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_第1页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_第2页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_第3页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_第4页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能够说是好学了。” 这个章是夫子为我们讲什么是好学。君子是好学之人,好学从哪里能看到?它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这里给我们讲到四个方面: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敏于事;第三是慎于言;第四,就有道而正焉。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 朱子解释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人为什么会不求安饱?一般人哪个不求这个?都想着吃好一点,吃饱一点,生活起居安稳一点,舒服一点,凡人都希望这个。为什么君子不求安饱?原因就在于他有志向,他志向高远,他志向不在衣食饱暖,而在于求圣求贤、他求道,志于道,所以他没那个功夫去想自己能不能安饱。不暇及也就是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精力去想。为什么?全副精力都在求学求道。所以君子所求的,比那个饮食、起居、饱暖物质的生活要重要,所以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能专心求学。 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这是朱子说的,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君子做事要敏捷。当然事先要审虑周详,不是说做事就贪快。一味的求快,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那叫鲁莽,不是这里讲的敏于事。君子这里讲的敏捷,他是做事在审虑周详的基础上,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他力行,补充自己不足之处。所以君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到认真圆满。为什么?因为他有求道的心。求道在于什么?日常生活中行仁,所谓修道以仁。道在哪?落实到生活中,表现就是仁。仁者爱人,因为他爱别人,所以为别人服务一定是做得又好又快,绝不会马虎,绝不会应付了事。他会认认真真做好他本职的工作,无论事情大小、巨细,统统要做到认真圆满。 慎于言,这是君子讲话谨慎,不会乱说话,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讲话,他没有废话,没有闲话,非要讲的时候才讲,平时守默,他沉默。一个人老讲话,他心往外跑,反而他心不定,不定就没有智慧,所以他做事也就不能够做得很周详,往往会出一些漏子。所以想要敏于事,这慎于言也是很重要。所说的话,一定是守信,而且是合乎道义。 朱子底下又说: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君子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够了没有?还是不够。如果只满足到这个层,那就是自满了。君子求道,不敢自满,不敢自以为是。他还要去有道之人那里去学习,也就是亲近仁者,亲近善知识。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仅仅做到前面几条,他不去学习,不去亲近善知识,那只能说他力行做得好。但是弟子规上也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他任由自己的意思去做,那难免也会做出一些错误来,而且他的境界没有办法提升,因为他满足在那里。所以君子,真正好学的,必定是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学习,以正其是非,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个是,是该做的,非是不该做的。这里头就无限的深广,乃至一举念,一动心,我们都要懂得里面的是非善恶。所以,随着我们境界持续提升,我们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在持续提升。 如果不是真正有道之人,他怎么能为我们这样开解得很细致?甚至说古圣先贤的教诲,也是随着我们持续的提升境界,又有新的理解。就譬如说论语,我们小学的时候读,跟中学的时候读,跟在大学的时候读,那个境界不一样,理解不一样。同样是孔老夫子讲的话,不过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到现在我们的理解又不一样。我现在是跟着我们恩师净老学习十几年,有这样的一种水平去理解论语,比我在小学的时候读到这个论语,那要高得很多了。所以,是非的标准也是随着我们修学的功夫提升、境界提升,它又有新的意思。所以不能够自满。大学里面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进步,这是真的好学,叫学而不厌。厌是满足,学没有满足的。 我们去请教有道之人,这个道讲的是什么?事物当然之理,这叫道。当然是自不过然,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种理,人所共同遵守,共同认同的。为什么?因为人人本性中都具足了道,道非从外来,本性本来具足,所以人们都会认同它。真正有道之人,必定是他见得本性,他跟道合一,所以所说的、所行的,无不符合道,这叫有修有证的人。真正找有修有证的人太难了,现在你上哪找?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他也不会做广告告诉你,所以找不到。怎么办?我们找有修有学的人,他真正这么学习圣贤之道,也真正在落实,这种人就已经很难得了。我们向他去请教,我们的疑问去请问他,请求他指正,这叫就有道而正焉。那我们必定是德日进,过日少,持续在提升自己。 朱子还引尹氏,尹氏是尹彦明,程颐的弟子,尹氏的话讲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他讲到君子的学问,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四方面,也可谓笃志力行者,他真正是在用功的做,努力的在力行圣贤之道。但是如果不去有道之人那里去求学,那也是有差,还是不足。所以什么叫好学?要这章里面所说的全部做到,才叫做好学。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章里面,他有点睛之笔。他说: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这话讲得真叫直截了当。君子敏于事,在什么事上敏捷?蕅益大师举出颜回请事斯语。这请事斯语出在哪一章?是颜渊问仁那章。颜回有一天向孔老夫子请教什么是仁,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为仁就是行仁,如何行仁?你能克己复礼就是行仁。夫子告诉他,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能够克己复礼,就在当下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归仁,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和谐世界。 怎么样构建和谐世界?自己克己复礼,你就能修身,就能齐家,就治国平天下,这叫天下归仁。然后告诉他,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桩事情是自己的事,分内的事,跟外面无关。颜回听懂了,颜回去请教,请问其目,那我如何去落实,你给我具体的方法。夫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处处都符合礼,真叫克己复礼。我们一言、一动、一瞻视、一耳闻,全都要跟礼相对应,全都要符合圣贤的教导。颜回听到夫子跟他这么一说,马上讲: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我一定按照您老人家所说的去做,请事斯语。斯语就是您说的这个话,我一定去做,一定落实,依教奉行。所以颜回他自己是自谦了,说回虽不敏,他其实真正是敏,敏于事。 所以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敏于事就是一件事,什么事?请事斯语,也就是依教奉行。所以好学,具体的来讲,就是完全依照圣贤人讲的话去做,就这桩事情,这就是好学。除了这桩事情以外,更非余事,没有别的事。整个圣贤之道,不就是这件事吗?圣贤人说的,应该做的,我们就做,不应该做的,我们绝对不做,这就是好学。 下面又讲慎言,蕅益大师继续给我们讲,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讱。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这个慎言跟敏事不是两个方面,是同一个事情。慎言具体来讲,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仁者其言也讱。讱是讲话好像很笨拙,很缓慢,这就是慎言。语言尽量的少,心是定的。怎么样得到这样的一个慎言的这种功夫?从敏事处得来,敏事就是真正落实圣贤教诲。他的心都是收得住,他的眼睛不是往外看,而是往内收,他只看自己。他不去衡量外面、别人的得失,仅仅衡量自己的善恶。善就保留,恶必定改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样的人哪有这么多话说?他一定是沉默寡言。为什么?他心是静的。话说多了,他一定是心不安,心浮气躁。所以慎言跟敏事不是两橛,就是它不是两个事情,它是一个事情,是一不是二。敏事者必定慎言,慎言者也一定敏事。 下面蕅益大师说,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这讲的话都是直指人心,痛快淋漓。什么叫就有道而正焉?就是慕道集义。慕道是讲他的心志,志于道,志在圣贤,他所仰慕,所向往的,是成圣成贤,这叫慕道。有道之人未必是在眼前,未必是在世,像孟子他私淑孔子,他跟孔子没有见过面,不过他慕道,真正以孔子为师,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那就是就有道而正焉。他学习孔子的书,有不懂的问题,向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请教。他很努力的学习,学得跟孔子很像,所以后人将孔子称为至圣,将孟子称为亚圣,他排第二。也就是说,孟子的成就超过孔子其它的弟子。所以我们称为孔孟孔孟,没有讲孔曾,或者是跟其它弟子连在一起,把孔孟讲在一起。这证明什么?孟子他的成就超过孔子其它弟子。所以,拜老师不一定要在一起。就正如朱子,他私淑程子,也是跟程子没见过面,仅仅跟程子的再传弟子,甚至三传弟子来学习,学习程子的著作,所以后人把他跟程子合在一起,叫程朱理学。这都是什么?真正好学。 所以,就有道这个就,是当靠近来讲,这个靠近不一定是他的人,是讲他的学说。那慕道集义,集义这个词出自于孟子公孙丑篇,集义就是集合道义。我们天天所做的,都要跟道义相近,相对应。天天集聚起来的就是道义,这就是我们天天都在向圣贤的境界靠拢,这叫慕道集义的意思。 不求安饱,是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这是颜回的箪瓢陋巷家风。这也是出自于论语,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个箪就是用竹子做的小篓,颜回盛饭没有碗,穷,就拿这个小竹篓来做碗。喝水连杯子都没有,用葫芦瓢,居在简陋的巷子里,穷巷子里。你看,过这样清苦的生活,他慕道。能够真正有这样的风范,孔子弟子里面,除颜回以外,其它人真的数不上。所以说非颜子不足以当此,孔子心目中哪个弟子学?只有颜回。 这在论语里面有讲,鲁哀公有一天问孔子,说你弟子里头哪个学?孔子回答说颜回学,他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而死,现在就没有了,没有听说过谁还好学了你看看,孔子他心目中好学的标准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面,就数颜回了。真正做到夫子这个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只有颜子能够担当这样的名誉,好学的名誉。 我们现在走上学习圣贤之道,有这样的志向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儒释道都发扬光大,真正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有这样的一种志向,最关键是好学,就是以孔老夫子这个章做我们的标准。我们恩师反复的说,希望真正有传人。说果然有十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是以担当圣贤弘法家业为己任,发心净修,十年不下山,在儒释道三个根上去落实,三年扎根。把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都能够落实,还要以沙弥律仪这第四个根做我们扎根的第四个条件。然后十年闭门不出,做什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选择一部经,就在这个部经上用功。也就是什么?落实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真正传承颜子箪瓢陋巷家风。人在清苦的环境里能够立志,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敏于事,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深入经教,认真落实,转自己的观点,把凡夫的观点转成圣贤人的观点。我们闭门不出,斩断一切外缘,这慎言了,不跟外面人接触,不跟外面人讲话。 我们讲什么话?就在摄影棚里面,对着录象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所以你讲的话全都是圣贤教诲,这慎言。用慎言带动敏事,敏事是什么?你说到得做到。你分享学习心得,也就是激励自己。所以对着摄影机讲很好,前面有一个小小的电视屏幕,看到自己的样子,就是对自己讲,不是对外人讲。天天是劝自己,那天天都有进步。这是什么?天天亲近恩师教诲,天天亲近圣贤典籍,这叫就有道而正焉。我们的弘法道场就是摄影棚,就是网络卫星。 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有不懂的,立即去请教恩师。果然能够十年下来,必有大成。真正要恢复圣教,弘法利生,自己要真正入这个境界才行。没有十年这样的一种根基的培养,很难成就。我们恩师讲,要培养十个弘法的,另外有十个旁听的,旁听的是护法,他要做一些护持的工作,天天听课,弘法护法一起提升。仅仅弘法的工作他要备课,他要习讲,护法平时有他的工作。上课的时候就一起上课,一起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个和合团体,家和万事兴。要弘道,要有这样的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最关键的是,心能安住得下来,安住清苦的生活。 夫子在论语另外一章里面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是什么?读书人,有心向学的,他志于道,他以圣贤为自己的志向,但是他还以恶衣恶食为耻,恶衣恶食是衣食不太好,生活不那么舒服。他以这个为耻,他不喜欢这样,过这么清苦的生活,那么就未足与议也,不需要再跟他深谈了,不是同一道人。真正同一道的人,必定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这里我们才见到真正圣贤血脉。所以,真正是好学,能够好学,必定能有所成就。 孔老夫子他也是好学,他自己也说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说一个地方有十户人家的,必定能找到他的忠信这种品德跟我,就是夫子自称,称丘,就是他自己自称名字,跟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