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启东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让青年读者们觉得_,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_,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_。a. 鞭长莫及 顶礼膜拜 心照不宣b. 望尘莫及 毕恭毕敬 心照不宣c. 鞭长莫及 毕恭毕敬 心神领会d. 望尘莫及 顶礼膜拜 心领神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语境中是想表达青年读者们觉得自己赶不上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所以应选用“望尘莫及”。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毕恭毕敬:形容对人十分恭敬。顶礼膜拜程度更深。第二空结合上文“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下文“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可以理解为阅读时不用对作者怀有特别崇敬的心理,所以选用“顶礼膜拜”。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照不宣比心领神会多了不说出来的意思,不合语境。第三个空是要表达读者能对作品有深刻地领会,所以应选 “心领神会”。故选d。【点睛】成语运用解题技巧:(1)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2)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环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3)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4)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5)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6)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7)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整体性,只断章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意相悖(8)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下列各句中,没有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直立在无边的荒漠里,似乎有着无以撼动的坚韧,仿佛饱含了日月的精华。b. 在自我介绍之后,杨超越突然表示要为粉丝清唱一首。结果这一清唱,唱出了一个大型车祸现场!c. 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d. 上海弄堂的房屋,鳞次栉比,看上去有些乱,实上错落有致,实在是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构成、作用等,联系语境正确判断。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胡杨人格化,写它的状态“直立”,写它的的品质“坚韧”,“仿佛饱含了日月的精华”是修饰“坚韧”的品质,进一步赞扬它的“坚韧”的品质。b项,运用了比喻,把杨超越的清唱比喻成一个大型车祸现场,生动地写出了,清唱的效果杂乱不佳,甚至惨烈。c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中“抱起”“ 恶狠狠”“ 甩到”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是把狂风模拟成人来写,用了拟人的修辞;“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运用了比喻,把巨浪比喻成“大块的翡翠”,把水雾比喻成“尘雾和碎末”,产生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效果。d项,运用了比喻,把上海弄堂鳞次栉比的房屋比喻成“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很形象地把上海弄堂错落有致的美感表现出来。bcd都运用了比喻。故选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_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或者翻译些他的诗文,像苏东坡这样的高士,有他作品相伴就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那时我一直都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现在我能心致志地写关于他的传记,自然是件乐事。即使此愿望不能实现,也愿意身边有他的作品相伴。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排列句序的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还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据语句内容分析,根据上文的提示,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以下要陈述理由。句有“那时”在时间上的呼应,也有一直都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的愿望,句从“或者”可知,是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愿望,所以句与句相连,表现出我的愿望;句中“有他作品相伴就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与句中“也愿意身边有它的作品相伴”承接呼应,所以句与句相连;句的“此愿望”指代的内容,所以表明放在之后;根据时间的先后,句有“那时”,句有“现在”,所以句放在最后。故正确排序为:故选c。【点睛】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否紧凑合理。4.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a. 中秋除夕端午元宵b. 中秋元宵重阳七夕c. 重阳七夕端午元宵d. 重阳除夕元宵中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答题抓住各句中关键词语分析,“八月” “登高”“拜婵娟”“怅假期又一年”“生前”“沅湘碧潭水”“火树银花合”“明月”,答案为重阳七夕端午元宵。各诗题目分别为:(唐)王缙九日作;(唐)罗隐七夕;(宋)梅尧臣五月五日;(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登高,指重九登高的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故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2分)(一)课内知识(5分)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轻霜露而狎风雨(教战守策) _(2)焚炀赫烈之虞(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_(3)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段太时逸事状) _(4)远具时羞之莫(祭十二郎文) _(5)以男女质钱(柳子厚墓志铭) _(6)又将经纪其家(柳子厚志铭) _(7)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这事状) _(8)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_(9)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 _(10)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教战守策) _【答案】 (1). 亲近 (2). 忧虑;忧患 (3). 古今异义,代为备办 (4). 通“馐”,美味的事物 (5). 抵押 (6). 古今异义,管理照料 (7). 名词作动词,加标记 (8). 形容词作动词,只顾自己 (9). 驳斥 (10). 古今异义,注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识记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课上对文言知识点的记忆掌握,一定要把积累和理解性记忆相结合,是二者相互促进,达到准确记忆。本题涉及到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还有特殊的文言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氏义庄碑记袁枚古立大宗,以余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征仕郎世魅,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廩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余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时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选自袁枚全集)注:窭人:穷苦人。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悖是则不义 悖:违背b. 振廪同食 振:整治c. 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 绝:横渡d. 人能无憾于江、河乎 憾:遗憾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仲淹设义庄,使子孙知道如何做才仁义,并且让他们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怠。b. 陶氏父子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得到了吴人的称赞。c. 长江黄河灌溉百川,越发壮大,作者以此设喻,表明散财济人、壮大宗族的重要性.d. 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2)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9. 陶氏设义庄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答案】6. b 7. d 8. (1)浔阳陶氏迁徙到吴地,距离范文正公兴建义庄有六百年了,宗族中族人甚多,不能没有穷苦人子弟。(2)我和陶筿的儿子陶振声曾经在戊午年同在京城参加考试,分别已有二十二年,而今在吴地相见,谈到事情的前后经过情形,嘱托我为他写一篇碑记。 9. (1)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2)救济陶氏宗族中穷苦的族人(3)救济吴地穷苦之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平时注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积累不仅在课堂上还在作业练习中,要做到立足课本,广泛涉猎,还可以结合一定的方法,如代入法、结构分析法、知识迁移法等。b项,“振廪同食”的 “振”不翻译成“整治”,而应该翻译成“打开”,“振廪”的意思是“开仓放粮”。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理解表述有误,文中“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意思是“而又自己想到袁氏家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不是空有力量就能办到的,也因为听到陶氏大兴义庄的举动太晚了而伤心”,而不是“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1)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迁:迁徙、迁移;落落大满:形容多;窭人:穷苦人。(2)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我和陶筿的儿子陶振声曾经在戊午年同在京城参加考试;相见吴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在吴地相见;颠末:前后经过情形;属:通“嘱”,嘱咐、嘱托;作:写。【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域,再进行筛选有效信息,最后分条概括作答。本题要求概括陶氏设义庄的意义,找到答题区域在第二段,“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征仕郎世魅,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从这些信息可知,陶氏父子对先贤范仲淹建立义庄的仰慕,所以也修建义庄继承先贤的义举;据“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意思是“宗族中族人甚多,不能没有穷苦人子弟”可知,修建义庄的一个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帮助本族穷困的族人;文中“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廩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意思是,陶氏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聚集他们宗族分支,开仓放粮共同食用,一个月聚会一次,十天计划一次。吴地人称赞今天的陶氏是往日的范文正公。据此可知陶氏的义举得到了吴地百姓的称赞,陶氏设义庄意义巨大。【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题小技巧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彬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萧湘去?阮郎归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注:此词作于词人被贬郴州时。丽谯:城们楼。小单于:唐代大角曲名,此借指角声。10. 请根据踏莎行郴州旅舍上阕的内容,概括词人“恨”的原因。11. 阮郎归上阕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12. 词人在“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和“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句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0. (1)遭遇贬谪,不被重用、不被人理解。(2)孤身飘零,对远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 11.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漫天风雨,庭院深深,城楼传来的曲声打破了夜的清寂漫漫的长夜就在孤独和冥想中悄然度过,描绘了一幅寂静凄清的画面,烘托渲染了孤寂哀伤的情感。 12. 相同:都表现了远离家乡的羁旅思乡之情和孤寂哀伤之感。不同:“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多了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产生的愤懑之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 “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诗人是行船要到他处去。此中诗人心情黯淡,推断应是诗人贬谪途中,故而应传达的是诗人遭遇贬谪,不被重用的惆怅痛苦之情。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斜阳后再着一暮字,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词的上片写出了词人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词人“恨”得原因。【1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诗句在全诗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作用。本题要求分析阮郎归上阙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是在开头,诗歌中开头的诗句经常有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氛围、烘托情感、为下面的内容或情感做铺垫等作用。“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以简练的笔触勾勒了一个寂静幽深的环境,为全词奠定了哀伤孤寂的感情基调。满天风雨冲破了南方的严寒,似乎呼唤着春天的到来。然而词人枯寂的心房,却毫无复苏的希望。环顾所居庭院的四周,深沉而又空虚,人世间除旧岁、迎新年的气象一点也看不到。寥寥十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破寒之初,点明了地点湘南的庭院;而且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既写了湖南南部辽阔的天空,也写了蜗居一室狭小的贬所。更堪注意的是,在凄凉孤寂的氛围中,隐然寓有他人的欢娱。因为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围炉守岁,乐叙天伦,个中意味,不言自明。由此可见,词人此处用了隐寓的手法,让读者以经验和想像来补充他所描写的环境,也借此来烘托他孤寂的心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手法的能力。表达情感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 分析景语。 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手法技巧题型,要掌握常见的术语。本题为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这两首词的相关诗句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注意对诗词的整体把握和比较的角度。“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连用二事,贴切而又自然。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鸿雁至此而北返。这两个典故,用得不着痕迹,表现词人远离家乡、音讯全无的失望哀伤的心情。“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这两句寓情于景,用“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或比喻想要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多了一份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产生的愤懑之情。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2)伤心秦汉经行处,_。(山坡羊潼关怀古)(3)角声满天秋色里,_。(雁门太守行)(4)自非亭午夜分,_。(三峡)(5)了却君王天下事,_。(破阵子)(6)_,决眦入归鸟。(望岳)(7)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8)资之深,_,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答案】 (1). 箫鼓追随春社近 (2).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3). 塞上燕脂凝夜紫 (4). 不见曦月 (5). 赢得生前身后名 (6). 荡胸生层云 (7). 纵豆蔻词工 (8).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型,一定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箫、阙、燕脂、曦、赢、层、蔻、逢。【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形正确。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邢玉明谈歌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只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锔锅锔碗的渐渐少了。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再也没有主顾了,他的锔弓和锔子,彻底闲置了。“这种活儿,我已经多年不干了,我今年都七十三了,眼力不行了,手也不行了,真是不行了!”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邢玉明与婆姨乔明枝被接到市里,在博物馆的招待所住下。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给邢玉明乔明枝接风,市文化局长代表市领导给邢玉明夫妇敬酒,邢玉明夫妇只是干干地陪笑。第二天,港商曹柏青先生亲自陪着他们去了博物馆。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最后那天,大收藏家丁也成老先生来了,站在邢玉明的身边问:“老师傅,这件活儿能做么?”邢玉明笑了笑:“您说呢?”这天夜里,邢玉明让人搬了两架立梯,他提着工具,被人扶着,爬了上去坐了,乔明枝提着一只马灯,坐在另一架立梯上。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丁也成担心地问:“邢师傅,这样模糊的光线下干活儿,您有把握吗?”邢玉明笑道:“您要是信得过我,让我做就是了。您要是担心,就换人吧。”丁也成连忙摆摆手:“邢师傅,您干活儿吧。”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什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土话,人们听不明白。到了快天亮的时候,人们看到,三件瓷人,已经被邢玉明锔上了,邢玉明和乔明枝被人从梯子上扶下来。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感慨声,曹柏青先生带头鼓起掌来。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人们这才恍然想起邢玉明夫妇,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丁也成认为他们夫妇熬了一夜,大概累了,去睡觉了,便让文物局的小赵去请邢玉明夫妇,先吃早饭,然后再休息。一会儿,小赵匆匆回来说:“丁先生,邢玉明夫妇已经走了。”丁也成刚刚吃进嘴里的一口稀饭吐了出来:“走了?他们怎么走的?”小赵说:“应该是坐长途汽车走的。”丁也成说:“你快去追他们回来,至少要他们留下那件锔弓。你问问那老师傅,他要多少钱,我收购了。”小赵赶紧着去了。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小赵开车一路追到了邢玉明夫妇乘坐的长途汽车。小赵拦下汽车,找到了邢玉明,夫妇俩正昏昏地睡觉呢。他说了丁也成的意思,请邢玉明夫妇回去。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乔明枝也笑:“家里还有活儿呢。不耽误你们了。”小赵乞求说:“邢师傅,丁先生一定要您二位回去的。对了,他还说起您的家伙什,他还要买下来呢!”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小赵急忙问:“邢师傅啊,您还没说价钱呢!”乔明枝一旁摆了摆手,呵呵笑道:“什么价钱啊。他刚刚不是说过了么,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小赵下了车,眼看着长途汽车扬尘而去了。去年丁也成先生在香港举办收藏精品巡回展。在几千件藏品中,有人看到了邢玉明的那把锔弓,注着出处,锔弓颜色陈旧,像是从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截取下来的一段历史。(有删改)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这样的叙写既交代了他“没想到”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的婉拒作了铺垫。b. “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摹邢玉明准备工作的状态。c. 小说中丁也成对邢玉明大加赞赏前的两次怀疑,侧面表现了民间艺人默默无闻、不易被关注的特点。d. 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15. 请简要分析邢玉明这一人物形象16. 请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答案】14. d 15. (1)邢玉明是一名民间艺人,手艺精湛。当年,锔匠活远近闻名;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2)邢玉明以大局为重,识大体,能担责任。县委书记说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这件事关系到市里招商引资,邢玉明只有答应了。(3)邢玉明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把三件文物瓷人锔完裂隙后,不等赞扬,默默无闻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没有打招呼就坐长途汽车回家,还把锔弓白送给了丁也成。(4)邢玉明谨慎,做活时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准备工作时间长,不说话只观察;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干活时用光线暗淡马灯照明,用家乡土话和妻子交谈。 16. (1)照应题目和开头。题目邢玉明,邢玉明就是一位锔匠,锔弓是他的工具,“锔弓颜色陈旧”点明了邢玉明的身份以及这份手艺时间的久远。(2)烘托人物形象。“锔弓颜色陈旧”烘托了邢玉明手艺的精湛,使用时间长,他具有传统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时代精神。(3)深化文章主旨。“锔弓颜色陈旧”,时代感强,表明这种传统民间手艺可能已经失传,工具只能作为收藏品,表明这种手艺以前存在过。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民间手艺失传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这种手艺精神内涵的挽留和召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理解表述有误,乔明枝说的话有对车上人的歉意,但不是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而是想要对小赵表达把锔弓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不收钱,你就不要多说了,表现了乔明枝的淳朴的性格。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多关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要求简要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回归文本,找到写该人物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并注意联系其他人物来看,防止遗漏得分点。本题要求概括邢玉明的形象,所以要从文本中筛选出关于他的相关信息。原文“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这些都从侧面表现邢玉明的手艺精湛;“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直接写他手艺精湛。文中“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表明邢玉明识大体,以大局为重,挑起重任。文中“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 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 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这些语言动作描写都能表明邢玉明默默无闻、不贪图名利。原文说“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表明邢玉明准备工作做的独特;“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表明谨慎;“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件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士话,人们听不明白”,表明他干活时的状态,是传统的手艺做法,很独特。【16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作品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上把握,具体可以从题目、情节、人物、主题、手法效果等方面入手,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可具体从题目、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锔弓颜色陈旧”能照应题目和开头,和本文题目邢玉明相联系,邢玉明是一名传统锔匠,锔弓是工具,也点明了他的身份。 原文开头说“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结尾“锔弓颜色陈旧”与之相照应。“锔弓颜色陈旧”烘托主人公邢玉明的性格,“颜色陈旧”表明锔弓曾经使用时间长、频率高,他手艺好,也能让读者体会到锔弓身上代表的那一代传统手艺人独特深沉的精神内涵。从文中邢玉明做准备工作、不用电灯用马灯照明以及干活时和妻子聊天等都能折射出老一代手艺人独特的精神品质。“锔弓颜色陈旧”对主题有深化的作用,可以联系社会现实,惋惜传统手艺的失传,传统手艺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特殊的价值,所以挽留和呼唤这种精神内涵。【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艺术的“源”与“流”之辩徐望关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艺术的“源”与“流”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有着广泛的讨论,可谓“前人之述备矣”。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在清朝这个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阶段达到了顶点,诸如叶燮论“正、变、盛、衰”;石涛论法则与自由,借古以开今;刘熙载论“用古与变古”等。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从古希腊艺术直到今天的后现代艺术,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风格变迁史和理念变革史。无疑,艺术传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艺术必须在传承中发展,艺术也只能在发展中传承。艺术传承的核心是传扬艺术之道。艺术传承当然不是对于古代经典的复制,也不是对于某种既有艺术模式的套用,关健是要传扬传统艺术精神和哲学层面的东西,即对于形而上的“道”的传扬。这其中,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传扬传统美学思想,如中国古典美学的“虚实相生”“得意忘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艺术哲思,以及“涤除玄鉴”“虚静玄远”“澄怀味象”“林泉之心”的审美心胸。二是传扬传统艺术气韵,即中国艺术特有的“气韵生动”之感,如天真,自然、简淡、飘逸之韵味,展现中国艺术形象独有的风姿神韵。三是传扬传统艺术意境,也就是基于对传统美学的学习和对古典气韵的把握,传达一种超越艺术本体形象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彰显中国艺术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艺术传承的手段是传习艺术技艺。艺术传承自然离不开对于技艺、技巧、技法的传习。美术为例,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画论、书论,如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唐代荆浩的“六要论”、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宋代郭熙的“三远说”等,为当代艺术家学习传统书画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加强调手艺的传习,如紫砂技艺、刺绣技艺、剪纸技艺、漆艺、木艺等。今天中国所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活态传承”,就是对于古老艺术技艺的沿袭传承。艺术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之源泉。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区别于一般技术和工业生产的根本之处在于:艺术产品是灌注了主体创意思想的精神产品,虽然大部分要有物质形式和载体。即使是文化产业中批量生产的艺术设计产品,也正是由于具有匠心和创意而具有艺术属性。对于今天的艺术家而言,应该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使其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而这种汲取传统养分的开拓创新,事实上也起到了传承传统的作用,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使得艺术之流源源不断。艺术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不但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时代精神依托,往往古老的艺术元素、文化符号借助新型的表现形式,就能焕发新的生机,比如故宫推出的胶带、口红,咖啡、火锅等“爆款”文创设计、文创餐饮,就是用创意激活古老文化,发掘了传统文化的无尽价值,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利用艺术手段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例子。(有删改)1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朝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总结阶段,对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探讨达到了顶点。b. 传统美学思想、艺术气韵及艺术意境是形而上的“道”,与艺术技艺无关。c. “紫砂技艺、刺绣技艺、剪纸技艺”等说明手艺的传习是艺术传承的手段。d. 在艺术传统中汲取养分的开拓创新,实现了艺术“源”与“流”的融合。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的“源”即传承,“流”即发展,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广泛讨论的问题。b. 艺术的“道”属于艺术精神和哲学层面,对古代经典的复制不是传扬艺术之“道”。c. 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是指超越艺术本体形象,具有中国艺术魅力的传统艺术意境。d. 艺术产品由于具有匠心和创意而具有艺术属性,同时应当有物质形式和载体。19. 今天的艺术家应该怎样进行艺术创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7. b 18. d 19. (1)传承传统的文化艺术,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进行开拓创新,把传统的文化艺术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2)利用艺术手段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审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推断错误,“传统美学思想、艺术气韵及艺术意境是形而上的道,与艺术技艺无关”说法有误,从原文“艺术传承的核心是传扬艺术之道”,“艺术传承的手段是传习艺术技艺”可知,“传扬艺术之道”,“传习艺术技艺”都是艺术的传承,只不过是核心和手段的不同,不能就推断说形而上的“道”与艺术技艺无关。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项范围扩大,“艺术产品由于具有匠心和创意而具有艺术属性,同时应当有物质形式和载体”表述有误,从原文“艺术产品是灌注了主体创意思想的精神产品,虽然大部分要有物质形式和载体”可知,应该是大部分有物质形式和载体,选项说艺术产品应当有物质形式和载体扩大了范围。故选d。【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概括 “今天的艺术家应该怎样进行艺术创新”,根据文中的提示“对于今天的艺术家而言”,答题区域应该在最后两段,是局部信息筛选。从文中筛选出信息,“应该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使其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而这种汲取传统养分的开拓创新,事实上也起到了传承传统的作用,赋子了传统新的生命力,使得艺术之流源源不断”,据此可以进行概括出一条答案,传承传统,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并使其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最后一段说故宫在艺术上创新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利用艺术手段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例子”,从这个例子可以概括出今天的艺术家应该利用艺术手段和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相结合进行艺术创新。【点睛】信息筛选类题目,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七、现代文阅读(三)(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高铁为何没有wifi这个问题在这几年被热议过多次,但如今,高铁wifi或许迎来了破局的好机会。此前有高铁内部人士称,4g信号转wifi后速率不稳定,而当时国外最先进的做法是发射卫星wifi,并表示复兴号应该是通过4g与卫星wifi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的。尽管如此,复兴号wifi依然不完美。此前,不少普快列车已经提供免费wifi上网,一般会采用lte或者4g技术,为列车提供wifi信号,而且运营得还不错。但高铁的难题在于它的速度过快,达到每小时300公里,这样给基站切换,通信延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铁内车载设备在接收信号时会频繁地切换不同的网络,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三大运营商的信号频段不一样,信号穿透力与基站覆盖率、核心网资源不一样,不同的基站发出来的信号质量不一样,在高速下网络频繁切换极易导致信号衰减,而且丢失率高、延迟大。而5g技术则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据介绍,国铁吉讯与华为、中兴等5g设备商开展密切合作,联合开发车载5g设备,并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测试工作。在高铁wifi系统与5g技术的融合方案中,利用了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虚拟化等关键技术解决高铁对5g信号的屏蔽问题。中国移动数年来沿着铁道线建设了一个相对庞大的5g基站和塔台群,已经可以随时轻松地传输大量数据。目前高铁车顶天线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面租赁合同修复协议书
- 长租公寓租赁合同协议书
- 防护网工程销售合同范本
- 法人替公司还款合同范本
- 消防项目安全施工协议书
- 瑕疵生态板出售合同范本
- 物流人力合作合同协议书
- 销售咨询服务合同协议书
- 用于工作安置的合同协议
- 电梯门框安装合同协议书
- 儿童腺病毒肺炎课件
- 芜湖凤鸣控股集团(筹)2024年招聘工作人员笔试考点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经济学(本)》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 CJ/T 30-2013热电式燃具熄火保护装置
- 2025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84人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巩固)
- 调岗协议书合同补充
- 2025香河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果蔬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春季高考)全省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 2025年护士考试理论知识整合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