之中。,2、京派作家学院背景赋予京派文化以新的内质,即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去对抗和融化西方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京派文化不完全采取保守主义文化立场和姿态,而是试图用另一种方式建立现代性的文明景观。他们不以狭隘的心态去拒斥西方文明,但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又保持警醒和反思的立场。一方面,他们以自由主义的姿态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以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追求,来对抗文学的商品化。,在1930年代历史语境中,京派文化堪称是一种边缘化的存在,在海派三大作家群体的强大声势面前,多少显得有些微弱。京派作家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将穿透历史时空,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3、京派作家共通的特质使其文体带有一种抒情性后发展民族国家文学带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是现代性的焦虑,其中交织着对现代性的既追求又疑虑的困惑;另一方面则是在现代性强大冲击下,面临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丧失带来的怅惘体验和挽歌情怀。京派的抒情品质和诗意生成于这种挽歌式意绪。,从创作实践看,“京派”以小说最显实绩,除了沈从文,还有一个具有相当活力的创作阵容:有以田园牧歌风格著称的废名,擅写诗意小说的芦焚,给创作以深入的审美理论阐释的朱光潜,以及凌叔华、萧乾、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京派”作家群虽没有结社,但“学院派”沙龙活动频繁,办同人刊物是他们主要的文学生存方式。如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以及骆驼草文学月刊和水星等,都是“京派”活跃的园地。,京派作家很自由,其写作路线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相对的一致性,那就是政治意识的淡化与艺术独立意识的增强,具体地说,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流派的共性:,一、多写乡土中国的平民现实的题材:出于对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品性的不满,“京派”作家试图避开时代大潮面前的政治选择,而转向以文化观照和表现最普通的中国人生。他们对现代工业文明侵入之后的乡土中国的变化怀着矛盾的心态,在表现道德沦丧的同时,格外注意以传统的和民间的道德重新厘定现实人生。,强调与都市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化的宗法制农耕文明生活,使他们的创作多带怀旧色调和平民性,对原始、质朴的乡风民俗和平凡的人生方式取认同态度,热中于发掘人情、人性的美好,并让这些美好与保守的文化和传统秩序融为一体,在返朴归真的文学世界中来实现文化的复苏与救世。从“生活在别处”的审美意义上讲,“京派”这种恋旧的文学模式容易产生艺术效果,何况其中还有文化批判和审视的价值。“京派”作家写尽了人生之“常”与“变”,但多是由“常”看“变”,实际上是在时代变革之外寻求自足。“京派”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格比较复杂,其长处和缺失往往是二而一的。,二、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京派”作家多取普通的题材与平凡的写作目标。他们乐于追寻过去,从平凡的人生命运中细加品味,挖掘其中的诗意,寄托一定的文化理想。这就需要沉淀生活,节制感情,除尽火气,以诚实、宽厚的心态来创作。“京派”远离商品化和都市化的文化追求,也决定了这些作家写作的从容笃实,他们的小说往往达到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作家注重文学功底,在各种小说的文体上都有创新和推进。当以“乡土中国”的眼光审视都市生活时,常写世态批评的讽刺小说,而描写乡土人生时,则大大发展了抒情体小说。“京派”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这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京派”小说家有形式感,讲求“文章之美”,作品较有可读性。,萧乾,萧乾(19101999),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及长篇小说梦之谷等。他是北京蒙古族后裔,是“京派”后起作家。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驻英记者。其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写童年生活,从“童年视角”出发,以一个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充斥于他的作品中的苍凉感是强烈的,又是清澈而健朗的。梦之谷是他青年经历的写照,极具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典雅清新,重直觉的把握。,芦焚,芦焚(19101988),成熟时期当是以1940年代以师陀为笔名的时期,但1930年代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创作势头,著有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等小说集。芦焚在作品中是一个滞留城市却未能忘情于乡村出身的叙述者,写作总是突出自己乡村文化背景,以场景的展现见长,具有悲哀的抒情气质。无论写景写人,都缭绕着诗意,读者会不自觉间被那自然界的荒凉与人事的辛酸所打动,北方农村衰败图景中的悲凉之气会给人极深的印象。,林徽因,林徽因(19041955),是京派中的沙龙女主人。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有点像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均是名门闺秀,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使她们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立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从而是天然的“为艺术而艺术”派。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被京派批评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现代性”的实验性作品。她更具性别特征的作品还是描绘大家闺秀心态和体验的小说。钟绿文珍绣绣等是她更为本色的作品,渗透了小说家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沙龙的格局多少影响了林徽因小说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第四节废名的田园小说,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人们称他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等,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他的小说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生活中的废名履历平淡无奇,性格内向、孤僻、狷狂,不善与人交往,心向佛老,时有厌世思想。,废名的小说创作,以他30岁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桥等;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等。“诗化”、“田园牧歌”是他第一个时期的主要风格;“现实性”、“涩味”是他第二个时期的主要风格。废名的创作,多取故乡湖北黄梅乡间生活的一角,写儿女翁媪之事,借以传达主体朦胧的意绪和淡淡的哀愁。黄梅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风土人情深刻地影响了作家主体文化精神的形成和结构。,它奠定了作者身上的多种气味:“这种废名气可以说是一种寂寞的苦味,慈爱的、充满人情的、而又有点神光的仙气,再加上突然而至的奇思怪想的怪戾之气”(钱理群.中国现代唐吉诃德的“归来”莫须有先生传)桥和莫须有先生传,“正是废名之为废名的两个方面,乃是缺一不可,旗鼓相当”。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不仅不是单一的,而且有一个不断嬗变发展的过程。废名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永远不可废弃的名字,废名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埋没的。,桥是废名1925年开始创作、历时十多年的精雕细刻之作。桥可以分为上下两篇,每篇各章可以各自独立存在,但上下又互为勾连,笼统来说它主要描写了三个美慧的少男少女的故事。具体一点讲,上篇写的是程小林和童年伙伴史琴子的青梅竹马之情,写得诗情画意;下篇写的是十年之后程小林、史琴子和琴子表妹细竹之间的日常生活片段,写得饶有意趣;三个年轻人之间构成了微妙的特殊的感情关系,尽管小林神往细竹的单纯无邪和明丽活泼,但是在未婚妻琴子和无法改变的农村宗法面前,他还是安分从命。,这里绝无红楼梦宝黛钗之间的浓重悲剧气氛,有的只是毫无邪念和愤怒的融化于美好的自然世界的真挚的情感和淡淡的悲哀与怅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奇幻美妙的桥没有什么故事性。“实在并不是一部故事书”,“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的时候觉得是在听故事。”小说主要侧重描写的是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情绪体验。,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