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_第1页
第3讲“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_第2页
第3讲“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_第3页
第3讲“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_第4页
第3讲“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专题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1.经济上:秦朝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普遍确立,为秦统一和以后采取措施奠定了基础。2.政治上:秦始皇统一全国,并建立了和封建经济相吻合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统一措施上:针对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在交通、币制、度量衡、文字采取了统一措施。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结束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具体原因,战国时代的士人,可以在列国统治者之间从容择主,道不合则全身而退,另投明主,当时颇为流行的“从道不从君”之说,足以表明士人的自尊和清高;各国统治者为了笼络贤能之士为己所用,也极力显示“求贤若渴”的诚意。因此,以至于有“士贵王不贵”之说。士人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之后,君主与士人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专制皇帝在要求士人效忠于自己的同时,更注意防范士人的反抗意识。换言之,在皇帝的心目中,士人已经由可以依靠的对象变为必须加以控制、打击的对象。这是我们理解秦朝“焚书坑儒”发生原因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秦始皇的焚书,重要的书籍并没有被焚。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需要特加注意的是,从李斯的上书可知,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而“坑儒”,并不是坑的那些真正有知识有学问的民间智士,而是一些蒙骗秦始皇的术士和食古不化、抱着前朝古训不放的一些迂腐之徒。本质上同今天的迫害、愚弄和作践知识分子不是一回事。,“焚书坑儒”的评价,1.根本原因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决定的。“焚书坑儒”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社会的安定,维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统一思想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历史观激化的表现。在当时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3.使法家思想得以高扬,严刑酷法加剧了社会矛盾。4.遇到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沿用军事征伐时期的思维定式,采用强硬的管制措施,去限制人们的思想自由。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知识群体和统治者离心离德。,建议焚书的李斯,是儒学大师荀子的门生,他不会不懂得儒学的价值,非要灭绝儒学不可。他的建议中有几句至关重要的话:“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苟有藏诗、书及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是说,禁令是针对群臣和百姓下达的,而皇室官府的藏书不在此列,而且博士官由于职责关系是允许收藏诗、书和百家语的。另外,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属于卜筮类书,根本不在焚毁之列。决定焚书的秦始皇,在兼并天下过程中,儒法并用,赢得胜利,他对儒学的价值肯定有所认识。秦始皇没有糊涂到连皇室官府的藏书都一齐焚毁的地步。所以,尽管秦代焚书规模巨大,但是在皇室官府所保存的先秦典籍基本未受损。史记乐书记载:秦二世沉湎靡靡之音,李斯进谏:“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意思是说,诗、书是皇帝的必修课,不学习诗、书,而沉湎声色,会使政权沦丧。由此可证,皇室内府藏有诗、书。,“独尊儒术”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使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治上:汉初,郡国并行,“无为”而治,中央集权不力。王国问题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对外上:社会安定,但是长期的“和亲”没有换来边境的安宁。思想上:“黄老无为”思想下,思想控制松懈,伴随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百家争鸣”局面复现。在思想上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的过于强调法家和“焚书坑儒”强行压制的教训,“黄老无为”的弊端,都为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皇权)限田、薄敛、省役(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促进经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典例精析,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崇法反儒防止旧势力复辟毁灭文化加强思想控制()ABCD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典例精析,(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答案】(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疑难解析:,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疑难解析: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