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判断其中的分别是什么结构或体液,并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肌肉细胞缺氧时,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b. 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ph的变化c. 中的氧气到达需要经过6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 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而中不含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分析题图:题图是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图,分析可知是毛细血管壁,是红细胞,是血浆;是细胞内液,是组织液。【详解】肌肉细胞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h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a错误;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不会引起ph的显著变化,但会略微变化,b错误;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氧气由向处扩散,故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c正确;与相比,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中含很少的蛋白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 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 若内分泌腺为胰腺中的胰岛,饭后,下丘脑将通过、调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d. 若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的含量都会增加【答案】c【解析】由下丘脑内分泌腺可知,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所以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若内分泌腺为胰腺中的胰岛,饭后,下丘脑将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错误;在在寒冷的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导致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d正确。3.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b. 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抑制c.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 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详解】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a正确;乙神经元兴奋,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b正确;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和图文转化的能力。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b.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c. 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体液调节广泛【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比较为: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a正确;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b正确;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神经调节比较局限,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较神经调节广泛,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下图是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a【解析】在步骤i中,a、b所在琼脂块不旋转,则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由向光侧横向运输至背光侧,引起a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高于b侧;由于c、d所在的琼脂块旋转,导致胚芽鞘的尖端受到均匀的光照,使得c和d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一样多。综上分析,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为acdb,因此在步骤ii中放a琼脂快的甲胚芽鞘弯曲最大,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作用【名师点睛】本题以“反映实验过程的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前提,依据步骤i呈现的信息准确判断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多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6.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参与的过程是a.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b.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c.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d.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答案】c【解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参与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a正确;第三道防线产生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d正确;在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过程中,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吞噬细胞,c错误。7.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代表人体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 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b. 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c. 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d. 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垂体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解:a、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a错误;b、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图示表示负反馈调节,这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但与生长激素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故选:c考点:种群的特征;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草履虫种群数量长期动态变化规律符合曲线乙b. 假如某种群数量变化由乙变为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c. ab 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 k 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d. 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形增长【答案】c【解析】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草履虫种群数量长期动态变化规律符合曲线甲,a项错误;假如某种群数量变化由乙变为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大,b项错误;ab 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项正确;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不符合“j”形增长,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情境进行考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9.如图所示的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 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 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1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该曲线还可变式为图2和3,因此图1、2、3都可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a项正确;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均为k/2,种群的增长速率均最快,b项正确;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和图3中的f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0,种群的数量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图1、2、3中的b、d、f点都表示种群的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c点时种群的数量为k/2,d项错误。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10.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 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c. 鲢鱼和鳙鱼、青鱼、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有共同的水层,所以是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有竞争关系,但鲢鱼和草鱼、青鱼间没有竞争关系,c错误。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天敌,如果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加,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d正确。11.某水库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其中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库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b.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水库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容易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种群密度偏大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无关【答案】c【解析】一个水库中所有的鱼种类不止一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b错误;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志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又可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分层提供了基础,d错误。12.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 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实验。13.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了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农场上植物的种群密度d.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引入天敌后,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而非指某个种群中个体的数量。【详解】由于鼠和鹰之间的关系是捕食,故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根据题中数据可以计算,鼠的总数为:1002802=14000(只),由于面积是140hm2,故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hm2),b正确;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c正确;鼠的数量下降不一定导致生物种类下降,即丰富度不一定下降,群落的丰富度只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相关,与种群的数量大小无关,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2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 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 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答案】b【解析】【分析】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详解】该方格中计数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台盼蓝只能给死细胞染色,故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而不是玻片厚度为0.1mm,c错误;在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15.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它们生存的无机环境,水稻、鸭、害虫和杂草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详解】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大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生物类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 从能量关系看+c. 一般情况下,为的10%20%d. 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答案】a【解析】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及未被利用的能量,所以+,b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为的10%20%,为的10%20%,c正确;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正确。18. 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定一条1 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a. 45kgb. 225kgc. 90kgd. 20kg【答案】a【解析】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公式可以得知,4/520%20%1/520%20%20%=45 kg,所以a选项正确。19.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碳元素转移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水稻的过程b. 鱼的数量增加不一定降低水稻产量c. 丁中的大部分生物可促进乙的过程d. 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abd【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过程表示光合作用,过程表示细胞呼吸,甲表示大气中的co2,乙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丙为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丁为分解者。【详解】图中过程表示细胞呼吸,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水稻根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a正确;鱼捕食藻类、杂草后,与水稻竞争的生物减少,有可能提高水稻的产量,b正确;丁表示分解者,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提高稻田的无机盐含量和co2浓度,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即过程,c正确;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d +植食动物自身积累量,d错误;故选d。【点睛】1、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可被生产者利用,提高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在一定时间内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2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 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答案】b【解析】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植物不能直接利用,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b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对也会多,d错误。21.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生产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消费者呼吸释放量;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表示b. 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d. 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答案】c【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消费者同化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a项错误,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b项错误;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c项正确;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 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否则生物就不会生长,农田就不会有有机物的输出,d项错误。22. 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 )a. 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 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c. 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 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答案】a【解析】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存习性,有时人类善意的“举动”会破坏它们正常的生长过程。研究者认为,当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的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引起的,剩下的栖息地变小了,并且支离破碎,其质量也因污染而下降。因此,为了保护物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23. 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a. 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b. 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化学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c.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植物间也存在信息的传递【答案】b【解析】a项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项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化学信息。c项说明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d项说明信息传递范围,可发生在生物之间。24.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昆虫种类害虫害虫天敌蚜虫(头/枝)螨(头/叶)小花蝽(头/枝)瓢虫(头/枝)盲蝽(头/枝)生态果园39.30.340.470.290.33对照果园79.12.580.150.160.02a. 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 蚜虫的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10倍c. 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d. 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中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蚜虫所在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具有的能量是它们下一个营养级所有生物的能量的五倍到十倍,b错误;根据生态果园和对照果园中害虫天敌及害虫的对比情况可以发现,生态果园的建立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生存,从而抑制害虫的生存,所以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c正确;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错误。2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b.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c. 为了保护行将灭绝的动物,最好为其建立自然保护区d. 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仅仅体现在对人类某方面的应用,而它的间接价值体现在生态功能上,如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所以其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b正确;为了保护行将灭绝的动物,最好是迁地保护,c错误;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d正确。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二、非选择题26.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_和空间特征。(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_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物种_。(3)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_点;乙曲线上d、f两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上升的是_点、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4) 随着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夹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诸多生物纷沓而至,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其过程属于_演替。(5)如今夹河两岸景色宜人,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从群落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群落的_结构。【答案】 (1). 数量特征 (2). 样方 (3). 随机取样 (4). 丰富度 (5). c (6). d (7). 稳定性 (8). 甲 (9). 次生 (10). 水平【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种群的特征及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等相关知识点,据此结合题意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明辨图示中甲、乙曲线上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nt+1与nt的大小),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在样地中调查植被数量,可利用样方法。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物种丰富度。(3)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c 点。乙曲线上d、f两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所以表示种群数量上升的是d点,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性。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乙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4)随着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夹河湿地的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其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5)如今夹河的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7.图甲是某地区农村“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基本实现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产模式。图乙为某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_和_而相互联系。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2)甲图中能量流入人体的途径有_(填图中字母)。(3)乙图中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的能量;由桑树到家蚕的能量传递效率=_%(用图中字母表示);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鱼食用,蚕沙中所含能量属于第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4)人工建立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这类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较低,原因是_。【答案】 (1). 能量流动 (2). 信息传递 (3). 分解者 (4). abd (5). b (6).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7). d/a (8). 一 (9). 多级利用 (10).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解析】试题分析:图甲是农村“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图中能量流入人体的途径有abd,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联系,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图乙,a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为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净光合作用c=总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散失,它将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d是蚕的同化的能量,其中a1为蚕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1+c1+d1用于蚕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2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1)据试题分析可知,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联系,蘑菇属于真菌,其利用腐殖质中的有机物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2)据甲图可以看出,abd途径是人类捕食相应的食物,c途径是人类利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用于生活,所以能量流入人体的途径有abd。(3)据试题分析可知,乙图中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桑树到家蚕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总能量(a)=d/a;蚕的粪便是蚕消化的食物残渣,蚕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即桑树固定的能量。(4)与传统农业相比,构建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人工生态系统对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较低。【点睛】解答第3题最后一空要注意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28.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填数字)。(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_,过程表示的主要是_。(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102kjm-2a-1。(4)图丙若添上_可以构成群落,再添上_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5)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的关系。【答案】(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2)大气中的co2库 光合作用(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消耗量 8707(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能量流动【解析】(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表示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大气中的co2库,过程表示的主要是光合作用。(3)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又r=pgpn,则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kjm-2a-1。(4)图丙为食物链,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图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9.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